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在天津静园的传奇故事(上)
1925年2月24日,溥仪在郑孝胥和日本人的策划下,经北京东交民巷日本使馆,化装成商人,由北京前门车站乘火车匆匆逃往天津,落脚于清旧臣张彪之宅——张园。这天正是旧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溥仪选择这一天,是期盼着将来重新回到北京,恢复大清祖宗遗业。1929年张彪去世后,张家派人向溥仪收取租金。无奈,同年7月2日,溥仪被迫迁居乾园(今鞍山道70号)。
《亡国泪》:著名律师胡显伯笔下的安重根事迹
2014年1月19日,位于黑龙江哈尔滨火车站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这位成功刺杀时任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的朝鲜义士,在英勇就义104年后,中国人民专门为他设馆纪念。鲜为人知的是,在1909年11月12日,事件发生后的第十七天,江苏扬州著名律师胡显伯便在上海《图画日报》上连载小说《亡国泪》,小说以安重根为原型,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义士反帝反侵略的壮举,进一步唤醒了国人抵抗侵略的思想与觉悟。
官厅湖畔留印着领袖的足迹
1954年4月12日,是官厅湖畔的人民群众和官厅水库建设者们永远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官厅水库。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关心着新中国正在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说起目前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和河北省怀来县境内的官厅水库,永定河上下游的人民深知它的作用。
“大侠”金庸从杭州开始报业生涯
今年3月10日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90岁寿辰。在浙江省档案馆保存的东南日报社档案全宗中,有两件与金庸相关的档案,一件是金庸1946年与东南日报社签订的《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另一件是1947年10月6日金庸向报社提出的“辞呈”。这两件档案是青年时期的金庸在东南日报社供职的真实写照。
青年郭沫若在成都
1910年,18岁的郭沫若在刚开业不久的成都商业场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电灯。这个在四川乐山沙湾农村长大,因在菜油灯下发奋读书而近视的少年才子,在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成都商业场竹枝词》,描写成都市民们争看电灯亮起时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