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白玉蟾及其在广州写的三首诗

2016-05-25 15:07 来源:南方网

  黎国器

  白玉蟾,在海南琼山五原(今海口市美安镇)出生。他生于宋高宗紹兴四年(1134年)三月十五日,原名葛长庚。他的祖父葛有兴。祖籍福建闽清,是宋王朝派来海南从事文教工作的。祖父年老去世之后,他的父亲葛振业于中年时便去世,一个好端端的书香家庭从此破产了。他的母亲年青,改嫁到五原附近的澄迈县老城东市白氏人家。由于葛长庚年幼,不能独立生活,跟着母亲到白氏家。于是,白氏便把葛长庚改为白玉蟾。又据记载,“母以玉蟾应梦,遂为之名。”(见《宋白真人玉蟾全集》第2页)此名“且含有神仙趣味”。

  白玉蟾的祖父和父母亲,都信仰儒教、道教和佛教。于是,白玉蟾从小就得到家庭对他进行的“三教”(儒、道、佛)教育。他写道:“家居琼馆海山偶,腹内包藏三教书。……,要识我侬真面目,广寒宫里看蟾蜍。”(《次李侍郎见赠韵》)“三教经书,涉猎万卷。”(白玉蟾《指位篇本末原序》)又说:“予有十有二,即知有方外之学,已而学之。”(白玉蟾《日用记》)他“天资聪敏,髫龀时即能背诵九经。及长,文思汪洋,顷刻,数千言立就。”(明粤地教宗会稽泰宁何继高《琼琯白真人集序》)他十岁(一说十二岁)就到广州应童年科考试(一说应琼山童子科)。主考官根据农村中一般都有的“织机”进行命赋,叫《织机》。他即赋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见《琼山县志》)白玉蟾为什么不直写农家里的“织机”如何织布,为民所用,而是以“织机”写大自然的美景?耐人寻味,他的确超凡。聪敏的白玉蟾,从小就对大自然进行仔仔细细的观察,并对天地充满感情和幻想。同时,他对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织机”,或许他家中也有的“织机”,一定感到好奇、有兴趣。他一定对“织机”的构造、功能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知识。当他接到这个《织机》考题时,文思敏捷的白玉蟾,立即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眼光投向辽阔的原野,把广袤的“大地山河”比喻成一部小小的“织机”,把天空中运转的日月,比拟成织机上的“双梭”。家庭中的“织机”,其作用是纺纱织布。它能编织出大量精美的花布。而大地与日月配合起来,也好像一部“织机”。这部“织机”,也能在“虚空白处”编织出无比宽广的“百花如锦柳如丝”的自然美景。仅仅二十八个字,就能把辽阔的大地锦绣河山,尽收眼前,真令人赞美不已。还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虚空白处做一匹”的内涵。它告诉我们,“虚空白处”是不美的,要用人工去改造它、美化它。正像毛泽东主席说的,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从这里,可见白玉蟾是多么聪明、灵敏和富有远见。他从小就有改造大自然的抱负。这首小小的诗,还充分表现了幼小、天真烂漫的白玉蟾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美好前程的追求。这首诗,极富有哲理、富有思想内涵、富有想象力;文字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能有这样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能有这样的天资,可谓“神童”,真了不起。他长大之后,一定对社会有所贡献。可是主考官怀有政治偏见,看了这首诗之后,却认为他“意其狂”,未录取他。白玉蟾刚出茅庐,就遭此挫折,从此,他弃“儒”学“道”。

  白玉蟾学“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唐宋时代,是道教鼎盛时代。唐明皇崇尚道教,把道教定为国教。唐高宗八年(625年)颁布《先老后释诏》,说:“老教、孔教,此土此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释。”于是,道教全国盛行。宋王朝袭用唐王朝的做法,在全国实行道教,大造宫观,教派林立。宋徽宗不但大造宫观,令天下洞天福地都建造道观、塑造仙像,“而且,听信道士林灵素的慌言,认为自己是神霄玉清王下凡,……统领全国的最高统治集团。”(郑土有王贤淼《中国城隍信仰》)在宋代,道教盛行之风,早在宋徽宗(1101年起)之前一百多年,已很快传到白玉蟾的家乡海南岛。“海南之有道教,始于宋真宗年间(998年起)……诏天下各州建天庆观,广扬道教。海南各州天庆道观,均于是时奉诏建置。”(王万福《海南开拓史论集》10页,台湾出版)据记载,在宋徽宗令下,海南各地都修建神霄玉清庙,摹勒神霄玉清碑。白玉蟾的家乡府城就有神霄玉清观(庙),观里就摹勒有神霄玉清碑。这块碑,今存放在海口五公祠内。离府城不远的白玉蟾家乡老城,早就修建了佛教永庆寺(澄迈县于近年重建永庆寺,于2009年初落成)。白玉蟾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儒教、道教和佛教气氛里生活了25年,然后,才离开海南到大陆去跟随老师学道教。他在离开海南之前,已拜在罗浮山从事道教的全真南宗四祖陈楠(泥丸)为师。有人问白玉蟾为什么学道教?他说:“吾中国人也,生于中国,则行中国之道,理也。若以夏受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宋白真人玉蟾全集》769页)

