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大宋欢乐年把春节过成万圣节

2016-06-14 16:27 来源:南方网


  小时候最爱过年,因为那时候太穷,没什么好吃的和好玩的,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换一身新衣服,吃两顿肉饺子,玩几天“二雷子”。

  为了新衣服和肉饺子,为了尽情燃放鞭炮,我们一入腊月就盼春节,一边盼望,一边唱一大段顺口溜: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滴滴答答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宰只鸭。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贴门旗儿。三十晚上闹一宿,初一上街扭一扭……”

  这是河南版的顺口溜,广州想必另有一个版本。但是不管哪个版本,内容上应该区别不大。而宋朝的风俗习惯,跟我小时候相比,大不相同。

  壹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每年祭灶两次

  宋朝人祭灶的时间比我们现在晚一天,他们流行在腊月二十四那天祭祀灶君。灶君,即“灶王爷”。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每年腊月要祭祀一次。祭灶风俗形成于周代,历史悠久,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从茹毛饮血到吃熟食和喝开水的“灶神”。

  《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贴灶马于灶上。”腊月二十四祭灶,给灶王爷扎一纸马,糊在灶台上面,这是北宋首都开封的习俗。

  《武林旧事》载:“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烧替代,及作糖豆粥。”腊月二十四用大麦芽和大米粉熬麦芽糖,用红糖和红小豆煮祭灶汤,这是南宋首都杭州的习俗。

  在北方人看来,二十四祭灶是很稀奇的,但是南方人就不一定稀奇了。据我所知,现在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等江南城市仍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这些地方更大程度上继承了宋朝的风俗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官方规定,宋朝人民每年要祭祀两回灶君,腊月二十四祭祀一回,在此之前的立夏还要祭祀一回。此后的元朝和明朝都延续了宋朝的规定,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清朝统治者嫌麻烦,才把祭灶时间统一定在了腊月二十三,同时也取消了立夏祭灶的老规矩。

  贰

  小孩守岁,大人休息

  腊月二十四祭完灶君没几天,就到腊月底了。

  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日”,除日的晚上叫“除夕”,除夕不睡觉,等待大年初一的到来,此之谓“守岁”。

  宋朝有没有守岁的习俗呢?当然有。但是宋朝人守岁跟后来不同,当时只要求小孩子守岁,大人们却要早早地上床休息。

  一家老小吃完年夜饭,父母收拾完碗筷,打扫完卫生,准备好第二天早上要贴的门神和春联(宋朝人贴春联的时间比较晚,下文会详述),往屋檐下救火用的那两口大缸里添满清水,并给孩子备好一大堆熬夜的零食,诸如馓子、麻花、米糕、水果、兽糖、麦芽糖以及各种蜜饯等等,然后就睡觉了。未成年的儿女不能睡,在院子里烤火,放鞭炮,吃零食,猜谜语,一直熬到天明。

  事实上,宋朝人在冬至那天晚上也是要守岁的,守岁的主角同样是小孩子,同样是大人们早早地上床睡觉。

  冬至之所以守岁,是因为宋朝人特别重视冬至,过冬至甚至比春节还要隆重。北宋有“肥冬瘦年”一说,意思是过冬至的时候吃得特别好,花钱特别大方,过春节的时候却要节俭一些。

  为什么要求小孩守岁而让大人睡觉呢?因为怕小孩子在第二天早拜年的时候瞎捣乱,晚上让小孩使劲熬夜,第二天他们就没有精力淘气了。为了鼓动小孩守岁,宋朝人经常说一句带有迷信色彩的谚语:“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冬至让小孩熬夜,能让爸爸长寿;除夕让小孩熬夜,能让妈妈长寿。

  叁

  大年初一贴春联  

  我们贴春联,绝对不会赶在大年初一,要么腊月二十九贴好,要么腊月三十贴好。宋朝人不一样,他们都是在初一早上贴春联。司马光《岁首纪》云:“凡换桃符、钟馗之类,必至正旦卯时。”什么时候贴春联最合适?大年初一那天早上的卯时,也就是五点钟以后、七点钟以前那段时间。

