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1912.5.7~1987.5.20)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第一位以小提琴音乐创作载入中国音乐史册的音乐家。马思聪生于广东海丰,于1923年(12岁)即赴法国留学学习小提琴,1927年秋考入巴黎音乐院,1931年学成回国后除了在音乐院校教授小提琴以外,还不断在全国各地举行小提琴演奏会,除了演奏西方作品,还介绍他自己的小提琴作品,为中国小提琴创作和在中国普及小提琴艺术起了积极的作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年辗转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的演出,并把演奏会门票收入全部捐给政府作为抗日的经费。
1935—1945年,他创作了近20首小提琴作品,其中《内蒙组曲》(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西藏音诗》(喇嘛寺院、述异、剑舞)、《牧歌》、《秋收舞曲》、《第一回旋曲》、《跳元宵》、《抒情曲》、《山歌》、《春天舞曲》、《跳龙灯》、《新疆狂想曲》等作品,不单是他本人创作中的精华,而且也是我国小提琴教学和演出中最常用的中国作品。他的写作方法和音乐风格对我国的小提琴音乐创作有相当深刻和广泛的影响。这些作品大都运用了中国民歌曲调创作而成,旋律突出,在弓法指法的选择、声音的表现力、揉弦的运用等方面都在力求表现中国民族音乐语言的特点,使小提琴这件外来乐器很好地表达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抒情风格。1950年后,他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等职。1966年后长期旅居美国。1987年5月20日,病逝于美国费城。(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来源:永明小提琴网)
马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