  在南宋,学“长生久视之道”,已成为当时青年们的一种潮流、时髦和追求。宋紹兴二十八年(1158年),清明后三日。25岁的白玉蟾离开琼山过海北上,“游於庐阜之下,……从者二百。指问蟾溪主人之居。饮翠麓华亭之上,……,众赏饮罢。陈刀圭歌黄羽融之章,詹紫芝作崆峒虚步之声,杜憩霞拍手而舞,洪真静隐几而酣,王玉华醉而归。玉蟾乃作《清夜吟》,其辞曰:“风气融兮露华冷,月影浮兮夜漏永。有酒兮饮到三更清静,三更清静兮夜沉沉。……。风萧萧兮吹我衣,露冷冷滴我襟。望故人兮千里,思归兮伤心!”(白玉蟾《翠麓夜饮序》)从这段描写,可见当时青年男女们学道教是有组织有领导的。同时,也看到青年们欢聚一堂的的心态:有人欢乐,有人忧愁。白玉蟾既欢乐,也忧愁。他既想学道,也想家,但想回家又回不了,可见他在学道的道路上,其思想是很矛盾的。最后,他只好既来之,则安之。“以期钟吕及日之明也。询乎庄周,吾生如是,吾死亦如是。”(同前《序》)白玉蟾所追求的是道教,他所崇拜的人物就是唐代仙人钟离权与吕洞宾。这就是南宋时代一些青年生活的缩影。

  白玉蟾到道教圣地之一罗浮山拜陈楠(泥丸)为师。陈楠要他先到全国各地名山洞天去求师,七八年后,再回来找他。白玉蟾按陈楠的旨意,一边出游,拜访名师,一边读书,思仙道。他先后去了龙虎山、武夷山、巴蜀和山东等地,“拜求太虚仙师,不耻恳切,方得遂丹口诀,始知道在目前。”这次,走出去,虽有所收获,但是,他已精疲力竭,并且,“只奈世迷路失,不知返还”。他思亲、饥饿、悔恨、痛苦,矛盾重重。他回忆学道过程中的苦恼:“或有指予弃妻室而孤零者;或有指予入深山而求寂静者;或有指水火而炼药者;或有戒荤酒而斋素者。杂径纷然,终难入道,使予辗转反侧,寤寐无眠。苦心费力,功愈勤而心愈焦,步更进而路更迷,无如之奈何?后遂抛家,奋志游太华,山浮坵观,及诸洞天,参访明师,终无所遇。”后学了吕洞宾的《指位篇》和《周易》等,才明白学道“至宝家家有,只是愚人识不全。”于是,他向道教传统提出挑战,号召道友学道教“何必登山涉水,弃子抛妻,断荤介酒,辟谷清斋!”他认为这些行动,“都是胡为!”他指出,什么叫“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有阴无阳,若春无冬。阴阳配合,方成圣道。”白玉蟾是位阴阳学家,他认为,只要做道“阴阳配合”,就能“长生久视”。他还希望道友们今后“修炼还丹,跳出樊笼,亦蟾之愿也。”(以上引文均见白玉蟾《吕祖洞宾<指位篇>序》)白玉蟾是中国道教的一位革故鼎新者、是全真教南宗五祖。