  为什么不在初一之前贴春联呢?因为宋朝人迷信——春联、门神、桃符、鞭炮等等东西都是驱鬼辟邪用的,祖先也是鬼,你提前把春联贴了,祖先怎么进家门?祖先进不了家门,你除夕祭祖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要等到除夕祭完祖以后,等到守岁之时放过了鞭炮以后,等到祖先享用完了供品以后,才能贴春联、贴门神、换桃符。

  从这个角度看,宋朝人比我们更“科学”,因为他们祭神如神在,而我们完全忘记了祭祀的意义和贴春联放鞭炮的初衷。

  另外宋朝人贴春联也比我们讲究。我们只贴春联和门神,宋朝还要换桃符、桃板、纸幡和天行帖子。

  桃符是桃木刻的辟邪用品,方形或者圆形,巴掌大小,周边有花纹,中间雕着钟馗像,钉在门楣下面。桃板是两块木板,分别钉在两边的门楣上,上面可以糊春联。纸幡是一根竹竿斜挑着一串纸花,斜插在门墙上。从现代人眼光来看,过年挂幡儿颇为不吉,但是宋朝人喜欢这样做,他们认为一串纸花挂在门口是很喜庆的。不但门口装饰纸花,宋朝人的头上也插着纸花,如果我们在大年初一那天穿越到宋朝,你会看到所有成年人的脑袋上都插着纸花,场面相当惊悚。

  天行帖子又叫“天行帖儿”,这个词在《武林旧事》和《东京梦华录》中都出现过,迄今为止,所有研究宋朝民俗的学者都没闹明白它是什么东西,今天我来给大伙揭秘。说穿了其实非常简单,“天行”(读hang)即门楣,天行帖子就是贴在门楣上的横批而已。

  肆

  戴着面具巡游的禁军,有的扮夜叉,有的扮饿鬼  

  宋朝春节期间还有一个风俗:叫花子会在大年初一早上沿门乞讨。但这种乞讨主要是为了好玩,带有明显的恶搞精神。

  凌晨四五点钟,叫花子就成群结队杀过来了,他们披头散发,戴着面具,装扮成黑白无常和牛头马面的样子,穿街过巷学鬼叫,瞧见哪一家主人起得晚了,还没有来得及贴上门神,就聚集在这家门口砰砰砰地敲门,待主人一出来,他们哇呀一声扑上去,伸着手要钱。这时候主人是不能恼的,必须在每个乞丐手里都放上一个红包。

  大约在上午九点钟左右,扮鬼的乞丐统统散去,皇宫里的傩戏开始登场。皇帝派出几千名禁军,分成四队,每队都有一个人高马大的镇殿将军率领着,吹吹打打走出宫门,穿过御街,然后绕城巡游一周。这些禁军也都戴着面具,有的扮夜叉,有的扮饿鬼,有的扮阎罗,有的扮钟馗,浩浩荡荡地游城。市民们和各大行业协会的代表站在街边围观,见谁扮得像,就给他披上五彩斑斓的丝绸缎匹。从这个角度看,宋朝人过春节有点儿像西方人过万圣节。

  伍

  成年人也能领到压岁钱  

  大年初一除了贴门神、看傩戏,剩下的主要活动就是拜年和发放压岁钱了。

  现在我们发压岁钱,主要是发给小孩子,宋朝则不然,大人们也能领到压岁钱。

  压岁钱在宋朝叫做“随年钱”,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在过年的时候发放;第二,发放的数额跟年龄有关。

