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是一个多事之秋,但王世杰却在这个时期做了许多关乎他人生的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创办了“一所有崇高理想的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大”)。
作为一名教育家,王世杰的一生都与武大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在选拔校长的时候,国民党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树杞(时任武大代理校长)推荐李四光担任,但是他婉言谢绝了。最后,南京国民政府经过全面慎重地考虑,安排了从法国巴黎大学毕业的王世杰来担任武大的校长。
首任校长 择定珞珈
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省武昌府崇阳县人,中华民国官员、法学家、教育家。1929年5月,38岁的王世杰只身乘船从南京来到武昌,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
1929年5月22日,王世杰在该校老校区东厂口(现阅马场东边)发表了就职演讲,他说:“武汉大学要么不办,要办就办一所有崇高理想,具有一流水准的大学。因为,武汉市地处九省之中央,在武汉这样的大都市里,应当办一所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规模宏大的大学,到时候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再继续增设其他学院,计划十年以后,学生的人数达到万人。”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理想,他提出了五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即“宽广的校园”“先进的设备”“充足的经费”“优秀的教师”和“严明的纪律”。
然而,东厂口面积仅有40余亩,这显然无法满足创办一所规模可达万人、一流水准大学的条件。经过勘察,王世杰最后决定在珞珈山一带建设新的校区。
为了加快新校区的建设,王世杰亲力亲为。1929年6月,他邀请了国民党湖北省政府有关人员到珞珈山现场考察。考察完后,王世杰又多次请求省政府尽快予以法律确认。1929年8月15日,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代理省主席方本仁发布公告,对武大征收的土地明确了范围:东以东湖滨为界,西以茶叶港为界,北以郭郑湖为界,南面自东湖滨至茶叶港桥头上,总面积3063.9亩。
力排阻挠 筑“大学路”
新规划的武大校区在街口头往北大约两公里的珞珈山,而这两公里的距离是没有马路的。因此,修建一条从街口头通往珞珈山的新马路成了“当务之急”。
为了修建这条马路,王世杰令叶雅各(“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等人与国民党湖北省民政厅、建设厅和教育厅三方联合进行了考察,确定了从街口头经刘家湾、明家湾、杨家湾、陈家湾到达学校的修路方案。1929年10月14日,武昌市工程处通过招标,确定协和公司中标,造价6010.8银元。湖北省建设厅承担三分之一的费用,剩下的三分之二则由武大承担。然而,事情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正当修路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中间却发生了迁坟风波,修路工作因此一度停了下来。
3000余亩的校区内,有不少的坟墓需要迁移,这就触动了各坟主的利益。1929年10月,不少坟主给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去函,要求暂缓开发珞珈山。11月,以陈云五为代表的居民再次去信省政府,言辞非常激烈,甚至诬蔑王世杰“虚糜国帑”,明确要求“另择校址”,并列出了王世杰在此建校的八条“罪状”。
面对陈云五等人的阻挠,王世杰据理力争。在给国民党省政府的公函中驳斥了陈云五等人的所谓八条“罪状”。同时,他主持召开了学校大会,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以全体教职员工的名义,写信给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教育部部长蒋梦麟,要求依法严惩豪绅陈云五,以维护教育。收到王世杰的来信,经过磋商,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1月18日给湖北省政府发布训令:要求湖北省政府“剀切晓谕,勿任阻挠”。至此,迁坟风波平息。之后,修路得以继续进行。1930年1月,修路完工。王世杰命名该路为“大学路”。
奔波呼吁 筹款建校
依据学校的建设规划,建筑筹备委员会预算了建设学校需要建筑经费100万银元,设备经费50万银元,共计150万银元。为了筹到这笔经费,王世杰几经周折,奔走忙碌。学校在开办初期,国民党湖北省财政厅厅长张难先首先拨付了20万银元,但资金缺口太大。
经过王世杰的努力,1929年10月,终于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一个方案,决定拨给学校建设费150万银元。中央与省政府各出一半,即各筹款75万银元。为了尽快地筹到这笔钱,王世杰亲赴上海去见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请他照案拨款。好不容易见到宋子文,王世杰却只得到了一句冷漠的回答:“目前中央方面,一个钱都没有。”
虽然困难重重,但王世杰没有放弃,他再度奔赴南京,求见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湖南人),向他说明:学校将来对湖南子弟有巨大的影响,而现在筹款却非常困难。谭延闿听后,热忱地对王世杰说:“你放心,此事全部交给我办好了。”果然,不久后,宋子文即答应每月筹款5万银元,分15个月付清。至此,解决了75万银元经费的难题。
王世杰返回武昌后,又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筹集另一半的费用。他首先去见何成濬(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主席兼武汉行营主任)。见面后,他坚定地对何成濬说:“我是一介书生,本无勇气来创办这所规模宏大的大学。如果一定要我办的话,省政府方面,必须遵案筹款,一文钱都不可少,一天也不可拖延。”何成濬听了,很痛快,立刻找来财政厅厅长童贯时,吩咐按月支付5万银元给学校。何成濬对财政厅长说:“无论省政府经费如何困难,此款必须优先筹措。”此款75万银元也是分15个月拨付。何成濬对学校建设的热心让王世杰感激不尽。
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右)与继任校长王星拱在珞珈山上的合影
经费到位后,怎么规划设计校园成为王世杰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为此,他派叶雅各代表学校专程赴上海寻找设计人员。经人介绍,叶雅各找到了当时在上海的美国建筑师开尔斯。开尔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专业,对中国建筑颇有研究。经过交谈,开尔斯非常乐意办理此事。由于开尔斯当时已年逾花甲,细心的王世杰特批让叶雅各花费500元,租用一架飞机将开尔斯接到武汉查看校园新址。经过实地查看,开尔斯对珞珈山地形极为赞赏,并亲自负责建筑设计工作。
整个工程从1930年开始建造到1937年完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王世杰负责1933年以前第一个阶段的建设,也称为第一期工程。其中包括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宿舍、学生餐厅及俱乐部、珞珈山一区18栋等。经过两年的努力,一所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的武大终于诞生。
1933年5月1日,王世杰离开了武大,赴南京就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星拱继任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在离校的讲话中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无论现在或将来……本校今后如果遇有任何艰难困苦,我认为是离校者与在校同仁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祝武汉大学前途无量!”
尽管已经离开了武大,但1939年3月2日,王世杰还建议王星拱校长加强对校纪校风的整顿。5月15日,王世杰又致电王星拱,要他给予各院长及教务长更多的信任,努力改进学校的工作。在岁月更迭中,珞珈山始终萦绕在王世杰的心中,挥之不去。
魂牵梦绕 东湖情长
在台湾,王世杰刻有一方名为“东湖长”的图章,这个带着鲜明的武大印记的图章,时常印在他所收藏的珍贵字画上。此外,他生前还明确表示,要将自己珍藏的70余件名人字画捐赠给武大。
王世杰在临终前留下遗嘱,效仿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墓碑上只刻写“弗吉尼亚大学创办者”的先例,要求在他的墓碑上只刻写“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之墓”。王世杰长期身居高位,然而,他最看重的还是出任武大校长的经历。可见,武大在他心中的分量与地位。
1981年4月21日,王世杰在台北市逝世,享年90岁。
2003年,在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王世杰的塑像在樱顶揭幕。在那高大的银杏树下,王世杰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他魂牵梦绕的武大,倾听着他念念不忘的东湖涛声……
20世纪30年代,王世杰主持修建的武汉大学教授别墅群珞珈山18栋全景图。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武汉大学档案馆馆藏
来源: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