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劳模名单纷纷公布。可是63年前湖北武汉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却是在1951年2月15日召开。这次会议之隆重、场面之热闹真是前所未有。保存在湖北省档案馆的《武汉市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汇刊》让我们对这次大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与现在现场颁奖不同,在劳模代表大会正式开始以前,武汉市总工会专门组织了贺功报喜队,队伍前面的人举着锦旗、喜报,中间的人打腰鼓、敲锣,后面的人还举着“武汉市总工会贺功报喜队”的横幅,就这样一路吹吹打打,向劳模所在单位及其家中走去。接到喜报的劳模自然喜气洋洋,无比光荣。在一旁围观的群众心中肯定也会生出不少羡慕之情。劳模报到也很有时代特色,有的厂子干脆也派出腰鼓队助兴助威,热热闹闹送劳模到会场报到。
在劳模名单中,除了享誉全国的劳模朱玖等人外,还有两个人格外引人注目,一个叫原田和彦,一个叫寺师金子。看到这两个名字不禁让人想起了热播电视剧《亮剑》中的一个情节。八路军独立团长李云龙与日军奋战时身负重伤,被送到医院抢救,可是主刀的医生竟然是日本人,战士们极其不信任这位医生,甚至将枪指到日本医生胸口。当时许多观众恐怕都好奇,我们的部队里怎么会有日本人?怕是编剧胡编乱造的吧?其实在解放军中工作的日本人不在少数,第四野战军中最多,主要集中在后勤,像军工厂、医院、军校。1951年武汉第一届劳模中的原田和彦就在第四野战军卫生材料厂工作。
都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赢得民心的军队,日本人当上劳模就是一个例子。这些人不仅心甘情愿留在人民解放军中工作,而且成绩突出,甚至还被评为劳模。中国共产党用自身的魅力感染了那些曾经的敌人,化敌为友。
相较于原田和彦,在汉阳医院工作的寺师金子的身份就有些让人费解了。汉阳医院的官方网站写着其“始建于1953年,前身为汉阳铁路中心医院。2005年5月改制,更名为‘武汉市汉阳医院’”。而寺师金子是1951年的劳模,工作单位为“汉阳医院”无误。可汉阳医院明明是两年后才成立的,而且当时并不叫“汉阳医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多番查找,一个成立于1923年的天主教医院进入了笔者视野。1923年爱尔兰传教士在汉阳显正街开设诊所,主治妇儿疾病。1934年天主教堂扩建房屋,将诊所合并,成立天主堂医院,至1938年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教会医院。1938年1月,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从加拿大来到延安,途经武汉时,还曾在此为抗战中受伤的军民做手术。1946年夏,天主堂医院更名为圣·柯隆伴医院。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圣·柯隆伴医院,7月1日在圣·柯隆伴医院的原址成立武汉市市立汉阳医院。1953年7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将其命名为武汉市第五医院。
原来彼“汉阳医院”并非现在的汉阳医院,而是第五人民医院的前身,“汉阳医院”这个称呼也只使用了短短3年。所以即便是很多老武汉人也不记得它了。
寺师金子是原本就在当时的汉阳医院,还是1950年政府接管后进入汉阳医院的?所幸1951年武汉市第一届劳模大会的发言代表中就有寺师金子,从她的发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她当时的一些情况。“我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后方医院以来,到去年五月完全在解放军中……去年六月初分配到政府机关汉阳医院来工作”,由此可见,她是1950年政府接管后进入汉阳医院。她工作敬业,成绩突出,“在我参加中国革命的六年间,被选模范三回,立功一回,而今天又承受此光荣……”
整个发言简短,但饱含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中,夺去了我的爱人,而我在中国共产党的庇荫下,得以安心的(地)扶(抚)育我的三个孩子……我衷心的(地)感激党和人民政府的伟大……”
要说出现日籍劳模是这届劳模大会的特点之一,那么这届大会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会议最后还召开了“光荣劳模家属大会”,一方面表彰劳模家属在家庭生活中的奉献,一方面让他们把大会的精神向左邻右舍、街坊亲戚传达,形成以劳模为中心,家属为纽带,全民爱生产、爱劳动的浓厚氛围。
63年过去了,武汉市第一届劳模大会热闹的大幕早已落下。但“劳动最光荣”的精神仍在传承,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所示档案资料现存于湖北省档案馆)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5月1日 总第2602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