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县)人。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一个华侨家庭。父亲廖竹宾早年赴美当苦工,后来积聚所得,成为商人,曾在旧金山英国汇丰银行当职员。
廖仲恺少时在美国读书。光绪十九年(1893)父亲病故,陪同患病母亲护送父亲灵柩返国,后在家乡私塾从师研读经史策论,准备应科举考试。第二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到惨重失败。之后,以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方法为中心的维新运动在国内广泛展开,他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放弃对中国旧学的研究,于光绪二十二年离开家乡奔赴香港,进入皇仁书院继续攻读英语。
1897年10月底,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在何香凝变卖妆奁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和中央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在东京留学期间,结识黎仲实、朱执信、苏曼殊、胡汉民等革命青年,受其影响,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9月,在东京结识孙中山。此后,廖仲恺与何香凝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从事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
1904年,廖仲恺奉孙中山之命,辍学潜回天津,联络革命志士,筹建革命机关。翌年9月1日,由何香凝、黎仲实二人介绍,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外务部干事。同年被选为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经常联合革命同志。他还以“屠富”、“渊实”等笔名,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发表文章,驳斥保皇派的错误论调,传播革命思想。此后,廖仲恺受孙中山指派,曾先后潜回天津、吉林,开展革命活动。
宣统元年(1909)夏,廖仲恺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返回广州,拟在清政府中发展革命力量,于当年偕同友人赴北京参加留学生科举考试,考中法政科举人。之后,被派往东北帮助边防督办大臣陈昭常、会办大臣吴禄贞办理延吉归回祖国的交涉事宜。在廖仲恺等努力下,延吉很快从日本人手里收回。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广东成立军政府。胡汉民从香港赶回广州担任都督。廖仲恺应胡之邀从吉林返回广州,任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2月,南北议和开始,廖仲恺被派为南方革命政府代表,恰巧其兄廖凤书(原名恩焘,曾任清政府的外交官)也被袁世凯指为代表,兄弟俩各站一方,在谈判桌上对峙,一时传为新闻。12月21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到达香港,廖仲恺同胡汉民等前往迎接。孙中山与廖、胡等人对当时的国内形势和应采取的方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孙中山让廖仲恺返回广州,委陈炯明代理广东省都督,胡汉民跟随孙中山同船赴上海。
廖仲恺从香港回到广州后,继续领导广东财政工作。次年3月,辞去财政部副部长职,改任军政府参议,兼理财政。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月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廖仲恺奉陈炯4 1明命到达南京,请求孙中山南下帮助领导广东工作。孙中山遂偕同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等返回广州。27日,胡汉民复任广东省军政府都督,廖仲恺担任财政司司长。
1913年,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后,廖仲恺曾密往北京策动议员反袁,险些被捕。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通缉革命党人,广东军阀龙济光曾悬赏1万元捉拿廖仲恺,廖随孙中山逃往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廖仲恺被推举为党的财政部副部长。此后,奔走于上海、广东等地,组织反袁、护法斗争,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18年5月,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离粤赴沪,廖仲恺随同前往。次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同朱执信等创办《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和《建设》杂志,宣传民主革命理论,传播孙中山学说。10月,支持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财务主任。从1919年起的两年时间内,他先后译出《进步与贫乏》、《全民政治论》等书和撰写一些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政论文章,陆续在上述报纸杂志上发表。1920年赴闽,敦促陈炯明率粤军回师讨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1921年,孙中山再返广州重建军政府,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廖仲恺出任财政部次长(代理部长),继兼广东省财政厅长,全力整理财政,筹措军费,支持孙中山出师北伐。
1922年6月15日深夜,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并于先一天在东莞石龙诱捕了廖仲恺,囚禁于广州西郊石井兵工厂。面对陈的威吓,廖仲恺毫不畏惧,赋诗表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廖仲恺被囚禁60多天,经何香凝等竭力营救获释,当即偕何香凝乘船离穗赴港转沪,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1923年1月,受孙中山委派,与苏联代表越飞在日本会谈,促成《孙越宣言》发表。是年10月,他受孙中山委托,和李大钊等5人筹划改组国民党事宜,后又和胡汉民等9人一起担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着手起草宣言、党纲、章程等草案。国民党改组会议召开以后,在广州、上海开始进行改组试点,廖仲恺主持了试点工作。在改组过程中,廖仲恺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各项指示,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廖仲恺在大会预备会议上,作了《关于筹备经过》的报告。他在大会发言中,极力赞扬《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以前本党之一再失败,而国家之乱源亦由是不能廓清,其故即在于认识目标之不清。现在我们已有宣言,目标算是已定。”他坚决表示:“嗣后无论如何,必须以此宣言为奋斗前进之标准,努力前进!”在1月28日上午的大会上讨论《中国国民党章程》时,国民党右派分子、广州特别区代表方瑞麟等反对共产党员“跨党”,主张章程中增加一条:“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廖仲恺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右派的提案被否决。在30日的大会上,廖仲恺提出在政纲中对外政策部分应补充收回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等重要内容。这项提议得到孙中山的大力支持,并由大会通过正式加入政纲对外政策部分中。由于在大会筹备和举行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廖仲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并被任命为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除继续任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长外,并先后兼任国民党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要职。担任广东省长期间,积极支持和赞助工农运动,亲自到农村视察,亲自参加省港工人罢工斗争,为省港罢工委员会交涉事情及筹募款项。在共产党人帮助下,廖仲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成为坚定的国民党左派。
在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孙中山决定创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不久,蒋辞职擅自返浙,廖仲恺被委派代理委员长,挑起筹建军校的重担。他以极大毅力克服了人力和财力不足的困难,使筹建工作顺利完成。5月,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廖仲恺被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驻校党代表,为筹措军校经费四处奔走。他还强调以苏联为榜样,建设真正的革命军;在中国军队中首创政治工作机关和政治工作制度。被誉称“黄埔军校的慈母”和“党军师褓”。
同年秋,英帝国主义指使其代理人陈廉伯发动广州商团叛乱。廖仲恺坚决主张彻究严办,颁发了通缉陈廉伯等人的命令,并提出将商团枪械全部没收。随后,他担任革命委员会委员,积极协助孙中山平息事变,粉碎了英帝国主义妄图颠覆广州革命政府的阴谋。
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等电邀北上前,任命廖仲恺为所有党军、各个军官学校和讲武堂党代表、大元帅大本营参议等职。1925年春,廖仲恺参加第一次东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消灭陈炯明叛军主力林虎部,取得棉湖之战的胜利。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继续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他和在广州工作过的李大钊、毛泽东、彭湃、苏兆征、邓中夏、林伯渠、吴玉章、周恩来、陈延年等著名的共产党人都相处得非常好,被共产党称为“无产阶级的好朋友”。4月6日,廖仲恺主持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七十三次会议,提出和通过建立党军案,旋被任命为党军党代表。6月参加领导平息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发动的叛乱。7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后,廖仲恺任国民政府委员、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坚定不移地贯彻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引起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的极端仇恨。8月20日,廖仲凯驱车赴广州市惠州会馆参加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在中央党部大楼门前突遭国民党右派所指使的暴徒袭击身亡,为民主革命献出了生命。
廖仲恺被暗杀后,周恩来亲自撰写《勿忘党仇》、《沙基惨案与党代表之死》等悼文;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中共广东区委组织广州工农群众5万多人举行追悼大会。廖仲恺遗体暂厝在广州驷马岗他的好友朱执信墓左侧。1935年9月安葬于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右侧。廖仲恺擅长诗词、书法,其遗著编有《廖仲恺集》。
来源:广州地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