湛江走火炭
走火炭也叫走火链、下火海,是湛江个别农村元宵期间深夜举行的一项庆祝活动。活动前举行隆重的拜祭仪式,族长用公鸡一只,杀血洒火场,然后斩下鸡头,放入农用的一个铁犁内,投入火堆猛烧。接着,师傅头身披一床薄棉毯,在火炭上灵巧地翻来滚去,旁人可闻到明显的毛毯烧焦的臭味。
潮汕人与麒麟舞
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它龙头、鹿身、羊蹄、独角、牛尾、全身鳞甲,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丰麒麟舞与民众反抗强暴、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
舞春牛的来历
传说舞春牛活动起源于远古先民的打春活动。从此,鞭打开春的土牛渐渐成了古人的迎春礼仪习俗,句芒则被尊奉为专管督催农耕的农神,春牛又称为“芒牛”了。” 由此可见,汉代的迎春接福,就是祭春神农神,由土牛和农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春耕节令的到来,催劝农桑。
汕头澄海蜈蚣舞
1997年,澄海西门居委会被广东省授予“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此后,在各种盛大节日,历史悠久的大型动物舞蹈蜈蚣舞领先献演,其他大型动物舞蹈龙虾舞、龙凤舞、醒狮舞、麒麟舞也闪亮登场,各领风骚。
潮汕人的“过番”习俗
潮汕地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的人数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潮汕人把出国谋生叫做“过番”,把漂洋过海、出国谋生的人称为“番客”,这些人在长期漂洋过海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习俗。解放后已不兴此举,有些华侨改为赞助乡里办业余剧团、文化室或乐社。
下沙大盆菜宴习俗
而每张桌上多达十五道菜,这十五道菜却一齐装在一只大木盆里,每张桌上就这一盆菜,这样的宴席却是深圳湾一带所特有的。大盆菜宴的传统习俗,从南宋兴起,历经元、明、清三朝,经民国,到新中国成立。
广东醒狮报平安
醒狮,是广州人称舞狮中的狮子。舞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人们把它舞动起来,便成为百兽之王,可以“辟邪纳福”的既威猛又神奇的狮子了。
凤山妈祖炮会
凤山妈祖炮会是汕尾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山祖庙旅游区重要民俗活动之一,所在地在汕尾市区东南面品清湖西畔,分布汕尾市城区,海丰和陆丰,辐射粤东、粤西、港澳台等地。凤山妈祖炮会源于广西少数民族抢花炮的模式,在清乾隆期间已颇具规模。
爬刀梯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俗活动,流传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旨盼驱邪消灾,祈福平安。“爬刀梯”是当地民众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内容之一,充分表现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向祖先祈祷时感情的真挚。
斗门水上婚嫁
“斗门水上婚嫁”这一民俗“土”而有风情,她的价值在于:一、她既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多元素的文化。多年来,斗门水上婚嫁的一些习俗也逐渐影响到中山、新会等周边地区的水乡,为婚姻喜庆带来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