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他逝世后举行了隆重“国葬”,广州最繁华的街道永汉路(现北京路)也一度改名汉民路;但他晚年是蒋介石的反对派的核心人物,蒋介石当权的国民党,不大愿意对他予以太高评价;“反共”成为1927年以后他的重要标签。所以,解放后很长时间,历史著作也有意无意遗忘了他……
壹 他是拥有举人功名的革命党人
辛亥革命时期,一批广州人起了重要作用,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陈融、古应芬、李文范、何香凝等,他们有些虽然还保留外地籍贯,但已在广州居住了两三代,按照今天的标准,他们都是广州人。革命党人不少人受过传统教育,考过科举,但其中有高级功名进士的只有蔡元培等极个别人,有举人功名的也很少,胡汉民是少数举人出身的革命党人中的一员。
胡汉民画像
胡汉民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胡汉民在莫斯科的留影
胡汉民与蒋介石
广东三年一次省级科举考试乡试,从近万名参加考试的秀才中,考取举人80多名。全省加起来也就几百人。有了举人功名,社会地位、经济生活都没有问题了。但胡汉民中举以后,却成了革命党的骨干人物。他1879年12月9日出生于广东番禺县(今广州)。尽管他祖籍是江西吉安,但他是真正的广州人,说一口正宗的广州话,居住在今天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路一带,后来也以番禺籍参加科举考试。朱执信、汪精卫、古应芬、陈融、李文范等都居住在今天广州市的越秀区,他们彼此居住得很近,早就是朋友。
贰 初次见到孙中山,就完全被征服
胡汉民的祖上从江西到广东做官,父亲是官府的幕客。他12岁时父亲去世,没有留下财产,家里很快就陷于贫困。不久,母亲也死了,七兄弟姐妹因“医养不足”死了4个,只剩下胡汉民和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他16岁就开始教书养家。1901年考中了举人时年方22岁。1902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师范。在与清朝驻日本公使蔡钧的冲突中,他是广东留学生的带头者,留学两个月就被退学回国。
他归国后在广西梧州中学堂当总教习,被当地士绅告发宣传革命言论,还有允许学生拜孔时穿洋式服装,允许其妻子妹妹参加听课等可笑理由,被迫辞职。后又在香山短期任过新式学校校长,也被士绅逼走。1904年,他再次东渡日本留学法政。同行的有汪精卫、朱执信、陈融、古应芬、李文范等广州人。期间,他结识了廖仲恺。1905年七八月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时,廖仲恺、胡汉民却回国度假了。得到消息,他们马上赶回日本。
在日本,胡汉民夫妇和廖仲恺夫妇是同租一屋居住的。一天晚上,孙中山应邀到他们家,这是胡汉民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孙中山对自己学说的解释,完全征服了他。于是,胡汉民夫妻加上妹妹,与廖仲恺一起加入了同盟会。
叁 演讲三小时,听众千人拍掌狂呼
加入同盟会后,他被推举为本部评议员,汪精卫是评议长。后来,本部秘书马君武要到京都工科大学学习,孙中山指定胡汉民继任。此后,他主编《民报》,宣传三民主义,与康梁保皇派论战,成为继陈天华、邹容之后的杰出的革命理论家、宣传家。《民报》第1-5期由胡汉民主编,第6期起由章太炎主编。他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宣传,和当时其他宣传家相比,具有全面、完整、明了、准确的特点,并在每个理论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他的《民报之六大主义》被公认为“革命纲领”。孙中山的很多著作,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国民党一大宣言,胡汉民都有参与。他不仅写文章,还经常出席各种会议,对留学生、华侨演讲,争取华侨,尤其是粤籍华侨。
1905年10月,他出席保皇派为扩大势力而召开的“戊戌庚子死事诸人纪念会”,登台演讲三小时。结果,“听众千人,拍掌狂呼,康、梁之徒皆瑟缩不敢置辩”。
肆 参与策划或主持了多次武装起义
他先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南洋支部、南方支部长。孙中山到欧美活动时,“将国内一切计划托于黄克强、胡汉民二人”。1907年初,孙中山赴南洋发动起义,在河内设立了革命机关,胡随行。1907年-1909年间,他参与策划和领导广东潮州黄冈、广西镇南关、广东钦州廉州、云南河口等起义。在镇南关起义中,他带病跟随孙中山上炮台。如果说黄兴像起义的司令官,那么,胡汉民就有点像参谋长或后勤部长。每次起义,从制订计划,筹募款项,运送武器,协调各方行动,直到处理善后。
1910年新军起义胡汉民是最高领导。这次起义因为小事引起提前发动,起义军武器、弹药、指挥都有问题,很快失败。胡本质上是一介书生,虽参与策划多次起义,但军事上长进不大。他参加了孙中山于1910年6月在马来西亚庇能(今槟城)召集的、准备黄花岗起义的会议。会议决定,起义主要由黄兴、赵声负责指挥,胡汉民担任秘书科工作,并负责在南洋筹款。他的筹款工作相当有成效,保证了黄花岗起义的军费。他本来也在1911年4月27日晚与赵声一起从香港乘船赴广州参加起义,第二天早上上岸住进城外的旅店,不久就得到前一天起义失败的消息,他们无法入城,只好乘船回香港。
伍 被讽为“第二总统”,权力很大
1911年11月9日,广东光复后三天,他出任广东军政府大都督。1912年12月21日,孙中山从欧洲抵达香港,胡汉民等乘兵舰前往香港迎接。孙中山在上海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他是总统府秘书长。在总统府里,他和孙中山同居一室,每晚讨论第二天要处理的大事,往往通宵达旦,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孙中山予以他很大权力,有人嘲讽胡汉民为“第二总统”。
