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9日,位于黑龙江哈尔滨火车站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这位成功刺杀时任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的朝鲜义士,在英勇就义104年后,中国人民专门为他设馆纪念。鲜为人知的是,在1909年11月12日,事件发生后的第十七天,江苏扬州著名律师胡显伯便在上海《图画日报》上连载小说《亡国泪》,小说以安重根为原型,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义士反帝反侵略的壮举,进一步唤醒了国人抵抗侵略的思想与觉悟。
胡显伯,即胡震,字显伯,笔名箫史,别号竹西箫史。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祖籍安徽歙县,本姓程。道光年间,其曾祖父因家乡频发兵荒天灾,遂移居扬州。胡显伯自小打下国学基础,16岁应童生试中秀才,21岁考入南京两江政法学堂,成为新知识分子群中较早的一员。
胡显伯是扬州接触近现代法律第一人。民国时期,胡显伯是名震江南的著名律师,他同情进步青年,以辩护律师身份打赢无数官司,营救过许多仁人志士。
万字《亡国泪》唤民众反抗侵略
1905年后,胡显伯参加同盟会,为推翻封建政府奔波于宁沪之间,来往于大江南北。宣统元年(1909年),日本政府利用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有利形势,派伊藤博文到哈尔滨,与俄国财政大臣可可夫切夫商谈有关吞并朝鲜半岛、进一步干涉中国内政、划分日俄在中国东北势力范围的事宜。得到这个消息后,朝鲜半岛的义士安重根决定抓住这一天赐良机,除掉伊藤博文。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时30分,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冲过俄国仪仗队,用手枪对相距几步的伊藤博文连开三枪,伊藤博文胸部、腹部中弹,20分钟后命绝。被捕后的安重根在六次庭审中,揭露了伊藤博文侵略朝鲜半岛、破坏东亚和平的十五条罪状。1910年3月26日上午10时,在旅顺监狱,安重根被处以绞刑。
当时,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震惊世界。29岁的胡显伯听到此事后,热血沸腾,决定以此事件为原型,创作一篇小说揭露日、俄的侵略野心,以唤醒民众的斗争意识。在事件发生仅仅17天后,由化名箫史的胡显伯撰文、张树培绘图的《亡国泪》就在上海《图画日报》上发表了第一节,逐日连载,每期一节。
连刊28期,遭清政府威逼停载
胡显伯创作的《亡国泪》刊载于《图画日报》第89号至140号,即1909年11月12日至1910年1月2日,共有28节,平均每节450字,标题依次为《愤国》《泣诉》《谋变》《出亡》《闻歌》《题壁》《复仇》《蹈海》《遇救》《图强》《避难》……《仇击》《殉难》《志伤》。据统计,至最后一节,胡显伯创作的文字总量已达1.2万字。
从收到《亡国泪》投稿的第一天起,《图画日报》就对这篇图文并茂、生动讲述抗争故事的小说十分推崇。报社在广告中称赞它“一字一泪”“读之令人发无限之感慨”,并向读者推荐。
随着《亡国泪》的登载,《图画日报》一时洛阳纸贵,百姓争相阅读。《亡国泪》虽以时事为创作题材,但在遵循基本事实的基础上,突破了时事“写实”的桎梏,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虚构,使得文章更具韵味和独特魅力。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基调悲壮慷慨,文字犀利激烈,白玉清、安重根等人物形象塑造比较鲜明,一些细节描写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在抨击君主立宪的同时,还号召民众反帝反封建,一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引发了清政府的恐慌,遂严令《图画日报》停止连载,受到威逼的《图画日报》在刊至第28节时,无奈匆匆收场。
(文中所示档案现存于江苏省扬州市档案馆)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3月7日 总第2579期 第三版)
胡显伯
1909年11月12日,胡显伯创作的小说《亡国泪》第一节《愤国》在《图画日报》上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