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斯诺登档案》

2015-11-03 15:36 来源:南方网 卢克•哈丁(Luke Harding)[英]

《斯诺登档案》由金城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卢克?哈丁(Luke Harding)[英] ,著译者为何星 周仁华 李广才 花爱萍 孙志明。

本书是斯诺登授权、唯一全程跟踪报道的《卫报》团队精心打造而成。100多小时面对面访谈,200多万字采访笔记,独家内幕大起底:斯诺登到底是背信弃义的叛国者,还是捍卫公众权益的英雄?本书揭秘世界最大泄密事件内幕。一切从斯诺登写给《卫报》的一份邮件开始,了解斯诺登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内容简介:

一切始于2013年6月5日《卫报》的头条新闻,披露用户的通话记录被美国政府监听。次日,神秘的爆料人在香港亮明身份。他,书生气十足,却敢于背叛最强势的美国情报机构;他,一个狂热的电脑黑客,却从坚定的反泄密者变成最大的泄密者;他,和善内向,却秉持是非观念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他,拥有待遇优厚的工作,却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曝光惊天丑闻……他是谁?他就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泄密案的主角——年仅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至此,斯诺登名噪天下,而作为被独家授权的英国《卫报》,也和他一起卷入了风暴漩涡。

据斯诺登爆料,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之名,对公众的电话、电邮、短信等信息进行监控,监控范围波及世界各地,甚至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通话内容都会呈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办公桌上。美国国家安全局正是这一切的操纵者,他们通过“棱镜”、“星风”、“五只眼”等一系列计划,让公众隐私无所遁形。

本书追踪了“斯诺登事件”的前因后果及详细过程,曝光了美英等国监控全球的种种内幕。它由最早采访和报道斯诺登的《卫报》精心策划,专人撰写,总编辑作序推荐,是全球首部解密该事件的权威著作。

作者简介:

卢克?哈丁(Luke Harding),英国新闻记者、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先后在多家报纸任职,1996年成为《卫报》驻外记者,2007—2011年担任《卫报》莫斯科站站长。他著有《维基解密:阿桑奇与保密制度的战争内幕》等多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十数种语言,曾获英国最重要的政治写作奖“奥威尔奖”提名。哈丁于2013年接受《卫报》委派撰写《斯诺登档案》。

编辑推荐理由:

1.曾被西方国家吹嘘为“保证个人自由、民主的力量”,正被改造成实施监控的机器。(《卫报》总编辑)

2.“我不想生活在这样的世界:我说的每句话,我做的每件事,跟我谈话的每一个人,我的一切创意,我的爱情和友谊的表达,这所有一切都被记录。”(爱德华?斯诺登)

3.斯诺登授权、唯一全程跟踪报道的《卫报》团队精心打造。

4.100多小时面对面访谈,200多万字采访笔记,独家内幕大起底。

5.斯诺登到底是背信弃义的叛国者,还是捍卫公众权益的英雄?

6.一切从斯诺登写给《卫报》的一份邮件开始,了解斯诺登从本书开始!(《科克斯书评》)

★首部全面介绍和解读“斯诺登事件”的权威著作。

★版权热销17国,横扫各大畅销书榜 中文版全球同步上市

   ★本书是清晰完整地呈现“斯诺登事件”的第一部著作,多处使用电影手法详细记录了斯诺登泄密行动的戏剧性场景……对其前因后果也做了条理清晰、引人入胜的记述。(《华盛顿邮报》)

  目 录:

  序? ?

  开场? 接头? ?

  1?“真实的呼哈” ?

  2? 公民抗命? ?

  3? 线人? ?

  4? “迷宫” ?

  5? 屋中人? ?

  6? 独家新闻!? ?

  7? 世界头号通缉犯?

  8? 无时无处不监控?

  9? 你们都玩够了? ?

  10?不作恶? ?

  11?航班? ?

  12?狗屎风暴!?

  13?储物间? ?

  14?迁怒信使? ?

  尾声? 流亡

  致谢?

