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铁锅成明朝外交事件?
发生在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以及接下来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是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明史,关于它的政治军事意义,这里不再赘述。除了改良大炮,令其杀伤力大增外,杨善还透露了明朝正在研制的一件利器:两头铳。
寻访红色史迹:广州市委旧址闹市可寻踪
作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楼房大门墙壁上赫然镶嵌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中共广州市委旧址(1927年4月21日至12月为中共广州市委秘密机关所在地)。
烽火侨批写就“中国心”
一筹莫展之时,旅居越南、柬埔寨的侨批从业者陈植芳等人成功开辟出了一条新的侨批汇路——东兴汇路。该回批写于1938年9月21日,是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写给旅泰侨胞苏君谦、郭子纲、黄奕三人的,感谢他们为延安抗大捐款
广州街巷名称变迁趣说
民国时期,广州街名雷同甚多,以“西”字打头的就达103条,像西荣巷、西安坊等;以“福”字打头的更多,竟达166条;而欧阳山笔下的三家巷,全市也有三条。该改的都改了,奇怪的是,仓边路有条大坑渠巷,却保留而没改名,该巷现已消失,建成了时代地产大厦。
孙中山与诗
由于家贫,孙中山先生直到10岁那年,才有了入读村塾的机会。《咏志》一诗的存在,恰可证明: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早运用通俗文学鼓吹革命的革命党人。1923年黄埔军校成立前夕,孙中山还写了《赠邓演达联》:“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
陈济棠夫妇罗岗遇袭与增城救济院的来由
1934年1月间,番禺罗岗梅花盛开,总揽粤省军政大权的国民党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于是偕同夫人莫秀英及其副官,由广州乘其座驾前往罗岗赏梅。有了捐资之款,县府随即招标承建动工兴建增城救济院,翌年便告落成启用。
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真相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辞职咨文中,孙中山说:“现在清帝退位,专制已除,南北一心,更无变乱,民国为各国承认,日夕可期。个原因是孙中山并不担心袁世凯背叛共和制度,因而放心让位。
岭南文化是冼星海的文化底色
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分析,受岭南文化影响星海作品多以雄直为主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是番禺人,过去人们谈论冼星海的时候,很少讲到他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总说他受革命文化的影响,尤其受延安革命文化的影响。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革新吏治
1912年3月20日,孙中山关于整顿吏治慎重铨选事致外交部总长王宠惠令。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对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不但倡导在先,且能以坚忍不拔之精神贯彻始终,泽被后世。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档案史料选登 (一)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首都市政公报》刊登文章《中山大道将有极隆重布置》(节录)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前排右六为孙中山)1923年12月,孙中山、宋庆龄在广州大元帅府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