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舞春牛活动起源于远古先民的打春活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季冬纪》说:“出土牛,以送寒气。”高诱注释说:“出土牛,令之乡县得立春节出劝耕土牛于东门之外是也。”相应的民间传说是,立春前,夏朝的国王少昊氏之子句芒率领大家准备翻土犁田,播种耕地,可是犁田的老牛仍畏寒“冬眠”,句芒不忍心鞭赶勤劳一生、老实一世的老黄牛,就用泥土制成一个土牛,然后摔鞭响打,以警示老牛“不用扬鞭自奋蹄”。老牛被鞭响声惊醒后,看见伏地睡觉的同类正因贪睡挨打,吓得赶紧下地干活了。从此,鞭打开春的土牛渐渐成了古人的迎春礼仪习俗,句芒则被尊奉为专管督催农耕的农神,春牛又称为“芒牛”了。
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礼记》(即《礼经》)亦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春之日,迎出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修。”
由此可见,汉代的迎春接福,就是祭春神农神,由土牛和农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春耕节令的到来,催劝农桑。宋代以后,春牛活动,除围绕农事生产活动之外,在原有迎春礼俗基础上,更加完善为节令喜庆活动,有进出牛、鞭春牛、争春牛、买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评春牛、绘春牛等。甚至发展到如民国《中华全国风俗志》说的:“迎春日竞看土牛,或洒以菽稻,名以消疹;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
宋后南迁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乡客家语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长宁客家语系的派潭、小楼客家人,还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习俗,演变到今天,从围绕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调表演舞春牛。
舞春牛一般在春节或开耕时节,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充分表现了农民对这一农家宝贝爱怜的纯朴感情,并借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或互相逗乐,或抒发爱情,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气氛浓烈融洽,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农家的欢乐、爱情的祝福,“春牛“一般由男演员扮舞,小可以如宠物般在手上舞,大可以象真牛由人穿戴躲入牛肚操舞。出场时,先说几句打诨搞笑的话,逗引发笑,调动气氛。如鞭牛对唱“手拿红鞭红彤彤,红过红包挂角中。你场春牛唱得好,不过牛背有只窿。”“春牛”答:“锣鼓一打闹镲镲,亚妹讲得也唔差。哎既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牛的动作简练,只是随着鞭牛人的唱颂或戏弄,摇头摆尾,作状接受称赞和打趣。鞭牛人的动作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拍春牛,每拍一回,都有唱调,一边做骑牛、赶牛、牵牛、鞭牛犁地、驶牛耕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围观的观众可唱歌发问:“牛眼人眼眼望望,犁田亚妹唔在行。丁丁圆圆团团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接过话头,有问必答:“锣鼓打来闹洋洋,亚哥讲得也在行。耕田还要水来旺,留下中间做鱼塘。”有时表演摸春牛,边摸边纯真深情唱道:“哎条牛仔好耕田,生得头大角又尖。耕田唔使用鞭打,犁田唔使用索牵。”“摸牛从头摸到尾,崖那夫田全靠你。从上摸到大牛眼,水田种禾就增产。从边摸到大牛耳,好睇好听好富裕。从中摸到大牛肚,四出揾钱有门路。从下摸到大牛脚,唔愁食来唔愁着。”问答曲调缠绵隐喻。增城派潭、新塘永和圩的舞春牛,还一生一旦,表现地主女爱上了驶牛哥,情妹情哥情意长,边舞边唱,敲一阵锣鼓,对一回唱,作为一种山歌调演唱,以牛喻人,别有情调,好不热闹。
舞春牛的来历
编辑: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