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良友》画报刊登的《李惠堂自述》配发的照片。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几代中国球迷的梦想。从1957年至今,中国男子足球队曾参加过10次世界杯预选赛,在中国球迷关于世界杯预选赛的记忆中,遗憾和悲壮远远超过满足和兴奋。翻开中国足球运动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南地区曾出现过一位传奇式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当年,李惠堂作为中国足球界首屈一指的明星,常常成为各大报刊体育版的主角。
大阪远东运动会上初露锋芒
李惠堂,字光梁,又名万年青,广东五华人,1905年生于香港铜罗湾大坑村。李惠堂自小喜爱球,少年时代便把踢足球视为“第二生命”。1922年,年仅17岁、身高1.82米的李惠堂成为香港足球劲旅南华队主力前锋,开始他驰骋绿茵场的辉煌生涯。
1923年5月,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大阪举办,李惠堂被选为国脚随队出征。在这届运动会上,中国足球队以5比1战胜东道主日本队。李惠堂与队友梁玉堂、龙秦瑞、黄瑞华、彭锦荣等在比赛中表现绝佳,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欢呼。1923年5月23日出版的《申报》记录了中日两队交锋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最初日本颇占优胜,约五分钟即得一点。此时中国军力战,始得一点,其后渐呈优势。三十七分钟后,中国军又得一点,三十九分钟后,中军又得一点。休息半时,中军取攻势,日本军谋挽回颓势,卒无效。终成五对一之比。中国军大奏凯歌,握足球界之霸权”。日本体育界人士和一些媒体本以为日本队能在本土打败中国队,不料以大比分落败,不禁又惊又气。日本电报通讯社5月27日对大阪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队的表现作出如下评价:游泳等项目要么属于弱项,要么遇挫失利,“惟足球一项,中国独占舞台,此本中国本能的技能,实鲜与敌,故如入无人之境焉”。
18岁的李惠堂在这届远东运动会上初露锋芒。李惠堂表示,这几场比赛,使他在球场上增添了自信心。
南征澳大利亚获誉“亚洲球王”
从日本大阪返回香港后,李惠堂一边帮家里打理生意,一边随队训练。一天,澳大利亚足球会的一位代表来香港考察,目睹李惠堂所在的足球队球技高超,便邀请该队到澳大利亚参加比赛。1923年8月,李惠堂随队出访澳洲。
抵达澳大利亚悉尼时,李惠堂等队员见到当地一家报纸上发表的漫画将中国球员画成一副鸦片鬼的模样,标题是《明天中国足球队登场之前瞻》。李惠堂看后十分气愤,发誓要赢得比赛,为民族争口气。第二天,中国足球队在悉尼展览馆会场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队进行比赛。身穿9号球衣的李惠堂左冲右突,开场5分钟就“梅开二度”,整场比赛他上演帽子戏法,1人攻入3粒进球,最终中国队以3比3战平澳洲劲旅。赛后,澳大利亚足球会授予李惠堂“最佳球员”称号。翌日,那家轻视中国队的报纸完全改变态度,盛赞中国年轻足球队员智勇双全。在随后的3个多月里,中国队在澳大利亚参加了24场比赛,李惠堂凭借精湛的球技,1人独进31球。赛场上,李惠堂传、射、接、盘、抢样样皆精,尤其以射门独具绝招。澳大利亚中文报纸打出了《亚洲球王李惠堂》的大字标题,香港报刊也以特大号标题称李惠堂为“球王”。
从澳大利亚返港后,李惠堂的球艺更为娴熟。1925年5月,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李惠堂作为中国队的副队长和绝对主力随队征战,并蝉联远东运动会足球冠军。《申报》对中国足球队5月22日对阵东道主菲律宾队的战况作了详细报道:在全场3万多观众面前,“菲队应战虽亦不弱,而中队恒居优势,双方搏战甚猛,屡博得观众之彩声。中国队左后翼李君于开始二十分钟后,首先踢进菲队一球,而第二第三球亦在三十五分钟前踢进,前半局遂成三与零之比。后半局开始,菲队乘罚球之便,踢进中国队一球,然以中国队之善战,卒使菲队怅然无望,遂于终局前,中国队又胜两球,成五与一之比”。在这场比赛中,李惠堂1人攻入3球,被媒体称为“远东球王”,《申报》记者以“极可尊重之明星”盛赞李惠堂。
看戏要看梅兰芳 看球要看李惠堂
1925年夏天,李惠堂偕夫人廖月英移居上海。在沪期间,李惠堂与广东足球俱乐部的部分球员组建了上海乐华足球队并任队长。球技愈加成熟的李惠堂更加重视技术上的集体配合,改变了原来好踢高球、远球的风格。1927年春,在上海第一流中西强队参加的“史考托杯”足球赛中,乐华队以4比1击败了蝉联九届冠军的外侨强队猎克斯队,首开上海华人足球队击败外国球队的纪录。在1928至1929年赛季,李惠堂率乐华队获得上海西联会高级杯赛和甲组联赛两项冠军,“开国内球界之新纪元”。在出访菲律宾的6场比赛中,胜4场平1场负1场;在南征南洋群岛23场球赛中,胜19场平3场负1场,乐华队的威名远播海外。李惠堂身穿9号球衣,在球场上屡建奇功,其临门倒地卧射的绝技,更获得观众赞誉,成为有口皆碑的“9号球王”。
1930年,《良友》画报刊登的《李惠堂自述》配发的照片。
李惠堂和上海乐华足球队的彪炳战绩,使沪上球迷津津乐道。“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人们的一句口头禅,能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相提并论,说明李惠堂在球迷心中的崇高地位。很多人说,上海足球水平的提高和发达,不能不归功于李惠堂。对此,李惠堂并不赞同。他表示,在上海发展足球运动既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的乐事。他还认为“体育真谛当以道德为本,技术为末”,呼吁足球运动员要分清本末,“注重体育道德”。1930年春,李惠堂应上海《良友》画报《现代成功人自述》专栏之邀,发表长篇自述文章,题目为《离了母胎到现在》。他在自述中谦称,自己“虽然在球界内有多少贡献,但是那也不过匹夫之责能了”“不敢以名人自居,更不敢以成功二字自傲”。
1936年夏,李惠堂率中国足球队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并为筹集中国代表团经费在赴德途中征战越南、新加坡、印尼等亚洲六国球队。在27场比赛中,中国队胜24场、平3场。在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世界级足球比赛,虽然最终不敌老牌足球劲旅英国队,但在世界体坛上树起了中国足球的旗帜。
1936年8月,《申报》有关中国足球队在柏林奥运会上对阵英国队的出场队员名单及比赛情况的报道。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后,举行所谓“入城仪式”,强令香港足球界进行庆祝表演,李惠堂借口脚伤复发,拒绝参加。1942年5月,南京汪伪政府邀请李惠堂率足球队北上参加伪满运动会,李闻讯后返回老家五华躲避参赛,随后在韶关、桂林等地举行100多场抗日足球义赛,并将全部收入用于赈济难民,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李惠堂还在老家祖屋张贴自撰春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李惠堂坚持抗战的民族气节,以及其球技、球风和球德,深为广大同胞和球迷所敬仰。
抗战胜利后,李惠堂从内地返回香港,继续效力香港南华队。1947年,李惠堂宣布挂靴,结束了长达25年的足球生涯。后来,李惠堂荣获国际裁判证书,当选为亚洲足协秘书长、国际足协副会长,直至1979年逝世。
来源: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