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中国教育改革先驱林砺儒

2015-12-02 11:26 来源:南方网

他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中学老师,被晚年钱学森列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之一;提倡全人格教育,在中小学推行“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曾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林砺儒(1889—1977),原名林绳直,信宜市北界镇结坡上村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历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即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校长。解放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副部长,著有《文化教育学》、《伦理学要领》、《教育哲学》、《教育危言》等。

信宜城南有一所“砺儒中学”,是用已故的教育部副部长林砺儒的名字命名的,旨在纪念这位对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教育家,同时也激励当地师生以林砺儒为榜样,善教、好学。日前,记者慕名来到信宜市北界镇结坡上村林砺儒的家乡采访,从乡亲们的口中了解林砺儒的感人故事。

1 乡亲自发捐资办起“林砺儒纪念厅”

听说记者要来结坡村委会上村了解林砺儒的生平事迹,北界镇领导专门派出党政办梁主任带记者前往,并将所搜集到的关于林砺儒的生平事迹的文字资料交给记者参考。

在上村,与林砺儒同宗族的69岁的村民林树生等人领着记者参观了林砺儒的故居。据了解,故居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原是两进5间过的砖瓦房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照顾贫苦人家,将其故居分给几户人居住,后来有部分房屋被拆建,部分房屋年久失修而坍塌了。现在只剩下一进4间过房屋,但也已是危房了。记者看到,剩下的房屋,墙脚部分是青砖所砌,上面墙壁则是用泥砖砌成,内墙批荡有石灰浆,外墙仍为砖墙。天井及廊道地面都铺设有青砖。大厅的正墙上批荡有一面黑板,据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村民“扫盲班”所用。

据林树生透露,村民为了纪念林砺儒,自发捐资2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二层的楼房,并在 二楼大厅中开设了一个“林砺儒纪念厅”。记者随之来到村中的这座楼房参观。在二楼“林砺儒纪念厅”处,可看到墙上张贴有各种有关林砺儒的文字资料及图片,一个玻璃柜子中则摆放有林砺儒的著作及用过的笔、放大镜等物品。

村民们还说,林砺儒少年时代在高州求学时,与原农业科学院院长、高州籍人丁颖是校友;而林砺儒所教过的学生之中,远的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近的有原广东省省长朱森林等等。

2 对钱学森影响最大的老师之一

1889年7月18日,林砺儒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4岁丧父,母患癫痫,靠祖母养大,而培养教育则全赖伯父林鸿和叔父林适。

1905年,林砺儒进高州高郡中学堂读书。他学习十分勤奋,各种各样的书都读,曾 积劳成 疾吐过几次血。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即应信宜县中义学堂之聘到该校任教,同年又参加公费留学日本的考试,选报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抱定了终身服务教育的决心。

1918年3月,林砺儒从日本回国,次年4月,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后改名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同年,“五四”运动爆发了,他支持学生运动,帮助学生办平民学校,办识字班。他对学生说:“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

北京高师附属中学,前身是北京五城学堂,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公立中学。然而由于领导思想守旧,问题很多,经常发生学生抗议事件,以致成为少有人敢问津的地方。为了整顿附中,办好附中,北京高师负责人拟派林砺儒兼任附中主任(校长)。1922年9月,林砺儒正式就职。在就职演说中,他指出:中学教育是全人格教育,其基本任务是文化教育,是人们需要的普通文化修养的最高水平。他试行“六三三”学制,将原来小学七年、中学四年改为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同时,对校风学风进行全面整顿,提倡“师生互相亲爱,互相协助”。并重视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在高中增设了第二外国语、解析几何、微积分初步、初等力学、电磁学、分析化学等课堂。同时,在全校普及体育课程。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高师附中风气好转,质量提高,成为一所全国仰慕的学校。

钱学森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

3 改革教育现状支持师生进步活动

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并入北平大学,改称第一师范学院,林砺儒任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他便着手对第一师范学院进行改革,增设了社会系,支持师生参加社会上的进步活动。他的这些做法 不为当局所容忍。到1931年,国民党教育部解除了林砺儒的 职务。林砺儒愤然南下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不久又兼任广州师范学校校长。1937年,林砺儒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以这间学院为基地,更放手地进行教育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常规,增添了一批公共必修课,如“新哲学”、“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国际政治”、“世界革命史”等;先后聘请了一批进步教授,如张栗原、蒋径三、李平心、高觉敷、陈守实等到校执教,还邀请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钱俊瑞、杨东莼等到校作形势报告。他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研究自由,学生可以组织各种社团,探讨各种问题。他还带领师生下乡进行抗日宣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国民党当局对林砺儒的做法十分不满,派人到学校寻衅,要设立训导处、国民党区分部,林砺儒便和进步教师商定,由一位教授兼任训导主任和国民党区分部书记,并挂上训导处和国民党区分部的牌子,实际上并没有开展什么活动。 1941年5月,国民党当 局下令改组文理学院,免去林砺儒的职务。消息传开,全校震怒。师生们自发成立了“挽林委员会”,召开声 势浩大的挽林大会,派出教师代表团前往韶关向省政府请愿,要求省政府收回成命,并通电全国。学生们还集体创作了《挽林战歌》,坚持斗争达两个多月。

4 叶圣陶评价“自挽联”恰如其人

林砺儒早年便打定主意不做官,也不涉足政界。在北京任教时,曾有两三个省先后邀请他出任教育厅厅长,都被谢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感到现在的“官”与过去的官有着本质的不同,乃参加了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幷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接着,又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1952年任教育部副部长。面对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教育事业,他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先后主持起草了多篇著作。

1961年,年逾古稀的林砺儒患食道癌刚愈,便率领一个工作组奔赴吉林,就师范学校的学制及教学计划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1963年,他连续参加了天津中小学办学经验座谈会和云南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又深入云南、广西等地调查研究教育工作的问题。在这段时间,他还撰写了多部关于教育的著作,提出不少新见解。如在《怎样对待学校考试》中,他指出:“人生遇事要做,遇问题就要解决,所凭藉的只是自己所有的知识才能。人生正是这样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至死方休的过程,原非可怕。怕考试几乎等于怕生活,从来未闻有人怕生活的,而学校的学生则大多数怕考试,其原因何在,值得深思。跃跃欲试,原是有能者的常情,而学校竟把考试变成学生的畏途,其故安在?为人师者应深自反省。”

1977年1月20日,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改革的先驱,广大青年学生衷心爱戴的导师,因患胃癌,抢救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8岁。

林砺儒先生逝世后,家人捡点遗箧,发现他于1973年在笔记本上写下的一副“自挽联”:

服官自笑立仗马

遗稿尚无封禅诗

他的儿子林颖夫将这副“自挽联”拿给叶圣陶先生看,叶老感慨地说:“恰如其人!”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来源:茂名晚报)

林砺儒故居

说起林砺儒,同宗族的林树生露出敬仰之情。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