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朱华(前排右二)任福建省连江县第二区区长时与同志们的合影。
山西省霍州市档案馆藏
1918年,朱华出生在山西省霍县(今霍州市)沟西村一个雇工家庭,他从小备尝艰辛,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天地茫茫,却无穷人的生路。为了翻身求解放,1943年,朱华毅然投身于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带领支前民工参加解放霍县的战斗,还参加了支援山西晋中歼灭阎锡山野战兵团的战役。1945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8月23日霍县解放后,调任县民主政府总务股长。1949年3月,为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时任县政府财粮股长的朱华主动报名,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到祖国的东南前哨——福建省连江县,那一年,他31岁。随后,朱华在连江县亲历了剿匪、反霸、减租、土改、“一化三改”等,最终累倒在这方热土上。
那时连江县土匪猖獗,他们阻断交通,抢劫财物,包围工作组,袭击区公所,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作为接管连江县的“南下干部”,朱华曾任第二区区长。二区位于沿海突出部位,距海匪所占列岛最近处仅有3000米,匪徒时有骚扰。为了一方百姓的安宁,朱华指挥了松坞、山坑一带的剿匪战斗,俘敌10余人,缴获手枪两支、步枪6支、子弹数千发。他还带领民兵和区中队,消灭了企图南下的“反共救国军”第13支队,俘获支队长及匪徒13人。
朱华经常深入乡村,走遍了浦口和官坂地区的山山水水,了解群众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组织大家发展生产,深受老百姓爱戴。他为了实现自己立下的“为官坂人民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的誓言,耗尽了全部精力。1953年夏,连江县沿海一带遭遇大旱,官坂是重灾区,刚刚插下的晚稻一批一批枯死,大片良田出现龟裂。时任连江县第七区区委书记的朱华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在县委派驻的工作队帮助下,冒着平均40摄氏度的高温,爬山进沟,找水源,开渠道,抗旱保秋。连续奋战了半个多月,身体本就虚弱的朱华终因劳累过度而晕倒,三天三夜高烧不退。他的秘书刘世雄同其他战友用担架将他送至连江县医院,被诊断为脑膜炎,病情加重后又转院,虽经全力抢救仍不幸病逝。其间,朱华一度苏醒,可他关心的还是“塘边溪的水有无流下来”。
朱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连江人民为朱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近千人含泪为他送别,一同南下的老乡段英力、成波平敬赠挽联:“千辛万苦忠于党,风餐露宿为人民。”追悼会后,段英力护送朱华妻儿返回霍州。
1962年,远在福建的段英力、成波平写信给朱华家人,建议他们迁回朱华的遗骨。可朱华的儿子朱志杰却连去福建的车费都没有,为此,他来到民政局。朱志杰清楚地记得,一位姓郝的干部问他车费多少钱,他说37.6元,对方给了他80元。
在连江县,朱志杰受到热情的招待,县政府还以路费、抚恤费的名义发给他800块钱。他又去父亲战斗牺牲的官坂寻访,看到当地人为纪念朱华,把朱华带领群众打的井围起来。知道朱志杰的身份后,人们纷纷向他诉说着对朱华的怀念之情。1个月后,朱志杰带回了父亲的遗骨。
1973年,朱志杰已是县委机关通讯员,因为没工分,村里停发了他家的口粮,他找到县委书记,第一次讲起父亲的事迹。书记深受感动,建议他向县民政局说明情况。县民政局请他出示烈士证明材料,他和母亲这才从箱底拿出父亲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
县民政局领导随即电告乡政府,在救济款下拨之前,让村里继续分给他们口粮。一张鲜红的牺牲证明,终使他们母子免受断粮之苦。不过,许多人却不明白,为何朱家人20多年来生活贫苦,却从未向政府部门提交此证明……之后,这份《革命军人牺牲证明》(后国家统一更换为《革命烈士证明书》)在箱底一躺就是几十年,朱家人再未向组织提起此事。
2015年底,福建长江支队研究会决定编撰烈士传记,朱志杰与姐姐从霍州驱车数千里再次赴闽。当年同朱华一起工作过的刘世雄听说他们来了,特邀他们到家里一叙。见面后,老人“责怪”他们生活困苦却不肯向老战友求助,谈话间三人相拥而泣。随后,刘世雄小心翼翼地从书柜中找出朱华当年与同志们的合影,上面写着“连江县人民政府第二区朱区长并干部暨晓澳镇工会全体职员摄影纪念”;还有一枚拇指大小,刻着“朱华”二字的印章。一甲子的光阴,相片早已泛黄,但印章上的字迹却依旧清晰可见。
“朱华的身体不好,组织上和同志们给他一点儿特殊照顾,他总是婉言谢绝,他穿的衣服破了,补了再补、穿了又穿。用的一条牛筋皮带和手电筒,还是1946年解放霍县时缴获的。在朱华同志身上处处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德。”朱华牺牲60多年后,刘世雄如是评价他。朱华,正是那个年代为了祖国发展而挥洒青春的“南下干部”的缩影。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月6日 总第3013期 第三版
来源: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