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悦城龙母诞

2016-06-13 10:26 来源:南方网

  悦城龙母,是行走西江的“花尾渡”和珠江内河各航线的轮拖渡、电船、轮船和其他大小船艇以及水上人家奉祀的水神。沿河流域各县的乡、村、镇居民或香港、澳门同胞以及越南与西贡(今胡志明市)的侨胞,也有不少人信奉的。俗传龙母诞辰为旧历五月初八日。每年诞辰前后三天(初七、初八、初九),省河的、各江的、梧州上河的轮拖渡、电船、轮船和港澳的专船都满载船客奔赴悦城龙母庙贺诞,挤满河面。各地水陆居民,成群结队,龙母庙内外和悦城街道,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龙母和珠江的关系是分不开的,龙母出自西江,由于西江滩多水险,航行困难,而每年的“西水天”(夏历四月至七月),河水时常暴涨,沿河两岸城镇如都城、德庆、南江口、禄步、肇庆等地,近河房舍、农田,每成泽国,庄稼失收。在民智未开,人力不能抗拒巨大的自然灾害的年代,祀求神助,原不足怪。历朝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和剥削榨取,故意宣传迷信,把龙母描绘得十分神灵,因此使行走珠江的船只和沿岸居民,水上人家,仕商行旅,对龙母都十分虔敬。这是有其原因的。

  有关龙母的传说和龙母庙

  关于龙母的传说,历史很久,据《德庆县志》载:“俗传有温媪者,赢秦时尝得异鱼,放于康州悦城江中,后稍大为龙,妪汲澣于江,龙辄来妪边,率以为常。他日,妪治鱼,龙又来,以刀戳之,误断其尾。妪死,龙拥沙石坟其墓,土人呼为掘尾龙,为主祠宇。”

  志内又附注有屈大均《广东新语》云:“龙母温夫人,姓蒲,误作温,然其墓当灵溪水口,灵溪一名温水,以夫人姓温,故名。或曰,温者媪之讹也,夫人故称蒲媪,又称媪龙。唐李绅诗:风水多虞祝媪龙。龙媪,非生龙者也,得大卵而畜之,龙子出焉,盖古之豢龙氏也。”

  但据西江一带的民间传说,则与志书有出入。他们说悦城有渔人梁某,日在灵溪水口撒网捕鱼。一日,上游漂来木盆,内载一女婴,至水口,随洄流至下网处,渔人以篙推之,使往下流,旋又逆上至原处,如是者三,渔人暗祝曰:“我穷而鳏难自给,如天意须我收养者,请满鱼三网”。网三举三满,乃拾归抚养,发现婴怀中有温氏书,请拾者善视遗婴。因借邻妇余姓者乳抚之,女稍长,为人牧牛,每日放牧至水口,必憇息于一固定坐处(即现建庙宇之处)。偶得小蛇,畜之,日饲以饭,渐长,戏以刀断其尾,作记认,一日乘风雨腾空而去。后女未嫁而卒,葬于其每日憇息之处。下葬时忽有暴风雨,有掘尾龙来朝拜,故人称女为“龙母”。以后,当地农妇在龙母墓地附近耕作者,在墓前架茅屋,放置粥饭婴儿于此,下田劳作,从未闻婴儿啼饥声,日久异之,使人窥伺,见龙母为每儿喂粥,惊呼怪异,龙母亦失踪影,嗣后亦不复见。村人乃于墓址立庙祀之,有所求问,甚灵验。每年三月初三前后几天江上必有一次暴风雨,人说是掘尾龙来拜母云。

  龙母庙何时兴建,当无考证。《德庆县志》载:唐朝已开始重修,历朝且有封诰。天祐元年(公元905年)封龙母为永安郡夫人,明年改封宁夫人,宋朝元丰元年(1078年)赠永济夫人。《德庆县志》载“悦城之龙母,闻于天下久矣,自秦迄今,盖千数百年,其神灵如在,凡仕宦之南北,商旅之往来者,靡不乞灵于祠下。”可见这间庙在唐朝以前就有了的,而香火之盛,也是由来已久。

  庙在悦城东面灵溪水口,纵深三座,横广约十七八丈,经历代重修,甚为堂皇。一进头门,当中有个“赖布衣”站着,两旁站着守庙护卫之神。赖布衣者,是有名的堪舆师,龙母生前曾与赖争夺现建庙宇的地方,赖不敌。后人把赖布衣像安放在庙内,作为龙母部下的先锋。

  进入第二座,是龙母的正殿,殿颇壮观,正中坐着龙母神像,像前垂轻纱帘幕,前面摆着一张摆放三个大香炉的长案,供人们上香之用。案的两端,有两盆颇大的桔树,诞辰内的几天,都有青蛇绕树上,舐食枒枝上放着供奉它的鸡蛋。青蛇不怕人,也不噬人,参神的妇女都相信它是龙子。两廊是一些配祀之神和龙母的行“像”。这些行像是各地龙母庙的龙母神像,每年在诞期前从各地礼送而来,沾受香火参拜,诞期后又礼载回去。

  从两旁的“青云巷”进入后座,这是龙母的“寝殿”。后座有楼,楼上放着龙母的另一个神像,也垂帘幕。像前放有一张龙床,说是给龙母歇觉的。楼下空着的地方,是留给预先联系好的堂会之友作歇息之所。楼上只供妇女歇宿,据说在龙母神前睡过一夜就会“得子”。