  英汉词语对照

  推荐序

  爱德华?斯诺登是历史上最非凡的揭露者之一。从来没有这么一个人,能大批地将世上最强大情报机构的绝密文件搞到手,并公之于众,而他偏偏干出了这一惊天壮举。

  他的能耐可谓前无古人。到现在为止,哪怕最新潮的电脑专才,都不会想到,他是如何将相当于多个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弄到手的。那可是上万份的文件和上千万字的信息,而且都存放在有三重防护措施的文件柜和保险柜里。

  他的动机也很了得。他着手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及其盟友的真实勾当。但目前的种种证据表明,他对金钱没有兴趣,尽管他大可以将文件卖给外国情报机构,以换取上千万美元。他也并不持有左翼、马克思主义或诸如此类的思想,否则,美国人会认为其“非我族类”。相反,他是一位积极拥护美国宪法的热心人。跟许多“黑客活动家”一样,他也是自由派政客罗恩?保罗的忠实粉丝,而后者的观点比很多共和党人的观点更为右倾。

  斯诺登曝光的内容非常重要。他的爆料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由于“9?11”恐怖袭击在美国造成的政治恐慌,情报机构开展电子窃听的办法已经大为失控。

由于放松了法律监管,在确保美国安全这一念头的驱使下,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它的英国小伙伴——政府通信总部——秘密勾结掌握硬件控制权的互联网巨头和电讯巨头,动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管控互联网”。“管控互联网”是他们的说法,不是我们的。民主式监管在保密的旗号下遭到压制,变得模糊且明显不够充分。

  结果,全世界都遭到监视。Google、Skype、移动电话、GPS、YouTube、Tor、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所有技术手段,曾被西方国家吹嘘为“保证个人自由、民主的力量”,现在正被改造成实施监控的机器。其规模之空前,恐怕连《1984》一书的作者乔治?奥威尔都会为之瞠目。我很荣幸,《卫报》是最早发表斯诺登泄密事件的自由新闻报纸之一。在合理尊重个人安全和保护真正敏感的情报资料前提下,我们视“打破保密禁忌”为己任,而这也是斯诺登所希望的。

  我很自豪我们这样做了。现在这一事件已经在全世界引发了激烈讨论,人们为此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在美国、德国、法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在对美国毕恭毕敬的英国都是如此。由于英国的法律骚扰,《卫报》最终是在相对安全的纽约分部曝光上述事件的。我想本书读者一定明白,为什么英国迫切需要像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那样的法律和精神。这样的法律可以保护新闻自由,而我们所有人都赖此获得保护。

                       艾伦?拉斯布里杰

                        《卫报》总编

                       2014年2月于伦敦

  书摘:

  开场:接头

  香港弥敦道

  美丽华酒店

  2013年6月3日 周一

  “我不想生活在这样的世界:我说的每句话,我做的每件事,跟我谈话的每一个人,我的一切创意,我的爱情和友谊的表达,这所有一切都被记录。”

                       ——爱德华?斯诺登

  一切皆始于一封邮件:“我是情报界的一名资深成员……”

  没有名字,没有职务,没有细节。就这样,《卫报》驻巴西分社的专栏作家格伦?格林沃尔德,开始了与这位神秘线人的通信。他是谁?这位线人对自己讳莫如深。他是一个无形的存在、一位在线的幽灵,甚或仅仅是个虚构的人物。

  不管怎么说,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在此之前,国家安全局从未发生过如此重大的泄密事件。谁都知道,位于华盛顿特区附近米德堡军营的国家安全局,这个美国最大的情报搜集机构,可是个密不透风的地方。国家安全局的职能本身就是个秘密。这里从没走漏过消息。正如华盛顿官场的俏皮话所称,“NSA嘛,那不就是‘无此机构’(No Such Agency)的简称吗?”

