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藩为何拜师齐白石?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笔者通过1947年11月《中国内幕》杂志中的相关记述,旧事重提,带读者穿越历史,一起去探究一下此事的来龙去脉。
木匠出身 一生本色
齐白石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人、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主人、三百石印富翁、木人等,齐家先世业农,家境贫苦,齐白石30岁前靠给人做木匠活儿讨生活,后因改习雕刻木板花纹,接触到《芥子园画谱》,从此与画结缘。之后,他不断努力进取,一面研习国画,一面从事金石学习,并屡有佳作问世,因此声名鹊起。
齐白石的画最先被军人郭葆生赏识。郭葆生是齐白石的同乡,清朝时官至军门,雅好书画,待齐白石甚厚。后来,郭葆生带齐白石一同出游广州、桂林等地,使之眼界大开。1902年,齐白石应朋友之邀来北京发展,并定居于此。齐白石当时虽获“当代唐伯虎”的美誉,但他并不以出身木匠为低微,故常在自己的画作上钤“老木匠”印章。
人常说,艺术家身上多怪癖。据说,齐白石有一次搭乘飞机去南京时,唯恐飞机失事,事先立下遗嘱,后被友人知晓后,一时传为“佳话”。还有一次更绝的故事:1927年,杨仲子执掌北京艺专时,邀请齐白石前去担任图画教授,齐白石任教后,深受课程和时间制约,多有不便,不久就辞职了,杨仲子一再派人将聘书送至齐宅,但齐白石却一律退回。后来,杨仲子将聘书改由邮局寄去,齐白石仍将聘书退回,并在信封上写着“齐白石已于某月某日死去矣”,杨仲子只好作罢。
1947年底,齐白石赴南京举办画展,行前曾郑重声明:“我到南京、上海,第一个条件就是不拜会任何达官贵人。”到了南京后,除蒋介石召见时,齐白石曾在宪兵司令张镇的陪同下去过黄埔路官邸外,其余未曾踏过任何达官贵人的门槛。但当齐白石收张道藩为门徒后,一时引起了不少猜测。
政治失意 “弃政从艺”
张道藩
张道藩,贵州盘县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发奋读书,1916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21年入伦敦大学美术部就读,1922年加入国民党,后成为CC系骨干人物。历任广东省政府秘书、贵州省党务指导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南京市政府秘书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张道藩是一个政治狂热人物。抗战胜利后,他卸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后,只有一个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闲散职务。据说,1946年国民政府曾许给他一个南京市长的职位,谁知南京市长马超俊下台时,张道藩母亲去世,他只得赶回贵州料理母丧。待他重回南京时,市长的宝座已被他人捷足先登。张道藩一时心灰意冷,满腹牢骚无处发泄。就在这时,他听说齐白石要来南京办画展,便开始重振精神,决心“弃政从艺”,并宣称从此专心从事艺术。
拜师“表演” 徒有其名
1936年,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介绍,张道藩得与齐白石相识,并意欲拜师,但遭婉拒。此次,张道藩对齐白石大献殷勤,不但阻拦记者和官吏们的打扰,且凡事亲力亲为。他听说齐白石身体有恙,就专门请金陵名中医专为其搭脉看病,并请托南京国民政府原主席谭延闿的女儿谭祥等人出面向齐白石说明张道藩的拜师之意,齐白石见事已至此,只得做个顺水人情。
张道藩得知齐白石答应收他为徒后,欣喜若狂。拜师前,他向书画、军政等各界广发观礼请柬,竟然还向蒋介石递上签呈,如此这般,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拜师之举完全是一时政治失意时的“表演”。
“艺术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从事艺术的人,须要怀清抱高,心志淡泊,如不能摒除“名利”二字,实难进入艺术之宫。”张道藩以拜师从艺为手段,以政治为目的的“表演”,齐白石怎能洞悉不到这位弟子的“真性情”。所以,当张道藩拿出自己画的葫芦请老师题跋时,齐白石便挥毫写下:“道藩弟初学作画,气魄雄伟,能舍胭脂……惟恐官气误人雅趣耳!”齐白石还应弟子张道藩之请,在一本所谓“时贤墨宝”的折页上写了一首诗:“门前池水清,未有羡鱼情,鱼亦能知我,悠然逝不惊。”诗外之意,读者一看便知,张道藩并不是为了追求艺术而师从齐白石。那么,齐白石也就不会把这个徒弟放在心上了。因此说,他们两人这段“意外”的“师生缘”只是一次偶然的“邂逅”罢了。
1947年11月,《中国内幕》杂志中关于齐白石收张道藩
为徒的相关记述(部分)。 天津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3月17日 总第3041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