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象棋界,有一位闻名遐迩的人物,他就是被人称为“南粤棋王”的杨官璘大师。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杨官璘就已是名誉鹊起的中国象棋名手。当时曾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同志为其赋诗赞曰:“广州好,弈道冠群伦,北战南征搴将帜,车飞马跃炮如神,国手数官璘”。
杨官璘于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凤岗镇,自幼酷爱象棋,经常拿着棋子与人捉对厮杀,横车跃马驰骋乡邻,10岁就被本乡人称为“乡下棋王”。少年时代因家庭经济贫困,他小学尚未毕业就不得不辍学,挑起了持家重担。他种过田,做过裁缝、小商贩和挑夫。虽然每日忙于生计,但他仍然挤时间研究古棋谱,分析棋局,外出时也随身带着象棋,并注意找机会和广州、香港的棋手交流棋艺。1948年,他闯进广州“同志棋坛”攻擂,与当时名震省、港、澳的象棋“四大天王”之一的卢辉交手,当时即初露锋芒,一鸣惊人。
为了提高象棋棋艺,杨官璘于1949年秋天去了香港,在那里过了两年闯荡江湖的职业棋手生活。其间曾在天虹游乐场摆过象棋擂台,获得过香港的中国象棋研究会第一届会员赛冠军。
1951年夏天,杨官璘回到广州定居。从那时起至1055年底,杨官璘来往于东莞、广州、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以象棋表演和撰写象棋技艺文章为生,并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华南名手对抗赛”,在广州举办的“七雄夺鼎赛”和“穗港象棋名手友谊赛”等重要比赛,均获得了佳绩。1956年1月,他被广州文化公园正式吸收参加了工作。1959年5月又转到广东省体委体工队,成为教练员兼运动员,并一度兼任棋队负责人。
回到内地后的杨官璘更加刻苦地研习棋艺,精益求精,从不懈怠。正如他自己回忆的那样:“有时午夜梦回,偶然想到一些妙着,不管天寒地冻,我都披衣而起,即时记录起来”。他的棋艺逐渐达到了颠峰状态,他的特点被评价为“棋风稳健,绵密细腻,技术全面,能守善攻,基本功扎实,残局功力尤为精深,中炮对屏风马类布局更有独到之处。”
辛勤的耕耘使他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广东象棋界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他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比赛,获得了1956年、1957年、1959年、1962年4届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1977年,他代表我国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象棋邀请赛”,获得了冠军;1987年12月,他又获得了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名手赛冠军。作为主教练和主力队员,他指导和率领广东象棋队7次夺得全国男子冠军。1982年,他被国家体委第一批授予象棋特级大师称号,同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1989年他又被评为建国40年杰出教练员之一。
除了指导和参加比赛,杨官璘还致力于著书立说,普及中国象棋知识,并将其从事象棋事业的宝贵经验总结整理,努力将中国象棋运动推向世界,发扬光大。早在1954年,他就为香港《大公报》任过象棋栏主编。从1956年至1966年,他担任了《象棋》月刊主编,这是新中国允许对外发行的第一种象棋杂志。此外,他还写有十多部棋艺专著,《弈林新编》、《棋国争雄录》、《象棋春秋》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弈林新编》第三次印刷至58万册,行销国内外。
为了广东象棋界能长盛不衰,杨官璘还积极进行培养新手的工作,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就包括多次获得全国冠军的吕钦、黄子君、黄玉莹和许银川等男女优秀棋手。
杨官璘于1988年退休,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他挚爱的棋坛。退休后的他还经常回到位于广州二沙岛的广东棋队,除和队员切磋棋艺外,还将自己悟出的新着法传授给新队员。2000年11月,杨官璘曾复出参加“翔龙杯”象棋南北元老对抗赛,他代表南方队出战,在比赛中他战胜了北方队的特级大师王嘉良,不但为南方队夺得团体优胜立下大功,而且还获得了个人桂冠。
作为棋坛的杰出人物,杨官璘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广东省政协第一、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担任过第一、二届亚洲象棋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广州棋社主席等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中国象棋事业作出的贡献,他在中国象棋运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记录。
摘自《广东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