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生于广州豪贤街,祖籍浙江萧山。父亲朱启连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儒者,精通诗词和古琴,曾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母亲汪若昭出身书香门第,是名儒汪椒的女儿。朱执信与汪精卫是甥舅关系,他称汪精卫为“四舅”。
朱启连性情狷介,他的忧患情怀和正气傲骨对少年执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执信受家学熏陶,向往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树立了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的社会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他曾写信给他的兄弟说:“先人初无他贻,惟此耿介之性,实赋诸我,倘腼颜苟活,岂不有忝于祖?”
执信少年求学阶段,其父聘请名师施教。1901年12月,他作《读辛幼安南渡录感叹题后》一文,阐发反抗清政府镇压人民的思想,被广州著名学府广雅书院拟取为文学第一名。1902年执信入读新型学校教忠学堂,后又与友人组织“群智社”。在教忠学堂和群智社的两年中,朱执信除了阅读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外,还读了《天演论》、《原富》、《民约论》和《万法精理》等西方名著,初步确立起救国救民和实现民主、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
追求同社会脉络贯通的学问
朱执信对“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伦理哲学深有体悟,他读书的态度是要究明真理,学成大器。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同学们无不“叹其敏捷”,“惊其造诣之深”。戴季陶曾赞扬朱执信:“他那研究学问的智慧和热诚,真是我们几个常在一块的朋友所不及的。读书的量,我不及他,读书的理解力,我也不及他,至于讲到智识行为结合一致,更是我们所万万不及他的。”
执信性喜数学,他的思想有系统,言论有条理,和这种科学训练有密切关系。执信读书时勤于思考,结合实际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他通过对科举制度弊病的批判,认为知识必须与现实相结合,知行合一,才是真学问。他在《求学与办事》一文中认为:“真正的学问,是要同社会有脉络贯通的,同实际生活联系为一气。没有办事,他这学问就悬空了。”执信读书涉猎古今中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他的弟弟朱秩如介绍:“先兄友而好学,四书五经、通鉴、二十四史、内经皆烂熟于胸中……凡与数学有关之科学,如天文学力学之类,亦皆通晓。”知识结构均衡全面,为朱执信以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上的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追随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朱执信19岁时参加广东官费留学资格考试,在200多人中考得第一名,1904年冬,他与胡汉民、汪精卫等人一起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在日本,朱执信结识了孙中山,他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伟大气魄非常敬佩。1905年7月,朱执信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最早的会员之一和重要骨干,任同盟会评议部议员兼书记,跟随孙中山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此时朱执信还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他在《民报》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驳斥保皇党的改良理论。他阐发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尤其侧重阐发民生主义,力主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创建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朱执信以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和宣传家的形象,活跃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民国成立后,不论在讨袁时代,还是护法时代,他都是革命理论斗争的健将,他的犀利笔锋,常使反革命派头痛不已。他在《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一文中,讲明中国可能同时并行政治革命(即民族民权两主义)与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的理由,非常客观透彻,解除了许多人的疑惑。
朱执信是最早写文章系统介绍马克思生平的中国人。1906年1月,他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并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中说:“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
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家
朱执信公开承认阶级、阶级斗争,认为农工是中国最有力量的阶级,是社会改革的真正力量,中国革命离不了“农工的帮助”。这在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中是独树一帜的卓越见解。朱执信认为现代化军队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十月革命后,他主张“以俄为师”,用革命主义来武装士兵,创建革命军队。朱执信极力主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他认为可以通过实行直接民权和间接民权相结合的办法,矫正代议机关不代表民意之弊、杜绝国家机关践踏民意之现象,以地方自治为实行直接民权的切入点,制定一部体现人民威力的宪法。朱执信还指出经济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阐述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具体措施。1918年朱执信抵沪,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五四”期间,他赞扬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学生爱国精神,投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
朱执信的视野开阔,生平著述甚多,对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宗教、历史乃至新诗都倾注过自己的心血,他对一些理论问题的阐述,闪烁着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拖着“猪尾巴”的革命策略家
