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饮咗茶未?———广州茶楼琐记
董来汨
老一代的广州人大早见邻居朋友,头一句就问:“饮咗茶未?”(粤语:喝茶了吗?)
对广州人来说,最重要的除了吃饭,就是喝茶,它成了一种独特的广州文化,不断传承着以及辐射开去,香港、澳门不说,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以及澳洲等,有讲广州话的地方一定有茶楼。
清朝咸丰、同治的时候,是没有茶楼的。一位老人曾回忆,他经历过光绪初年,有所谓的“二厘馆”,因为茶价二厘(1角钱等于72厘),再吃些瓜子之类的杂食,招牌也只叫“××茶话”,而茶客多是肩挑负贩、苦力劳工之类;到光绪中期,“茶居”出现了,既称“居”,就要比美隐者,第五甫有“五柳居”,取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第三甫有“永安居”,寓意安居乐业……直至今天,老广州还叫“茶居”。
广州城开放口岸之后,欧风东渐,有人考证,在十三行的“三元楼”是广州最早挂出招牌的茶楼。后来,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开始衰落,资金转到广州,佛山七堡(如今石湾地区)也有人来广州经营茶楼,开设金华、利南、其昌、祥珍四间,建的都是三层楼。那时广州未开马路,三层已是鹤立鸡群,殊富新鲜感。故清末还把喝茶称为“上高楼”,“茶楼”之名自然容易被叫响了。从茶居到茶楼的过程,是广州人休闲消费的演化过程。
一)南国茶楼里的逸事
辛亥革命之后,广州工商业快速发展,社交逐步增多,茶楼已不是“茶居”单纯喝茶之处,还可以“斟盘”(按:商议、谈判),功能的加大,反过来使茶楼的格局和服务进一步发展。设点当然要聚人,但既要“斟盘”,包括许多外地来客,选点要靠近码头车站来往要道、丁字路口、街口交汇点等;人一多,则要较大的店铺面积。为找这样的地段,老板们不惜重金,用款往往占去全部投资的一半。
早期茶楼一般建三层,第一层的铺面要高大宽敞,有7米。一是为视觉的宽广,那时广州有话“有钱楼上楼,无钱地下痞(蹲之意)”,指的是“地档茶居”。越是高层,茶价越贵;还要配合过节挂招牌营造气氛,如中秋节,茶楼一定挂木雕金漆大招牌,起码高2.5米、宽1.5米,刻上古典人物,花鸟龙凤,贴上真金,没有这7米的格局难以对付。底层还有后座,一般是仓库和制饼工场,有4米高。到二三楼就是客座,因为人烟多,声音嘈杂,也高达5米,尽可能开窗户,使空气流通。
茶楼的装饰以中国古代装饰为主,山水人物,飞潜动植,有些还用彩色玻璃图案,刻唐诗宋词,画上廿四孝图等;间隔是满洲窗。泮溪酒家在“文革”时被红卫兵“造反”,幸而员工在传统的满洲窗上钉上木板,涂上红油漆写语录,才得以“蒙混过关”。茶楼的楼梯级距适中,扶手用坤甸木或全铜,级沿镶扁铜条,每天还要打磨,显得金碧辉煌。光是这套装饰,就有了南国茶楼的气派。至今的陶陶居莲香楼,还可以看到这种装饰,其他已经消失了,殊为可惜。
茶楼门面往往有对联,如宝汉茶寮:“桥东桥西好杨柳,山南山北闻鹧鸪”,表现一幅野趣的图画;如大同茶楼:“大包实难卖,大钱实难捞,针鼻铁,赚钱只从微利削;同父来者少,同子来者多,檐前水,点滴何曾见倒流”,用市民的生活场景哲理性地点化社会现象。又如荣华茶楼:“雀舌未经三月雨,龙牙先占一枝春”,用茶叶演化诗意。而莲香楼的则用鹤顶格:“莲味清香,镇日评茶天不暑;香风遥递,谁家炊饼月方圆?”横批是:“赏心乐事”。作者谭颐年的这副联,也突出了茶楼制造月饼的特点,为人津津乐道。