期间,广东都督由陈炯明代理。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后,1912年4月底,孙、胡重回广东,孙向临时省议会建议让胡尽快重任粤督。到1913年6月被袁世凯免职,胡汉民两次任粤督计一年零两个多月。以他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的广东军政府,还有广阳军务处督办朱执信、财政司长廖仲恺、警察厅长陈景华等同盟会骨干。从省级军政官员,到各县县长,基本由同盟会员担任。其他省份那种立宪派、旧官僚掌握实权的情况,广东基本上不存在。广东光复之日,正当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汉阳激战之时。胡任都督后,急谋出师北伐,任命姚雨平为北伐军总司令,在固州、宿州、徐州诸役中,屡败张勋、倪嗣冲所部清军。
陆 寡欲养廉,不置私产,不纳妾
广东军政府的高官,基本上都能廉洁奉公,即使他们的敌人,也很少攻击他们贪污。这在清末民初,是非常罕见的。胡氏一生寡欲养廉,不置私产,不纳妾,不赌博。他的业余消遣无非是作诗、写字、下棋之类。他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时,倡导廉价政府,上至秘书长,下至录事,一律月给三十元。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以元老之尊担任立法院院长期间,又倡导廉洁政府和守法养廉。他一生的确保持了廉洁,像孙中山一样,身后并没有什么财产。陈炯明、朱执信、廖仲恺、陈景华等大体也是如此。
但是,广东军政府终于还是失败了。“二次革命”失败后,胡汉民、陈炯明都被迫流亡海外。以前我们常说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革命党人对帝国主义妥协,还有就是让旧官僚、立宪派掌握了权力,而革命党人又很快腐败,但从广东军政府和胡汉民身上,都看不出这些理由。那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柒 同袁世凯决战时,只有他们自己
革命党虽然掌握一省权力,但他们的敌人得到外国支持;旧官僚、旧士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实力,远远超过他们;他们与工农商都缺乏联系。 士绅是反对革命的,支持革命的只有人数不多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革命党人很重视商界意见,但商界认为革命没有给他们带来利益。革命前,革命党人在广东号召:革命成功后有平价米吃,但民国以后米价更高了。革命党人不仅没有满足民众经济要求的政策,也不知道如何制定这样的政策,更不懂得如何宣传、发动民众。 等到同袁世凯决战时,士绅、商人都站在袁世凯一边,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都是旁观者,军队也叛变了,站在革命党人一边的只有他们自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政权如何建立,如何维持自身的运作,如何实现对基层的治理等完全没有考虑。例如,规定建立政权后废除清朝全部苛捐杂税。轻率地废除所有税收,军费政费从何而来?结果,不到一年就不得不恢复很多清朝的税收。
捌 不但治国乏术,而且治军无方
革命党也缺乏干部准备。日后胡汉民回忆说,广东当时有90多个县,每县一年平均更换县长3次,但县政全无起色。这些从来没有管理过政权,缺乏行政经验的革命党人,一旦掌权,很多事情不知从何着手。统率大量清朝的旧吏役,基本按清朝的办法治理各个县,怎么可能把广东建设成共和民国的模范省呢?
革命党人在反清革命时,主要发动会党、绿林等社会边缘群体,组织民军。广东独立时,民军是胡汉民等人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但数以十万计的民军进入广州以后,严重扰乱治安,使军政府威令不行。
革命党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教育、改造、管理好这些原绿林好汉,民军的军饷又得不到保证,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有增无减。舆论对民军意见很大,军政府除了把绝大多数民军遣散以外别无他计。但被遣散民军没有安置,无田可耕,无业可就,很多重新成为盗匪。结果,民国初年,广东治安比清末更乱。
玖 辛亥革命之后,他的反蒋和反共
“五四”时期,胡汉民在《建设》杂志发表了《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阶级与道德学说》等系列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
在近代,广东人梁启超、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都写过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1912年广州一批同盟会员创办的《民生日报》,以《绅士与平民阶级之争斗》为题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的译本,这是国内发表的最早的《共产党宣言》选译本。
胡汉民协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以及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政策;协助孙中山完成了国民党改组、创建黄埔军校、平定商团事件。在大革命的前期和中期,胡汉民被视为国民党的“中派”。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成为“右派”精神领袖,支持蒋介石反共,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人。1931年1月,因反对蒋介石的政治主张,被蒋介石扣押。这很大程度是国民党“粤系”和“蒋系”矛盾的爆发。后蒋介石被迫释放胡汉民,胡汉民成为反蒋派系的精神领袖。晚年胡汉民标榜“反蒋、抗日、反共”。1936年5月12日下午,胡汉民与妻兄、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陈融下棋,因用脑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
(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辛亥革命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