朱执信不仅是一个犀利的革命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个巧妙的革命策略家。在日本学习期间,革命党人将辫子称为“猪尾巴”,都自动把它剪掉以示反抗和进步,只有朱执信一人仍然拖着。大家说他怪僻顽固,他则一笑置之,依然故我。朱执信在日本大学毕业后,回国从事革命活动。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剪掉辫子的同志,回国活动困难,只有朱执信一人借着“猪尾巴”的掩护,身穿旧式长袍,不为清吏和密探注意,坦然出入,这时候大家才叹服其智。
1907年,朱执信在广东高等学堂和广东法政学堂任教,以教员身份做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他还时常拖着“猪尾巴”只身潜入满清的新军中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会员,为武装起义作准备。当时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的陈炯明受朱执信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1909年由朱执信秘密介绍到香港加入同盟会。当时革命党的军事力量还十分薄弱,投身革命后,朱执信就一直在为建立革命党自己的武装殚精竭虑。朱执信注意把绿林会党作为革命的依靠力量之一,在广东地区,他实际上成了革命党人与绿林会党、新军之间的主要桥梁。事实证明,会党在广东光复和“二次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前后,朱执信与广东会党和民间武装进行了大量的接触,经过他的努力,大批绿林分子加入抗击袁世凯的行列。
袁世凯罢免胡汉民职务后,任命陈炯明为广东都督。在国民党领导层中,陈炯明比较敬重朱执信。“二次革命”期间,朱执信利用与陈炯明的师生关系,多次促陈反袁。陈炯明后来公布袁世凯12条罪状,正式宣布广东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援闽粤军,1918年1月离穗援闽。此后这支军队控制了闽西和闽南,成为当时中华革命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朱执信多次前往漳州,与陈炯明、邓铿、许崇智等高级将领一起讨论革命理论,积极整训军队,对粤军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朱执信还积极协助陈炯明在闽南推行政治实验,推行现代教育和卫生建设,创办《闽星》杂志,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等。在朱执信和陈炯明等的共同努力下,漳州地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南方据点,引起外界的极大注意,闽南护法区被誉为“闽南的俄罗斯”。
1920年夏,孙中山决心“统一南方”。朱执信于6月下旬再赴漳州,敦促陈炯明率粤军回师驱逐桂系军阀。8月下旬,粤军与桂系军阀莫荣新的主力在东江流域一线呈胶着状态。为使粤军摆脱困境,朱执信冒险进入虎门,策动虎门要塞司令宣布独立。9月21日,朱执信到虎门调停驻军与东莞民军冲突时被乱枪击中,不幸牺牲。
“割袍赴义”为革命冲锋陷阵
朱执信自投身革命起,便立下“以身许国”之志。孙中山称颂他“不论何役战争,皆曾参与,且必躬冒矢石,不避艰险”,是“革命的实行家”。朱执信参加革命武装行动之前会给家人留“诀命书”,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吾本东西南北之人,不自珍惜,亦不耐投闲,冒险杀贼,尚差足以自快,家中视吾已死可也。”这是朱执信在给家人和朋友的信中经常表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逝世,人心浮动,朱执信决心发动广州起义。他与赵声、邹鲁等计议:由邹策动防营首先发动,朱即集合民军,赵策动新军响应,不料消息泄漏,起义计划失败。
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之役,朱执信发动四乡民军支援。
在举世闻名的黄花岗起义中,朱执信留下了“割袍赴义”的美谈。在起义筹备中,朱执信担任了通信联络、宣传和维系会党响应举义的重责。起义爆发前,他临时坚决要求参加战斗,同志们风趣地说他穿着长衫无法冲锋陷阵。他立刻取刀把长衫的下半截割掉,笑道:这下方便了吧!起义冲锋号一响,朱执信掖两枚炸弹,和黄兴一起率领起义军冲人两广总督府,与清军展开血战。炸弹扔完他又忍住伤痛继续向前冲,直到大家被冲散了,他才拖着“猪尾巴”镇静折横巷,从容暂避于朋友家,表现出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为纪念黄花岗战役的惨烈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孙中山下令给朱执信等英勇将士颁发革命军功牌。后来朱执信特别向广东都督呈文,申请拨款树碑,纪念牺牲的72位烈士。
武昌起义爆发,朱执信联络发动民军会攻省城,迫使清水师提督李准投诚,对于促成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起了重大作用。
之后朱执信又追随孙中山组织发动“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策划讨伐袁世凯的战斗。
人格高尚被誉为革命圣人
孙中山赞叹:“执信是革命中的圣人!”朱执信不但有不可磨灭的革命功绩,而且具有完全的革命人格。疾恶如仇是朱执信的鲜明个性,这“恶”在执信看来有两种:一种是来自社会的“恶”,对于此“恶”,朱执信主张一概以“坚壁清野大刀阔斧的手段清除之”;另一种是来自自身的“恶”,朱执信对此也从不姑息放过,他曾说过:“我常萌不正的念头,好在拼命做些‘克己’的功夫,所以还不会堕落”。有人将朱执信的修养归纳为:“他(执信)第一用省察刻厉的功夫,除去自己的恶;第二用鉴空衡平的功夫,除去朋友的恶;第三是用坚壁清野的功夫,除去世间所有的恶。”
刚直敢言是朱执信另一鲜明性格,当过广东都督的胡汉民后来回忆:“在军政内部,同志间有言行不检点的,都很怕被朱先生所知,因为一旦被执信知道了,定会遭到责备,先生是不给情面的。”“先生做事,与众不同:不居名,不居功,暗中做一个很大的运动的中心人物。”
朱执信处事严正,苦行节俭、对人则很忠厚。朱执信任广东核计院院长之职时,每月薪金500元,而他“每月仅给50元家用,其大半则消费于公事或资助同事……生活之简素,有过于署内的职员”,凡是受过朱执信关照接济的人,每每提起,总是感念不尽。
朱执信在虎门牺牲后,遗下孤儿寡母,度日艰难,孙中山闻讯十分难过,立即亲笔致信党内:“凡我同志,念执信兄夙谊者,尚祈转为告语,量力相助,毋忘旧交……”阅者无不动容。为表彰朱执信对革命的贡献,孙中山采纳了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等人发起的“建立执信学校以志纪念,敬朱执信先生其志愿之宏、功业之伟”的建议,发动众人捐款办学,孙中山自己首先捐出一万银圆,并派人到美国的华侨中筹款。1921年10月1日,学校落成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出席并发表演说。目前以朱执信名字命名的“执信中学”,已成为南国名校。
朱执信有不可磨灭的革命功绩,有完全的革命人格。朱执信公开承认阶级、阶级斗争,认为农工是中国最有力量的阶级,是社会改革的真正力量,中国革命离不了“农工的帮助”。这在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中是独树一帜的卓越见解。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孙中山给朱执信等参加黄花岗战役英勇将士颁发的革命军功牌。
位于广州天河区先烈东路的朱执信先生墓道,园内墓碑为孙中山题写。
以朱执信名字命名的广州执信南路
广东执信中学正门红墙绿瓦,在雄伟中洋溢着高雅的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