  关于全真教,研究道教的著名专家王韶生说:“以全真教言,吕纯阳乃开山祖师也,其次,则王重阳。又其次,则丘处机,是为北宗;以南宗言,则刘海蟾与白玉蟾也。”(邝国强《全真北宗思想史?王序》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6)全真教兴起于南宋时期。在南宋半壁江山,摇摇欲坠之际,人民受苦受难,“济民利物”的道教,联合儒、佛,以“弘扬儒、佛救世救人”的精神,发起对唐宋以来道教的腐败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与改革。“全真教在诸真思想言行上是排斥过往道教重视符箓、咒术、金丹服饵、辟谷房中诸术,也不迷信天下间有长生不老之药;主张清静恬淡、无欲无杂念之修行心。因此,全真教在道教教理上是反传统的。尤其反对汉唐以来追求长生服饵,藉男女欢好,以求达到现世享乐及当世成仙升天之目的。”(邝国强《全真北宗思想史》16页)白玉蟾从事多年的道教实践之后,他对宇宙和人生的科学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吸取唐代与北宋以来,尤其是,唐代有几位皇帝,因食用“金丹服饵”而死亡的事件教训,他对道教存在的荒谬理论提出了挑战。他反对汉唐以来道教有关“神仙”说的旧传统。他说:“吾生不信有神仙,亦不知有大罗天。那堪见人说蓬莱,掩面却笑渠风颠。七返还丹多不实,往往将谓人处传。世传神仙能飞昇,又道不死延万年。肉既无翅必坠地,人无百岁安可延?满眼且见生死俱,生死死生相循旋。……人生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白玉蟾《必竟凭地歌》)白玉蟾在这首诗中,很明显、很生动地告诉读者,他一生来就不相信有“神仙”、有“蓬莱”;世上,没有人不死、也有人在天天生。“生死死生相循旋”,这是一种人类历史与自然规律。人生只有“精神与气常保全”、“肉既无翅必坠地”这论断是何等的正确!“人无百岁安可延?”白玉蟾未见过活到百岁的老人,可他却活到96岁,这在古代,算是“长生久视”了。这是他平时注意养生的结果。白玉蟾有关世上不存在“神仙”的言论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白玉蟾是位著作等身的散文家、民间文学家、诗人。他在广州写的诗,我发现其中比较好的还有两首。其一是《波罗密?并序》,序:“广州东南道,其南海庙之王殿左堦前,有果,状如瓜枣形,如佛髻。云:是达摩弟达奚司空,自天竺持来也。于是,遣道士决珓乞其一,王从之。是时,有罗浮之兴。同舟共济之人问予,得此物欲何为?予笑曰:偶欲得之耳。吁亦异也,前此盖未闻。有赋之者,临风举酒憮然有作。”诗:“南方有此波罗密,人所厌弃鬼神惜。大如瓶笙身拳挛,长如囊枕针历刺。天西故是来处遥,天南亦有能相识。君见北人不梦象,南人何处梦駱驼?蜀犬吠月越犬雪,识与不识吾奈何!”古代广州,有一句著名的俗话:“第一娶老婆,第二游波罗”。游波罗庙(南海庙)如此重要,其游人一定很多。诗人以敏锐的眼光,注意观察游人议论的新鲜事物:“波罗密”(蜜)。这种果树及其结出来的果实,比较奇异,在当时的广州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且,传说,“神”喜欢这种东西。这消息传到罗浮山,当地的人,都感到兴致勃勃。罗浮山道观还专门派了一位道士到南海神庙去取回一个波罗密(蜜)。白玉蟾和其他的人也去观看。白玉蟾还得到一个波罗密(蜜)带回罗浮山给大家欣赏(果核可当种籽)。当时的人对这种果树的用途(可食等),还不大认识。由于它“长如囊枕针历刺”,游人不敢触摸它,因此,白玉蟾只能说它“人所厌弃鬼神惜”。经白玉蟾调查,波罗密(蜜)来自印度。那是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由印度的摩揭陀国使者达奚司空带来种子种植的。“天西故是来处遥,天南亦有能相识。”这种远方来“客”,在天南的广州,是会被人慢慢“相识”的。这种果树,除了其它的用途外,它还象征着中外人民的友好。它是一棵珍贵的中印人民的友谊树。“君见北人不梦象,南人何处梦駱驼?”俗话说,日有所见、有所思,夜有所梦。一般地说,人们没见过、没想过的东西,夜间是不会作梦的。正如北人从未见过象一样,他们是不会梦象的。波罗密(蜜)一时不被人认识,这是不足为奇的。但时间长了,人们是会认识它的。是的,这棵树虽然不大,但是,它的影响力可大了。后来,有人竟把南海庙改为波罗庙了,把庙前的江改为波罗江了。这首诗反映了白玉蟾是关心民间的历史文化生活的、是一个不脱离群众、不脱离社会实际的道教学家。他的作品是反映历史和时代生活的。其二是《题南海祠》:“何处人间得五羊?海城鼓角咽昏黄。无心燕子观秦越,有日簷铃说汉唐。九十日秋多雨水,一千年史几兴亡?圣朝昌盛鲸波息,万国迎琛舶御檣。”这是一首反映广州历史文化演变、经济生活和对外贸易极为繁荣昌盛的史诗。首先,诗人很关心广州有关五羊的传说。这传说,是否和秦朝统一岭南有关?“海城鼓角咽昏黄”,这句诗,很生动地描写攻城的锣鼓声、号角声、喊杀声,响彻云霄,激烈的战斗,使全城的上空变成一片昏黄。秦始皇知道岭南的原住民很强悍,用武力是征服不了的。于是,把五十万的中原汉人移民到岭南来,对原住民进行汉化。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比如,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牲畜。其中就有羊。传说,有位仙人带五只羊进入城(今广州),市民觉得羊温和可爱,民间又认为,羊是“美的象征”。于是,市民就以“五羊”作为广州的美称。广州经过秦朝的统一,南越王赵佗的经营,汉高祖的安抚,唐朝的鼎盛,历经了一千年左右。广州的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都非常繁荣昌盛。在白玉蟾看来,广州在唐代,由于国力强大,社会安定,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对外贸易繁荣。“万国”商船都来广州采购珠宝。这首诗充分反映了白玉蟾是关心国家历史文化、国计民生的。他的人生价值,应该得到肯定。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康乐园)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来源:《岭南文史》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