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州3条海丝航线 一个起点始发白云

2016-04-26 15:55 来源:南方日报

  明清时期,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有3条航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广州市白云区籍近40万名华侨,最早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以广州为起点走出去的,他们业有所成之后再从海路逆溯报效家国。至今白云区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建筑的见证,如码头、华侨建筑以及西方教堂、西式医院等。

  近日,白云区图书馆启动“千年羊城与海上丝路——2016广州海上丝路文化活动”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段雪玉受邀讲述《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丝业》时,从明清珠江三角洲的蚕丝业市场、缫丝业发展史以及纺织业行业会馆锦纶堂的发展史,佐证了白云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联系。

  白云先民沿海丝走向世界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据了解,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扬州、福州等其他支线港组成。据史料记载,广州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一个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城市,从公元3世纪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

  “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段雪玉介绍,明清时期,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3条航线,尤其是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停泊黄埔古港贸易,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到了清末,从广州通往世界多个主要国家的海上航线被发现。

  清末,三元里抗英斗争取得胜利后,清政府内外交迫。咸丰四年,广东天地会反清运动爆发,人和镇人甘先和乡人曹春林在花县远龙墟树旗反清。起义失败之后,清政府对参加起义的村民实行残酷的株连政策,一时间禺北(白云)地区十室九空,残存的村民为了活命逃亡海外,这是白云区先民比较大规模的一次海外迁移。

  这批逃亡海外的难民让新西兰基督教会产生了到中国农村传教的念头。时至今日,屹立在江高镇的普惠医院就是清代宣统年间,由新西兰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沿着华侨出国的路线逆溯回来建造的见证。

  沙贝藤制品等见证贸易史

  码头历来是海陆连接的起点。白云区金沙街的大仙庙所在地,曾经是一处古老的码头,当地人称之为锦鱼嘴码头。从地质形成来看,珠江西航道流经此地,为当地的交通出行多了一条水路。明清以来,当地人都是通过这条水路直通南海下南洋。金沙街的大仙庙成为出海祈福地,很多人从海外顺着水路回到故乡,第一件事就是上岸到大仙庙烧香还愿。

  金沙街有制藤传统,藤制品甚至出口海外,其中洋藤制品是当地参与海外贸易的见证。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现在的金沙街沙贝村开始利用浔峰山生产的土藤、葵叶从事编制葵、藤工艺品。

  鸦片战争之后,前来贸易的荷兰人所用的货物打包绳便是一种叫“洋藤”的植物藤条,这种藤条原产印尼。打包绳被商人洋藤就地丢弃,沙贝村民将洋藤带回家,破开之后作为小藤绳用来捆绑农具以及渔具,发现比当地的土藤更为坚固耐用,于是将洋藤编制成为菜篮、船篓等生活用品,远销海外,沙贝村因此被称为“藤乡”。

  一直到在解放前,沙贝村家家户户都以藤制品为业,带动影响了附近的乡、县、市。沙贝藤业最巅峰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藤业经济发达,沙贝一代有着小香港的美誉。

  据记载了解,沙贝村的藤制品远销到瑞典、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以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再加上生产成本高涨,商家转移其他地方投资,沙贝的藤业逐渐衰落。

  段雪玉认为,除了海外华侨建筑外,大仙庙及锦鱼嘴码头因为珠江西航道直通南洋的海上线路,在研究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之中,可以作为特殊个案进行深入挖掘。

  三元里抗英后贸易多北迁上海

  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种养方式快速发展起来,带动了当地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名声大振。据资料记载,雍正年间,广州数百家丝织业主共同出资兴建纺织品行业会馆——锦纶堂,锦纶堂成广州纺织行业的老板们聚会议事的地方。

  段雪玉研究发现,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时候,广州大部分丝织工人在沙面沿着荔枝湾往北在今天的三元里一带搭寮居住。

  抗英斗争爆发的时候,通过锦纶堂发动,数以千计的丝织工人参加到抗英斗争之中。当时由锦纶堂出钱,机房仔和打石工人出力,因为锦纶堂财力雄厚,又肯出钱,而那些丝织工人、打石工人都是勇敢善战之士,所以在打仗中很出色。

  “打仗时候,丝织工人举着七星旗,曾经打过几场惨烈的仗,当时参加作战的是以十一行为主力,因为当时锦纶堂分五行,五行是按照织品的品种来区分的,十一行‘做牙’(亦称“祭牙”,一种民间普遍的节俗)的时候,人数多至百余席,即千多人,此行人数比较多,在每年四五月间是淡季,三元里抗英斗争正好在这个季节发生,这也是能召集很多人去三元里打仗的原因。”段雪玉表示,三元里抗英斗争之后,帝国主义看到了广州民间强大的反抗力量。《南京条约》之后,上海作为中国第五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广州的很多贸易行业北迁到上海,时至今日,上海还有很多广东人的后裔,上海有专门的广东社区,就是当时广东人到上海发展留下来的。

  观点

  研究白云海丝地位有助发展空港经济

  海上丝绸之路,为广州与海外各国贸易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专家认为,研究广州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有利于凸显广州自古以来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重要城市的历史地位,对广州贯彻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部署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副会长谢顺彬认为,明清以来,白云先民通过海上航线,迁移到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白云区侨居海外的华侨近40万,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尤其是澳洲、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秘鲁等国为主。

  “秘鲁大约有10万名白云区籍华侨,加拿大大约有6万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合起来有10万人,美国有3万人,其他零星分散在各国。”谢顺彬介绍说,广州人都是从北方迁移而来,到了广州以后一直有向海外迁移的习惯,清朝中后期后,大批人民往海外迁移。华侨到了海外,有了根基之后,又再接家属、乡亲外出,从而形成了海外众多华侨的局面。

  谢顺彬透露,在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达到巅峰,华侨对白云区的资金支持投入大约为2.6个亿(以上世纪90年代的资金计算)。“明确白云区在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可以利用当前空港经济发展大局,团结海外华侨,合理建设美丽新白云。”

  段雪玉认为,了解白云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明确白云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位置,这对加快白云区发展空港经济,尽快融入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推动广州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传承传播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