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以推翻帝制为己任的“新军高官”吴禄贞

2016-06-12 09:49 来源:南方网 刘传吉

吴禄贞

1899年,张之洞所派第一批留日武备生名单。

留日军校英才 心系革命救国

  吴禄贞(1880-1911),字绶卿,湖北省云梦县人。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编练新军,要求新军士兵要能识字、写字、通文理。吴禄贞曾在家乡接受过私塾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顺利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一年后,吴禄贞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接受新式军事教育。1899年初,继浙江省率先向日本派出4名军事留学生后,张之洞从武备学堂和两湖书院精心挑选了吴禄贞、傅慈祥、吴元泽、铁良等19名学生,加上其长孙张厚琨共20人,以官费派赴日本学习。

  到达日本后,吴禄贞等先入东京成城学校(现成城中学高等学校),进行预备学习,毕业后分入联队见习。1900年底,吴禄贞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成为该校的第一期中国学生,本期中国学生共40人。他们被分配至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学习,吴禄贞如愿进入骑兵科接受系统的军事学习和训练。1901年底,吴禄贞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又进入骑兵联队见习,次年回国。吴禄贞在陆军士官学校与同期的炮兵科张绍曾、二期的工兵科蓝天蔚并称“士官三杰”。终其一生,三人志同道合,关系极为密切。

  吴禄贞留日期间,正值国内政局“风云变幻”之际,他对国内动态极为关注,倾向革命救国。吴禄贞还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并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活动。1900年夏,吴禄贞潜回国内,参加自立军七军督办唐才常领导的以“武装勤王”相号召的自立军起义,他和自立军统领秦力山受命在安徽大通响应汉口起义。由于事机败露,起义只得提前发动,终因孤立无援、寡不敌众而失败,吴禄贞只得潜返东京复学。经张之洞派人暗中调查得知吴禄贞领导了大通起义,在捕杀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汉口起义人士后,又通过湖北汉黄德(汉阳府、黄州府、德安府)兵备道岑春蓂照会日本驻汉口领事,告以有“吴禄贞一名,闻其托故潜行回华,并未回到湖北,曾在大通滋事,现又潜回日本学校。……万万不可教训,应请日本学校查明,即行斥逐,勿再容留”。

  奇怪的是,日方虽然收到了照会,但并未开除吴禄贞的学籍,而是让他顺利毕业回国,返湖北报到,并被委以武昌武普通学堂会办等职。为什么吴禄贞能在日本完成学业呢?主要是因为正在创办新军的张之洞深感需才孔亟,对这位留日武备生中的佼佼者深怜其才,不忍见其学业中废,使国家错失栋梁之材,加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监督福岛安正等也为吴禄贞说情,张之洞最终网开一面,令其改过自新,完成学业,回国报效。

  吴禄贞非常感激张之洞对他的宽贷和信任,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革命事业,而是利用新军教官的身份,积极推动湖北新军的革命。1903年5月,吴禄贞在湖北武昌花园山组织革命青年聚会,并在这次聚会上进行了初步的动员。次年,吴禄贞又加入了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在他和众多革命志士的不懈努力下,“江汉士风,为之一变”。

担重任勘界谈判 爱国情胜于师生谊

  1903年,当吴禄贞在湖北积极参与革命时,清廷则设立了练兵处,在全国搜罗一流军事人才。次年,吴禄贞奉命入京,担任练兵处马队监督。1907年,徐世昌出任东三省都督,奏调吴禄贞以军事参议一职随行。当时,日本计划吞并朝鲜,并开始大肆炒作中国延边地区的所谓“间岛”问题。徐世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鉴于勘界迫在眉睫,遂派吴禄贞率测绘学生“密往确查”。吴禄贞一行9人从吉林出发,经敦化县、延吉厅、珲春城,沿图们江登长白山、夹皮沟等地勘察,行程2600公里,为时70余天。他们对与中朝界务相关的地方都进行了精密的测量;后又花费数月时间,翻阅史料、参考界碑、综合舆论,最终制成了《延吉边务专图》,并写成10余万字的《延吉边务报告》,为对日交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徐世昌说:“百端规划,广搜证据,使皆晓然于延吉之为我领土,禄贞之功居多。”

