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大地,梨乡水城魏县曾养育了一位让家乡人为之骄傲的女儿,梨花朵朵白似雪,却不如她的坚贞纯洁;漳河滚滚势如雷,却不及她的慷慨悲壮。她,就是抗日女英雄——郭书玉。
1928年,郭书玉出生在河北省魏县郭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郭书玉一家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参加了抗日队伍。郭书玉的父亲郭亮为中共地下党的交通员,母亲申天芳被誉为“抗日的老妈妈”,长兄郭文明任抗日区委书记、县委秘书长等职,次兄郭文章、姐姐郭文清是村内抗日骨干。郭书玉家成为我党、政、军干部落脚、食宿、办公的革命堡垒户。在家人的言行感染和熏陶下,郭书玉幼小的心田萌发了一颗革命的种子,她立志也要投身革命、抗日救国。
1941年冬季,我军分区独立团在枣林、集村一带同日军作战,13岁的郭书玉同县妇联干部王婉贞等人一起参加了打扫战场、护理伤员、给伤员洗衣送饭等工作。1942年,日寇对魏县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抗日政府被迫撤出魏县,郭书玉置生死于度外,积极发动群众写标语、发传单,教唱抗日歌曲鼓舞群众的抗日斗志。
1942年秋,八路军打回冀南,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魏县革命根据地,郭书玉积极发动群众洗军衣、做军鞋,帮军属干活,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
1943年4月,经王婉贞介绍,15岁的郭书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夏,日寇“五二六扫荡”后,魏县、漳河县的环境恶化到了极点。上级为瓦解、分化伪军,决定派郭书玉用地方关系打入伪军内部。在中共地委和县委的领导下,由组织上与在方里集据点当班长的内线王树林取得了联系,并通过王树林的母亲以给王树林说亲的名义,让郭书玉潜入敌营。从此,郭书玉和王树林便以假夫妇的关系为掩护,使郭书玉自由出入敌营。经过半年多的工作,伪军内部以周典元、周凤吾为首的20多人成为我党内线;特别是以王树林为首的13名弟兄,分别住在泊儿、张仕望炮楼。1944年,我党认为时机已成熟,便决定在3月11日拔掉张仕望炮楼,给继续向东延伸的日伪军以迎头痛击。当时的安排是以路南支队一、三中队和游击队为主外部接应,内部由郭书玉指挥,以划火柴为信号,我军外部攻击,以王树林为首带兵起义,里应外合消灭敌人,拔掉日寇炮楼。我部队按计划夜入炮楼下等待,当晚10时整,郭书玉在炮楼划着了火柴,一根,两根,三根。但是,由于风大,火柴光目标小,外面的部队没有看到。负责放吊桥的内线见到信号放下吊桥。放吊桥的声音惊动了敌人,致使这次行动遭到失败,郭书玉等人被捕。
一落虎口,郭书玉便知凶多吉少,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宁肯舍弃生命也坚决不能屈服敌人、出卖战友,让敌人得逞。杀人不眨眼的“活阎王”郭清对郭书玉施以种种非人的酷刑,郭书玉始终咬紧牙关,坚不吐供。在狱中,郭书玉忍着伤痛,哼起她宣传革命时教唱过的抗日歌曲:“党的领导强有力,艰苦环境何所惧;敌人扫荡作鉴定,咬紧牙关渡过去……”1944年4月的一天,郭书玉被押赴刑场,面对死亡她大义凛然,一路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她被敌人残忍杀害时,年仅16岁。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魏县县委、县政府为了让英雄的事迹流传千古,英雄的遗容流芳百世,特意请著名画家,在郭书玉众多亲属提供的她生前容貌特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画出了郭书玉烈士的画像。郭书玉烈士的英勇事迹被编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3月7日 总第2579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