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广东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县(今江西省),因祖辈经销茶叶来到广东。
1872年,詹天佑12岁,考取了清政府官费留学生,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中的一员。1878年,他考上了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和铁路专修科;三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毕业归国后七年,他先后任职或任教于福州船政局和广东博学馆(后改为水陆师学堂)。中法战争时,他在福州船政局担任扬武兵轮驾驶官,曾指挥水兵在福州口外和法舰鏖战五个多小时,表现了无比的英勇和沉着。
1888年,詹天佑出任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从此,他三十一年如一日,为中国的铁路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先后筹划过沪嘉、洛潼、津芦、萍醴、新易、潮汕、粤汉、京张等线。
詹天佑首先在修筑塘沽至天津的铁路中,尤其是修筑古冶至滦州间的滦河大铁桥的工程中显示了自己的才能,而后,又在修筑天津至通州路的工程中充分表现自己渊博的学识。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詹天佑为会员。
1905年,清政府批准建造从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任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铁路。列强等着看笑话,企图待它中途失败时重新插手;一些达官贵人也嘲笑詹天佑不自量力。詹天佑对于这些不屑一顾,决心用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有志气、有能力的。他采用新的工程技术,减少和缩短了工程量和工期,成功地建成了京张铁路,并著有《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及图,还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师。
京张路上的关沟段是全线工程的关键。这里要开凿四个隧道,其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工程十分艰巨。外国工程界讥笑说:中国会修关沟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但詹天佑却有充分的信心把这段路修好。他坚决拒绝外国公司承包工程。在他的正确设计和工人们的集体创造下,克服了重重困难,采用直井开凿的办法,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打通了居庸隧关道和世界知名的长达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工程的另一个困难,是克服八达岭一带地势陡、坡度过大的问题,詹天佑便从青龙桥起,利用折返线的办法’设计出“人”字形路线,使列车能缓缓地爬上陡峻的八达岭的顶巅。筑路期间,詹天佑还发明了能使几十节车箱牢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的自动挂钩。这种挂钩现已通用于全世界,被称为“詹天佑钩”。
1909年8月,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该路的建成,使当时许多爱国主义者提出的铁路“与其修自洋人,不如修自中国人”的主张成为现实。这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正因为詹天佑的成就是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是难能可贵,更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在京张铁路的通车典礼上,广东番禺来宾朱湛在讲话中予詹天佑很高的赞誉:“詹总办独运匠心,不假外国人分毫之力,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矣。”人们为了纪念詹天佑,特在京张铁路上的青龙桥车站塑置他的铜像。
来源:《广东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