  龙母诞的盛况

  航业中人传言,凡朝拜过龙母的船只,是年便航行安全,生意顺利。每届龙母诞辰,各江船只云集悦城来贺诞。定期班值航的轮拖渡和电船,能找到“替水”的,都宁愿出钱来找替班。去贺诞的轮渡电船总在八成以上。龙母庙前一带的船只,舳舻衔接,鳞次栉比,挤满河面,张灯挂彩,爆竹喧天,笙歌聒耳。有不少人趁机设局开赌,“番摊”、“骰宝”、“牌九”、“麻将”等应有尽有。

  各江贺诞的船只,主要是做生意的,都满载香客,特别是从广州、江门、三埠和中山等处开去的花尾渡,早在诞期前就贴出“街招”,标明启碇和返航日期,何时经七星岩与鼎湖(有的还有去游西樵山的),并宣扬如何快捷舒适,有何项娱乐节目。各船又都争妍斗丽,船上盖搭彩棚,彩柱四面都镶嵌“竹丝公仔”,装饰红绿大小电灯,辉煌夺目。启碇前,在船上的龙母神前及船头炷上香烛。开行时,一面燃放鞭炮,一面在船尾撒放冥钞,跟着就锣鼓喧天,第一出照例必定要吹打“大贺寿”,之后,或“唱八音”,或“唱女伶”或演戏,各有各的节目,一直唱演到悦城,又一直唱演回来。一般都是初七抵悦城,初八参神后,一早便回泊在肇庆,以便人客去游七星岩或鼎湖,初九返航,有的初九还去西樵然后返航。来回程定三天或四天,船费包伙食在内,去程吃素,回程吃荤。

  在平时,轮渡行经悦城时,渡船必撒放冥钞,轮船则放汽笛三声致敬,外轮(行走省梧线的)经过,也随习俗。而红船(戏船)经过,便要靠岸演一出“贺寿”,如果戏班搭的是定期班轮渡,经过也得在渡上唱演“贺寿”,否则,据说演员演出时便会唱不出声的。如果渡船上出现青蛇(当然是有人故意放下的),便认为龙母显圣,是大喜事,是年生意一定兴隆。渡船上人都不敢惊动它,俟船抵悦城,靠岸才恭送它回庙里。恭送之法,在靠岸放妥桥板后,船上员工,手持燃着的香烛元宝,分三面包围,小心翼翼的薰赶着它上岸,一直薰送到庙里。至于贺诞时,更为隆重。船抵悦城,即重新燃炷香烛、元宝,放鞭炮,唱“贺寿”。轮船拖渡,还要在庙前河面,燃放着鞭炮,绕行三匝作为参拜礼。

  到龙母庙进香贺诞的人,大多预先组织堂会存款,名为“埋会”,商定每月付存款额,按月缴交会首储存,名为“供会”。因事前作了充分准备,届临诞期就十分丰裕,一应宝烛金猪等参神的礼物和旅行游览各费都有了着落。当然,私人还愿的,仍由各人自备。这种专为贺龙母诞的堂会,广州各街道及各县、市、镇、乡都有组织,会首有埋会后公推的,有自为会首去串连别人入会的。而“东裕堂”则是专为港澳进香者服务的一个堂会。它每年都与龙母庙的庙祝先行联系,拨定庙后座一定地方来招待会友,并代售龙母的神符给会友。至于远至越南西贡等地的信男信女,除汇款给亲友代为“供会”外,诞前几个月就汇款给亲友代定做送给龙母的衣袴等礼物,以便届时专程回来进香贺诞。

  各轮拖渡标贴贺诞“街招”后,各堂会立即大忙起来,纷纷去集体定票,备办进香礼物。不少堂会更自行组织,联合雇请民船附拖前往,或雇专轮拖带。较大的堂会都先与庙祝联系,使标定专船的湾泊点,别渡不得侵占。进香参神的人们,都在初七晚12时前便一切准备停妥,沐浴更衣,一到初八早零时,船上司理便带同员工抬着金猪,高擎香烛,登岸进庙,抢先上第一炷香,其余进香的搭客,也随着蜂拥而上,一股股的人流,冲向龙母庙。庙内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香烛刚点上,参拜后即被在旁的庙祝拿去,好让其他的人上香。庙后堆放被燃点过的香烛聚积如山,有专人用水龙喷熄。据统计每年诞期,前往参神贺诞的人数,总会超过10万人。

  这么多人到龙母庙去贺诞,中间固然不少人是真正去拜神的,但不少人还是去趁热闹,在船上可以听歌、看戏或开局赌博、抽大烟,大捞一把的;又有人还是为了借此游览名胜。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品流复杂,目的不同。

  珠江河道,向来匪气甚炽,骑劫爆船事件,时有所闻,但据轮渡中人说:“贺诞期间,从来未有发生过抢劫的事件”。因为往来的人很多,盗匪也在这时出来,冒充香客,夹在人群中,开赌包烟,趁机“刮龙”,土匪、神棍与官吏互相勾结默契,大家分沾利益,皆大欢喜,土匪自不必强行抢劫,阻塞年年必有一次的财源,引起不同派系的磨擦,因此相安无事。

  龙母庙香火鼎盛,历久不衰。只有在抗日战争期间,交通断绝,因而香火衰歇,但抗日胜利以后,又恢复前观了。

来源:广州文史网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