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一次“流产”的中国官派赴日留学

2016-02-19 17:00 来源:南方网 刘传吉

    从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相继开展了以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为主旨的革新运动,即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但两国改革的内容和结果却不同。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客观上是对两国30年改革成效的一次检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战败的清廷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丧权失土,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日本则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这种胜败消长的强烈反差,对当时的国人刺激极大,也促使一批有识之士主动向自己的对手学习。在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中国学生留日潮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轫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存的几件外务省档案,披露了中日关于派遣留日学生早期交涉的若干细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二十三日,
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联名给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的复函。

日本公使主动倡议 原来其中另有隐情

  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清廷共派出唐宝锷、朱忠光、胡宗瀛、戢翼翚、冯阅模、吕烈辉、吕烈煌等13人,并委托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帮助培养。嘉纳治五郎为此创办了“亦乐书院”,开设日语及其他普通学科。次年冬,清廷又从筹建中的杭州蚕学馆选派嵇侃、汪有龄二人赴日修习蚕学。这一时期,虽然浙江、湖北等省积极推动学生赴日留学,但中、日两国政府尚未对官派留日学生事宜进行正式交涉。

  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十八日,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主动致函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总理衙门日常事务的恭亲王奕及总理衙门其他各大臣,向清廷示好,表示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原函内容如下:

  兹因赔款完清,威海撤兵在即,我国政府拟向贵国倍敦友谊,而昭同洲之谊。闻贵国政府前设专科,又将武备参酌情形,变通旧制,藉悉需才孔亟。但造就之端,自训迪始,贵国倘拟选派学生,我国自应支其经费、教其多士。此意本大臣奉政府命转达贵王大臣矣,即希见复为望。耑此顺颂

  时祉

  名另具(矢野文雄)

  五月初八日

  矢野文雄此举,并非像函中所声称的那样纯粹为向中国“敦友谊,而昭同洲之谊”,日本愿出资为中国培养人才也不是善心大发,其背后大有隐情。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二十日,德国以山东巨野教案为由,出兵强占胶州湾,列强纷纷效法,提出租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筑路、开矿等无理要求,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羽翼初丰的日本也加入到瓜分中国的行列,并将当时对华关系的重心放在只与台湾有一海相隔的福建省。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矢野文雄致电外务大臣西德二郎,提议要求清廷不得割让福建给他国,西德二郎同意了他的这一提案,并允许他对翁同龢、李鸿章、张荫桓等重臣进行私下游说。矢野文雄的游说很快有了满意的结果,清廷向日方做出不割让福建给他国的承诺。但就在这时,西德二郎又向矢野文雄下达了新的指示,要求他为日本争取在福建铺设铁路的利权。这一得寸进尺的要求让矢野文雄很犯难,因为清廷的妥协是有条件的,即“日本政府的要求仅限于福建省及矿山等事”。为了减少清廷对日在福建筑路新要求的反感,矢野文雄认为有必要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对清廷略施恩惠,进行一笔交易。

  当时,清廷的有识之士力主师法日本,改革教育制度,培养文武各类新式人才。矢野文雄有鉴于此,产生了接纳中国留学生的想法。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九日给西德二郎的电信中,矢野文雄建议“为了不使新要求损害清国对日感情,为显示日本尊重清国繁荣与独立的这种真实的情谊,本公使将特向清国提议——若清国有意派遣,日本将准备接受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对其进行军事或实用目的的教育。……万望认可此提案与追加要求同时提出”。西德二郎旋即复电,表示同意矢野文雄口头向清廷提出该提案。

矢野文雄擅自发函 外相西德反应冷淡

  但是,如前函所示,矢野文雄并没有完全遵循西德二郎让他口头表示的要求,而是直接用信函的方式将提案书面化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荣禄、翁同龢、敬信、崇礼、许应骙、廖寿恒、张荫桓联名复函矢野文雄说:“来函所称,洵属推诚相待,厚爱邻交,情谊拳拳,殊深感荷。现在本衙门甫开东文馆,规模粗立,一切尚待讲求,统俟酌妥办法,再行函告。”虽然,关于日本接纳留日学生的提案受到清廷内部开明人士的欢迎,但此时清廷尚不具备将该事立即付诸实施的条件,所以只能给出含糊的答复。