  比如说皇帝给文武百官发放压岁钱,发的是金币,用绢袋装着,数额不等,具体数额根据每个官员在档案里填写的年龄来定。张宰相今年的档案年龄是五十岁,可以领到五十枚金币。王尚书今年的档案年龄是六十岁,就能领到六十枚金币。这些金币都是特制的,镌刻着卍字符,只在春节期间作为礼物使用,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老百姓当然也发压岁钱,他们没有金币,只能用铜钱代替。比方说张三去李四家拜年,先问李四家的孩子几岁了,五岁就发五文铜钱,六岁就发六文铜钱;李四去张三家回拜也是如此。

  在大年初一那天,信佛的善男信女们会去寺庙里烧香许愿,同时还可能给和尚们发放压岁钱。禅宗语录里有一个典故,说是某位富婆在春节期间进庙烧香,给和尚发压岁钱,有个和尚向她索要七十文,富婆问:“你今年有七十岁了吗?”他说没有。“那你怎么能要这么多压岁钱呢?”和尚只好红着脸走开了。可见当时给出家人发的压岁钱也是按年龄来定的。

  陆

  蒸馒头蒸春茧  

  现在南方人过年蒸年糕,北方人过年则蒸馒头,特别是在北方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都蒸馒头,一蒸就是好几锅,热腾腾的馒头又大又圆,出锅摊凉,入囤存放,能吃到正月十五。可是在宋朝过年,无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不蒸馒头。

  不蒸馒头蒸什么呢?蒸春茧。

  春茧不是春卷,更不是包子,它是一种象形面食,长方形的面皮,中间堆馅儿,卷裹起来,裹得紧紧的,两头尖,中间鼓,上笼蒸熟,状如巨型蚕茧,故名春茧。

  宋朝人蒸春茧,为了好玩,也为了讨个好口彩,一部分春茧里不裹馅儿,只裹刻了字的小竹板,有的竹板刻着“参知政事”,有的竹板刻着“户部侍郎”,有的竹板刻着“进士及第”,有的竹板刻着“进士出身”……小孩子抱着春茧往嘴里送,使劲一咬,把牙硌了,剥开一瞧,咦,“进士及第”,说明这个小孩长大了能考中进士;再拿起一个春茧,又吃到一块刻着“户部侍郎”的小竹板,说明中了进士以后还能当上财政部副部长。

  宋朝人过年,往春茧里包竹板;现代人过年,往饺子里包硬币。做法类似,寓意相同,古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更赞成宋朝人的做法。为什么呢?因为硬币太小,搞不好一口能咽下去,对小孩子来说非常危险。而竹板很长,再大的喉咙也咽不下去,最多硌了牙,没有生命危险。

  柒

  用竹子和盐做鞭炮  

  王安石有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指的是鞭炮,宋朝人过年也是要放鞭炮的。

  宋朝火药技术发达,匠人们已经会制作“一声雷”、“二踢脚”、“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鬼运财”等等不同种类的鞭炮了。

  据周密《齐东野语》载,宋理宗年轻时贪玩,大年初一放焰火,“有所谓地老鼠者,径至大母圣座下,大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那种在地上团团转的焰火嗖的一声窜到太皇太后屁股底下,把老太太吓得站起来就跑,又惊又怒,气得连团圆饭都不吃了。可见到了南宋时期,巧手工匠还能制作“地老鼠”之类的焰火。

  但是由于鞭炮和焰火售价偏高,偏远地区的穷苦百姓不舍得买来燃放,只能用最原始的爆竹来代替。

  原始爆竹是这样的:年三十晚上在院子里生起一大盆炭火,把晒干的竹子一根一根扔到火上,让它们噼里啪啦依次爆开,仿佛在放鞭炮。

  有竹子的地方可以爆竹,没竹子的地方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爆盐。例如辽国皇帝和金国皇帝每逢过年,将大把大把的盐粒子撒到火盆上,一样能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撒这么多盐难道就不觉得浪费吗?不觉得。他们是皇帝,皇帝有钱,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十九世纪英国刊物上中国新年画像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十九世纪英国刊物上描写马尼拉华人以音乐会欢度春节的场景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年画中喜迎春节 东方IC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闹元宵》(清代通草画)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