茶楼的产品既要即制即销,又要镬气、温度,厨房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使食品最快送到茶客手上。茶楼的下水道也特别深,不少还设隔油池,每距六七米设沙井,以便清理污秽。由于清末广州电灯公司发展,一些茶楼竟然装上了电灯,于是晚上也能喝茶,那时居民家绝大多数点油灯,茶楼便成为晚间俱乐部。夜市的火爆,也改变一些市民的起居习惯,“舞台酒市与茶楼,到处强捐恬不休。反道昨宵勤卖券,日高三丈为梳头。”(见《羊城竹枝词》)
二)“茶靓水滚”“企堂执盆”“埋单找数”
———行规里的故事
茶当然绝对是主要饮品,有特别的讲究。一般有龙井、水仙、寿眉、普洱、六安、红茶、菊井等,还要特设清远茶、甘和茶。茶楼专门的校茶师傅,不仅要区分各类茶,还要细分副品茶,包括青茶茶骨,以及发酵半发酵等各类茶,还要把同类而不同产地的茶叶区别开,分成高中低三档,再进行混合达到色香味都不错的品种,从而降低成本。有些高手的校茶师傅,可以把同类的几种茶,泡在几个杯里,说出茶叶产区以及采摘时间等。为防止青茶失味,一律用锡制品作为装茶器皿。但茶楼柜装的大罐则是装样子的,频繁的取存会使茶叶失去芳香。过去好的茶叶,如普洱,巧心、太如,莲香楼会储存六七年之多。至于“茶靓水滚”之说,道出开水是茶叶出味的命脉。为此,都采用双重保沸———设置厨房专用开水炉,而每个厅还有一个烧煤球的座炉,“企堂”(服务员)在开水房取水后,再到自己的厅里放座炉保温。座炉炉面用一块铁片盖上,上面再吊四个铜煲,铜煲的嘴制成鸭嘴形。冲水时水如扇形,减少冲击力,不会飞溅。企堂最怕顾客用火局盅敲打茶盅,唤冲水,让人看见则说这个企堂“懒”,因为,广州人习惯把茶壶盖子掀开一半,企堂就应该立即过来冲水。这个习俗有过多种传说,较流行的是说清末一位纨绔子弟在壶里藏一只鸟,等企堂揭开盖子时鸟飞走了,纨绔子弟就乘机报复殴打企堂,于是行规改为由茶客自己掀开茶盖。
企堂中也有分工,分杂工和“执盆”。杂工清理茶渣、擦铜煲之类,而“执盆”则是上食品的。多年前还是蜜饯糖果之类,到收市时要用托盘来补充,所以称“执盆”,应是北方茶馆的“遗迹”。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为“熟笼(蒸制)”,大包、烧卖、排骨、虾饺等,再发展到炒粉炒面,总之先甜后咸,随叫随制。
而结账则是茶客最后的动作,也有一套规矩,广州人称为“埋单找数”。首先由企堂高声报数,接着坐柜(即收钱的)也高声应对。如“开来,1钱4分8”,就是说,有客离开,该付1钱4分8。当时用银币,3分6就是“半毫”(1毫申10个铜仙,1元等于7钱2分,1毫就是7分2厘),计算起来真的要神机妙算。有一个时期,铜仙、银毫、纸币都用,汇价又时时有差别,一般人都难以对付,可那时的坐柜就有一套换算的绝技。这种“找数”到“文革“更令人啼笑皆非,服务员把耳朵上横插的铅笔拿下来,从裤头处取下挂着的那本小小账单,飞快把客人吃饭的款项写上,并不交由客人拿上结账,而是在大厅上方挂上的一根粗大的铁丝上夹好,先喊一句语录:“为人民服务”,然后用力一推,账单闪电般沿着铁丝通向柜台随声而去,收款员木无表情地应回一句:“要斗私批修。”再从头上取下单子计数,这时顾客也差不多走近前去了。那时其实已经难见喝茶的,卖的都是碟头饭。
三)难怪美国的基辛格吃过念念不忘
说“喝茶”,其实吃茶点才是核心。全国的早餐都很简单,而广州茶点可以比一桌宴席。“点心”一词据说来自宋代宣和年间,宋徽宗微服出行,至一道院觉饿,一位卖鱼者送他一个蒸饼,说“可以点心”,以后称小食为点心。广州茶楼从开始的蜜饯类的点心,进化到煎蒸炒炖等各种风格上百种点心,是广东人智慧的积累和发挥。为了别出心裁,许多茶楼聘请专门的点心师,设计、制作点心,使之成为招牌。当然,茶楼也时兴制作一些抵食夹大件的品种,如广州人俗语说的所谓“卖大包”,就是茶楼制作一些“大包”,里面也有鸡肉或猪肉,每个大得惊人,劳苦大众吃一个则够数,大受欢迎。后来,人们把过于慷慨的行为称为“卖大包”,把平均分配称做“分猪肉”。
点心种类繁多,总的原则要“贵夹唔饱”(价钱贵但分量小)的“富人心态”,可以多尝不同的品种———