  与此同时,矢野文雄也不得不为其违背外务大臣指示将提案书面化,并口头表示可以接受200名留日学生一事,向西德二郎做出合理解释,以寻求他的谅解和支持。为此,在闰三月二十四日矢野文雄写给西德二郎的密信中,其用大段文字阐述接受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的益处。他说:“设若向彼提出要求,为表示超于口头友谊之实际友谊,提出我接受留学生教育之要求,据观察所得,势必为清政府所欢迎。此举不仅有助于此次要求之成功,而受我感化之人才播布于其古老帝国之中,实为将来在东亚大陆树立我之势力之良策。……如斯,则彼之从于武事者,不仅限于模仿日本之兵制,军用器械等亦必仰给于我,聘用军官等人员也将求于日本毋庸置疑,清军事之大部行将日本化。理科学生亦必求其器械、工人等于日本。清之商工业自身,则将与日本发生密切关系,而为我商工业向清扩展打开门路。另,法律、文学等科学生,为谋清之进展,必将遵袭日本之制度。若能至此,我势力将及于大陆,正不可量也。斯时清之官民对我信赖之情,亦必胜于今日十倍。由于此辈学生与日本之关系,将来清政府必陆续不断自派学生来我国,如是则我国之势将悄然骏骏于东亚大陆。

  “以清朝之土地广袤,五十或百人之数,不足以使彼感恩怀德。复从为培植我国将来之势力而言,亦属多多益善。……希我政府同意供给前述二百名之费用。若以每一名一年不超过三百元左右计,则二百名一年间终不超过六万元上下之数。以此微少之费用得为前陈大业之一部分,其得失甚为明显……”

  简言之,其益处主要有三:其一,有助于达成目前获取在福建利权的目的;其二,有助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其三,有助于改善中国人对日本的观感,培植亲日势力。在矢野文雄的设想中,这无疑是一笔获利丰厚、广泛而持久的投资,对于实现日本称霸东亚的“大业”有莫大的助力,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微乎其微。但矢野文雄所描绘的美好蓝图并没有得到西德二郎的积极回应,西德二郎认为此举“究竟能否取得良好结果,甚可存疑”;他对矢野的“轻举妄动”仍耿耿于怀,只表示“望此后此事不由我方鼓动”,这无疑给热心推动其事的矢野文雄泼了一瓢冷水。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底,日本内阁改组,矢野文雄暂时回国,改由林权助代理。

开放潮流势不可挡 方案实施历经波折

  这时正值“百日维新”时期,维新人士对派遣留日学生的方案表现出极大兴趣。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七日,清廷将湖广总督张之洞所撰的《劝学篇》颁发各省督抚、学政,令广为刊布。关于“游学”一节,张之洞力赞赴日游学,谓“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三年……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洋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五日,光绪帝正式下旨:“出国游学,西洋不如东洋。东洋路近省费,文字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经日本择要翻译。着即拟定(订)章程,咨催各省迅即选定学生陆续咨送;各部院如有讲求实务愿往游学人员,亦一并咨送,均毋延缓。”至此,清廷正式确立官派留日政策,总理衙门旋即拟订官派留日的具体方案。李鸿章也就派遣留日学生的具体事宜,继续与代理日本公使林权助进行交涉。新任日本外务大臣大隈重信在给林权助的电文中说:“清国大皇帝降旨选派俊乂子弟到日本游学一节均悉。日本政府可将政府所统辖之大学堂或中学堂章程酌行变通,藉俾清国学生易于附学。除该学生等自备衣食笔墨之费一年约需三百圆(元)外,所有特为该学生等派定教习,并开除束脩,以及督责课业,从优相待之处,日本政府无不极力担承,以期造就。请将此意达清国政府转行奏闻。”日方的反应可谓积极,两国交涉完结,清政府派遣学生留日指日可待。

  不料,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二十二日,李鸿章被罢免;八月六日,“戊戌政变”发生,中、日两国政府关于派遣留日学生的交涉也随之中断。不过,在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督抚的努力下,各省仍陆续派出留日学生,随后形成官费、私费留日的热潮。

来源:《中国档案报》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