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的狮舞活动是在春节期间,时间一般是腊月二十五至年初五。此时城乡各地的公共场所都有狮舞活动。狮班的规模大小不等,但最少都得有8个人,扮狮子2人,大头和尚1人,猴子1人,打锣鼓的4人,名气大的狮班被人请上门表演。有些小型的狮班则走村串户为每家拜年得取主家的红包钱。狮舞活动不但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还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旧时,乡村各有自己的狮班(许多狮班同时也是武术班)并在自己的范围内活动,主要是春节期间贺年,闹元宵,以及受人雇请为各种喜庆活动“打狮”,送去热闹与吉祥。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的狮子,各地不尽相同,有青狮、金狮、黄狮、红狮、阔嘴狮、高脚狮等多种。往往一县之中就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狮班,例如大埔县有开口青面狮、斗牛狮、青面盖子狮、独角狮、猫头狮等5种,青狮为王中之王,均为南派狮,只一个狮头,狮身为一块画布,有单人、双人两种。此外,还有一种仔狮灯。
在众多的狮舞中,数仔狮灯最具客家特色。仔狮灯又名“仔狮戏球”,流传于大埔县的青溪、长治、湖寮等地。仔狮一般为一青一红两只。仔狮的制作很特别,狮头、狮尾用篾扎纸糊而成,腔内点灯。狮腰为若干篾圈,用线连成一串,并系绳索,穿过前脚、口腔、腰部,与狮尾连接。以细棍两根支撑头尾,一人执棍操作,表演小狮子的各种动作,憨拙顽皮,十分可爱。特别奇妙的是戏耍绣球,表演者操纵狮子首尾开合,使狮腰伸缩,不仅体态多姿,而且带动绳索暗中牵引,表演仔狮戏球,时而口含,时而脚抱,时而抛接,时而绣球又滚落地上,活灵活现,观者叹为一绝。原先操狮者本人并不参与表演,只如同操纵木偶,后来才逐渐多了一些舞蹈身段,有的还有音乐伴奏。现在,“仔狮灯”已由广场表演发展到舞台表演;由独舞、对舞发展到群舞。
各个地区的狮舞也略有不同。
梅州的客家狮舞,有独特的表演程式。狮舞开场之前,一般都有一套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和刀、枪、棍等器械,狮舞的表演动作有搔痒、舔毛、打滚、抢球等动作。逗狮子的,是一个戴面具的大头和尚,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一撮树叶。有的地方还有一个带面具的猴子。直到把狮子戏弄得发怒,才东躲西藏而罢手,整个表演生动有趣,令人捧腹。
狮舞除狮子表演跳跃、翻滚攀登(上八仙桌)之外,要在锣鼓伴奏下,由狮子与和尚、猴子有节奏地表演一套程式,如拜山、出山、参狮、洗狮脚、洗狮身、种假青、种真青、吃青、挖井、饮水、睡狮、扇狮、逗狮、镇狮、归山等。据传,这是来源于《西游记》的一段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一山庄,见瘟疫流行,暴尸遍野,却苦于无救治之法。晚上,观音菩萨降临,赐给唐僧长命草一撮和蒲扇一把,告知往数十里之外山洞中,用长命草逗引沉睡的千年雄狮,用蒲扇镇狮,令雄狮绕山庄一周,病魔便除。唐僧师徒依计而行,果然奏效。狮舞中的和尚便是沙僧,猴子便是孙悟空了。因此,狮子成了镇邪、吉祥的象征,在表演之前,总要先登门入堂参拜,以驱邪魔保平安。
在闽西,则将狮舞明确区分为文狮和武狮。黄狮、红狮为"文狮",又叫"睡地狮",性格温驯,表演搔痒、舔毛、打滚、抢球等动作。青狮为武狮,威武雄壮,表演动作跳跃、跌扑、腾翻、直立、盘桥探海、走梅花桩、蹿桌子、爬梯、走索、叠罗汉等,并多有武术、杂耍穿插其中。永定、上杭、武平狮舞接近粤东,而宁化、长汀等地则较多北派风格。
有的地方逗引狮子的叫“狮子郎”,手拿五彩球。舞球的动作有摇球、转球、抛球等数十种。狮子的表演动作有跳跃、跌扑、翻腾、直立、盘桥探海、走梅花桩、窜桌子、爬梯、走索、叠罗汉等,并多有武术、杂耍穿插其中。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客家狮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