虾饺:创自广州河南五凤乡一个家庭式的小茶楼,五凤乡邻近河边,常有鱼虾上市,主人为招徕顾客,以鲜虾、鱼肉、笋等做原料,包成梳形,皮较厚,但受到欢迎。1928年,虾饺又进一步发展,各茶楼点心师悉心研究,如虾,有用生虾,有用熟虾,有生熟各半,造型也各出奇招,有鸡冠饺、弯梳饺、凤眼饺等。五十年代泮溪酒家的罗坤师傅,创制出白兔造型的虾饺,一群形态可掬的小白兔,红色的火腿切粒做眼睛,还伴着翠绿的芫荽和金黄的鸡蛋丝。被接待的外国元首夫人惊叹万分,久久不动筷,提出要把这些白兔带回国,让当元首的丈夫尝尝。后来,罗坤师傅立即赶制,使元首夫人登机时高兴地提着回国。以后,这群小白兔风靡全城,各茶楼纷纷仿制。
粉果:相传为西关某官僚家的女厨师创制,由于别有风味,一家名为“茶香室”的老板以娥姐粉果做招徕。其实,明末清初已有记载,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州之俗,平常则作粉果……”制作的初时仅以饭和粉做包皮,馅中的料都要细做,笋要切细,肉要枚肉切成小粒,虾也切成粒状,再加少许芫荽,造形不太讲究,但蒸熟后红绿相映,格外美丽。后来,外形不断创新,粉果皮是大米浸泡煮熟晒干磨粉,再用水煮,馅料也是生熟虾肉、冬菇、叉烧、肥肉头、冬笋等切粒,包时还要两头尖中间大,合处紧贴,使液汁不外漏,远近知名。
灌汤饺:北方传过来的灌汤包,造型过大,而茶客的需求一定小,于是,金轮酒家的点心师将包改成饺,减少包蒂,且软滑,受到欢迎。
猪肠粉:也称卷粉,称“猪肠”仅外形而言。过去只在小茶楼叫售,抗战时泮塘有一间小茶楼叫“酌荷仙馆”,用粉卷着猪肉、牛肉、鱼片、鲜虾等,也称卷粉。那怕是斋粉,加上甜酱、辣酱、芥辣等,非常可口,又因为新鲜,“莲苑茶楼”等立即仿效。结果,泮溪一带的茶楼都用肠粉做宣传,迅速普及到全市,成为最普及的食品,还发展到街边的小食店,专门做肠粉的生意。
糯米鸡:鸡肉比糯米多,小贩叫卖时,用碗装糯米加馅料炖熟出售,糯米较粘,耐饱,下班的工人,打麻将的人都爱吃。后师傅以熟馅用莲叶包好再蒸,盛行一时。后又发展到煎。
原来北方传来的烧卖,广州师傅加上一系列地方配料,如牛肉烧卖加陈皮末,猪肉烧卖加大虾仁等,都显得更有南国特色。还有炆牛杂、猪红等,都各有来路,至于甜点,更是花样众多,如大良崩沙、咸甜蛋散、九江煎堆、莲蓉酥、豆沙酥,光是做甜点的有敬义信、西华居、品芳斋、宜雅斋等。值得一提的是一度流行的“星期美点”,这个主意是陆羽居点心师郭兴创制的,他每个星期变换一次点心,打破过去每个季节才换一小部分。这样,加快节奏,而且大张旗鼓,一下吸引了大批茶客。到1936年左右,全市的茶室酒楼,都推出“星期美点”,每周十甜十咸,以煎蒸炸烘的方式,推出包、饺、角、条、卷、片、糕、饼、盒、盏、挞、酥、脯等,有些品种也是外地传入,但广州厨师加以改进,如奶皮猪油包,原由上海传入,也叫申江猪油包,但猪油过多,脂肪太重,蒸起来形状难看。蒸时慢火中火都不行,一定要用武火,广州的龙泉茶室加上牛奶做包皮,更加雪白松软加奶香。
于是,广州的茶楼也出现一批名点:文贤(茶楼)天天大包,杏花楼山楂奶皮卷,半瓯灌汤包,道平鸡蛋挞,莲苑猪肠粉,伍湛记粥品,吴连记鱼粥,茶香室娥姐粉果,正心德兴虾饺,小蓬莱伦教糕,大来萝卜糕,荣珍烧卖等,都独树一帜,卖出了名堂。解放后的泮溪酒家也创制十大名点,除前面说的绿茵白兔饺外,还有:象生雪李果、鹌鹑千层酥、蜂巢蛋黄角、生炸灌汤包、晶莹明虾脯、泮塘马蹄糕、清香苹叶角等,造型小巧,风味十足,难怪美国的基辛格吃过念念不忘,到广州还要再去泮溪。
而今的茶楼已有许多改变,可惜的是,许多老茶楼在所谓的大都市建设中被拆、被毁。尽管如此,广州人那份茶瘾,那份边聚边谈的乐趣,却始终还在,任何其他的场所都无法代替的。
广州茶楼琐记
编辑:陈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