  不久,日军侵入延边,“间岛事件”发生。清廷成立边务公署,任命陈昭常为吉林边务督办,吴禄贞为帮办,具体办理交涉事宜。这时,吴禄贞的交涉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时的教官斋藤季治郎。二人虽有师生之谊,但此事事关国家、民族利益,吴禄贞没有多少客气话可讲。虽说弱国无外交,但也不能任人宰割。面对斋藤季治郎的咄咄逼人,吴禄贞也强硬还击,并坚持“不能以彼此私交而乱国家疆土”的原则。对于斋藤季治郎的谰言,吴禄贞引据事实,据理反驳。对于日本公然发动军事侵略,他则沉着应对,安抚民众,发动绿林,严加抵制。一次,斋藤季治郎想在中国境内修建铁路,便派大批人员武装入侵图们江北,深入90余里,并在沿途打入木桩。吴禄贞得知后,连夜派人将木桩尽数拔除,并另立标志,详细注明地名里数,以示主权。斋藤季治郎深感头疼,感叹“中国尚有人,如吴禄贞,不可欺也”。

  谈判之初,日本的霸道对清政府形成了很大的外交压力。吴禄贞奉召入京,与朱维桢为外务部代拟了长达万余字的节略,以确凿证据论证了中方的观点,推翻了日方的谬论和伪证,使日方不得不做出妥协。对此,著名报人王芸生说:“此节略发出之后,日本即不再坚持所谓‘间岛’非中国领土。”就这样,经过两年的交涉和斗争,双方在1909年签署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确认了中国对延边地区的主权。

1901年1月2日,张之洞请知照日方开除吴禄贞的照会(部分)

“士官三杰”初联手 出师未捷身先死

  1910年,吴禄贞被派往德、法考察军事。同年底,经良弼推荐,吴禄贞接任北洋陆军第六镇统制(相当于师长),率部驻扎在河北保定、石家庄一带。当时,革命党人多潜伏于新军中,吴禄贞的职位最高。吴禄贞手握重兵,逼近京畿,他的立场和抉择将直接关系到清廷的存亡和袁世凯的命运。

  吴禄贞不是职业革命家,他长期在北方任军政要职,受身份及情势所限,不能直接参与革命活动,但他在革命党人中仍然有很高的威望。武昌起义之前,湖北革命党人开会商议起义后的都督人选,文学社(原振武学社)社长蒋翊武曾说:“最适合都督之选的是吴禄贞,但他在北方,我们已决定先派人去和他接洽。”吴禄贞也曾与张绍曾、蓝天蔚商议,欲借北洋陆军秋操实弹演习之机,“先将禁卫军扫清,再整军入京,密约武汉同时起兵,使清廷首尾难顾,一举灭之”。最终,却因武昌起义突然发生,南北夹击的计划遂告流产。由于清廷的防范,他的请缨南下、中途倒戈的设想也未能实现。

  1911年10月底,张绍曾、蓝天蔚等人在梁启超的策动下屯兵至直隶省永平府所辖的滦州,联名电请清廷改制,这就是著名的“滦州兵谏”。天子脚下生此不测,清廷极为震惊,被迫同意改行君主立宪制度,并派吴禄贞前往滦州“抚慰”。不久,清廷借吴禄贞赴滦州之际,调其驻保定的官兵开入娘子关镇压山西革命。吴禄贞得知后,急赴石家庄控制,并暗中联络山西民军,密商与张绍曾、蓝天蔚等部联合会攻北京的计划。为稳定局势,清廷委任吴禄贞为山西巡抚,以示笼络。

  此时,革命党人等待已久的“中央革命”出现绝佳机会。不料,出师未捷,将星骤陨。据亲历者回忆,11月7日凌晨,吴禄贞正在石家庄车站办公室内批阅机密文件,他的卫队长马惠田等数人突然闯入,出其不意连发数枪将其杀害。

来源:《中国档案报》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