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故事】一封回批背后的故事:难以取船费回家,见相片即见亲人
思乡、思亲、团聚、落叶归根,是海外华侨永远的期望,这形成了华侨缠绵不断的乡愁。然而,在没有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多媒体工具的年代,如何消解乡愁?一封古巴华侨银信,让我们找到了答案。
木铎声远传教化 ——穿越民国档案窥见桂山中学
在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有一所迄今已经走过260载沧桑岁月的学校——桂山中学。《中山县第五区区立第一初级中学课程表》 从表册中的《学校图书目录表》可以了解到,桂山中学图书馆所藏书籍种类齐全、版本精良。
【侨批故事】滇缅公路邮局与当代花木兰
在滇缅公路开通后,许多海外华侨机工(即汽车驾驶员和维修工)参与了运输工作,其中有一位出生于马来西亚华侨家庭的李月美。1938年底,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招募华侨机工回国服务。
【侨批故事】韶光不坠青云志,总把丹心付后人
这封批信的日期为“民国三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即一九四六年,正是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的时期。在这封批信中,陈应传先生写下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对大妹的惋惜和安慰,对小妹求学的热切盼望,对侄儿学习状况的殷殷关怀。
【侨批故事】壮志兄弟情
在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梅州,从近代开始客家人就飘洋过海下南洋谋生发展。顺利到达目的地后,还未开始赚钱,他们就会先托人带信或借两元钱托带回老家报个平安。
【侨批故事】一份关于出生证明的侨批
这一份侨批非常特别,因为它不同于普通书信或者汇款单据,而是一张来自印度尼西亚(Indonesia,下简称印尼)的出生证明。这张用外文书写的出生证明原本由一个信封包裹,信封前面用端正的字体写着地址,背面则写着这份出生证的译文。
近代民间司法实践的“活化石”
为唤醒和加强全社会的档案文献保护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档案文献遗产抢救、保护工作,1995年,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成立了“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2000年正式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国家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由知名的文献学、档案学、图书馆学、历史学和古籍版本专家组成,负责鉴定、评选工作。
嘉庆皇帝的“打脸”事件
嘉庆帝广开言路 洪亮吉夜呈书札清嘉庆四年(1799)八月二十六日,吏部尚书朱珪为洪亮吉投书未及时参奏自请交部议处的奏折。嘉庆帝对洪亮吉就没这么客气了:下旨将其革职,交由军机大臣与刑部共同审讯。
雍正帝对台湾官员的任用与管理
严格选用台湾文武官员:务求出色、确保强干 雍正一朝,台湾文武“俱就内地出色之员选补”。” 雍正帝反复告诫台湾各官,“和衷二字第一紧要”,“只务文武和衷,莫论内外”,万万不可互结朋党,排斥异己。
【侨批故事】五邑侨批上的地名考(二)
华侨寄递侨批时,往往在信封上用这种译名写成汉语地名,便于寄递者认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具有侨乡特色的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