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故事】血脉相连手足情深
杨露义分别于民国七年(1918)12月18日、民国十二年(1923)1月16日两次写给故乡家嫂的批信。杨露义分别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21日、民国三十四年(1945)11月17日两次写给侄子颖贤的批信。
【侨批故事】水客逸事
随着海外华侨的增多,侨批递送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在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的年代,最早担当起递送华侨汇款,并索得侨眷回音的,是奔走于南洋和国内之间的“水客”。
【侨批故事】特殊的手布诗
手布诗产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潮汕平原人多地少,不少人因生活所迫漂洋过海“下南洋”,在异国他乡打工经商,一旦有了收入,就会寄回家乡接济家人。于是,产生了侨批。在这些侨批中,最特殊的,莫过于手布诗。
【侨批故事】清代梅州侨批的特征
目前,梅州地区收藏研究最早的侨批是清代后期的,封信已相当规范,与民国批局发送的侨批封差异不大,只是没有批信局盖的印章,清一色是私人商号章、私章、水客员带章、 护封章、如意章,或者什么印章都没有,由亲属从南洋直接带回唐山交给其家属、侨眷。
【印度尼西亚侨批故事】笺笺侨批蕴侨情
言为心声,侨批不是官样文章,是亲人间情感最朴素、最翔实的反映。而像对家乡的戏剧情有独钟般的思乡梦,在印度尼西亚上百万华侨中,又何止李芝敏一人!家乡剧·梦萦——就是这样深藏于海外潮侨心田中,中国心·乡情——无疑是海外赤子特具的关心家情、世情等的共同心态。
【侨批故事】“沙鱼涌”侨批
“沙鱼涌”是抗战期间进出口邮件的主要通道之一,它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邮件互换局,在我国邮政历史上享有大名,当时“沙鱼涌”只是一个互换局不对外营业,仅担负进出口的任务。经沙鱼涌的邮件基本整包封发运送,因此仅有少量邮件盖有“广东沙鱼涌”邮戳,又因战时邮件不易保存,故此存世甚少。
【侨批故事】五邑侨批上的地名考(二)
华侨寄递侨批时,往往在信封上用这种译名写成汉语地名,便于寄递者认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具有侨乡特色的地名文化。
【侨批故事】五邑侨批(银信)上的地名考(一)
清朝及民国时期的五邑华侨,文化水平较低,外语水平更加有限,出国后对旅居地的地名通常用意译或音译(五邑话或台山话)称谓,这种形式在唐人群体中流行,华侨寄递侨批时,往往在信封上用这种译名写成汉语地名,便于寄递者认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具有侨乡特色的地名文化。
【侨批故事】铁肩担道义,“侨批”见真情——梅县华侨杨露义家庭侨批记录的故事
侨批,是侨乡侨眷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对维系故乡亲人的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侨批既为家书,内容多涉及家事,尽管不同时期表达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流露出对亲人生存命运的关注,兼济家族、家庭的发展。
【侨批故事】一封回批背后的故事:难以取船费回家,见相片即见亲人
思乡、思亲、团聚、落叶归根,是海外华侨永远的期望,这形成了华侨缠绵不断的乡愁。然而,在没有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多媒体工具的年代,如何消解乡愁?一封古巴华侨银信,让我们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