  然而,这位奇怪的线人似乎真能接触一些绝密的文件。他给格林沃尔德发来了一些高密级的国家安全局文件样本,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格林沃尔德。这位幽灵如何这么轻松地窃得这些机密,人们不得而知。假如这些文件是真的,那它们似乎会揭开一个可能对全球造成重大影响的秘密。这些文件表明,白宫不仅在监听它的敌人(如坏人、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和俄罗斯人),也不仅监听其所谓盟友(如德国和法国),还监听着千千万万美国公民的私人通讯。

  和美国沆瀣一气,开展这一大规模窥探行动的,还有英国。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英国同行,政府通信总部的基地深藏在英国偏远的乡间。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之间紧密的情报共享关系就已经起步。在那些刻薄一点的人看来,英国就是美国的一条可靠的哈巴狗。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文件表明,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为英国耗费上千万美元的监控行动买单。

  于是,格林沃尔德决定,要见见这位“深喉” 一样的线人。后者答应会提供更多爆料,但要求格林沃尔德从他在里约热内卢的家,飞往万里之遥处于共产主义中国管理下的香港。对这个接头地点,格林沃尔德有些困惑:难道这位线人是资深驻外官员吗?

  接头地点被安排在九龙的美丽华酒店,那是一座位于旅游区中心地带的、高雅的现代建筑,去往那里需要先从香港岛乘一小段出租车到达天星码头。陪同格林沃尔德前往的是劳拉?珀特阿斯。她也是美国公民,是一名纪录片制作人,还是一位出了名让美国军方非常棘手的人物。她一直在扮演“红娘”的角色,是第一个促使格林沃尔德关注这位“幽灵”的人。

  线人小心翼翼地给两位记者指示行动。他们要在酒店的一个车辆行人较少但也不完全隐蔽的地方碰头,旁边有一个大大的塑料鳄鱼。他们之前约定了接头暗号,线人手里会拿着一个魔方。哦,他的名字叫爱德华?斯诺登。

  这位神秘的谈话人,看起来是位经验老到的间谍,而且可能还很有点演戏的天分。格林沃尔德对他的全部认知,都指到了一个方向:他是一位满头白发的情报界“老兵”。格林沃尔德说,“我当时认为,他一定是一位很上了点年纪的官员”。他极有可能60岁开外,穿亮金色扣子的蓝色运动上衣,头发花白且有些脱发,着一双实用的黑皮鞋,戴眼镜,系一条社团领带……格林沃尔德头脑中已经有了这样的形象。或许他是中央情报局驻香港的情报站头目。眼看着,他们的任务就要开始了。

  尽管想象压根就是错误的,但它却来源于两条线索:一是线人似乎能够接触到只有特权人物才能接触的绝密等级文件;二是他的政治分析显得非常老练。在发送第一批秘密文件的同时,他一起发来了他的个人声明,交代了他做这件事的动机:他要揭露此种“未经怀疑就监听”状态都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声明认为,监听人民的技术已经远远脱离了法律的制约,有意义的监督已经不再可能。

  这位线人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野心之大非同寻常。在过去10年间,来往于各大洲的数字信息大为增长,甚至可用“爆炸式”增长来形容。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局偏离了其原本负责搜集外国情报的任务。现在,它在搜集每个人的数据,并加以储存。其中既包括美国国内数据,也包括国外数据。线人说,国家安全局在秘密开展“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大规模电子监控,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类似行动。

  两人提前来到了指定的那只塑料鳄鱼旁边。他们坐下来,开始等待。一时间,格林沃尔德脑海里想的都是,在中国文化中,鳄鱼是不是有什么特别意义。他对此并不确定。但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线人没有现身。真是奇怪。

  如果初次会面未能成功,那么按计划,他们要在同一天早上晚些时候,再次回到这个不知名的走廊,其间需要往返于美丽华酒店内陈设华丽的商场和一家餐厅之间。格林沃尔德和珀特阿斯回到那里,开始了第二次等待。

  随后,他们见到了他……

1

  “真实的呼哈”

  巴尔的摩附近

  埃利科特城

  2001年12月

  “除却心灵的诚信,到头来没有什么可称得上神圣。”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爱默生随笔?自立》

  2001年12月底,有个自称“真实的呼哈”(TheTrueHOOHA)的人,提出了一个疑问。“真实的呼哈”是一位18岁的男性美国公民,一个醉心游戏的人。他电脑技术出色,智商非常发达。他的真实身份不得而知。当时,每个在热门技术网站“阿尔斯技术网” 上发帖的人都采用了匿名发帖。他们大多是些年轻人,都热衷于网络。

  “真实的呼哈”想征求建议: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服务器?那是个周六的早晨,大约在当地时间上午11点之后。他发帖说:“这是我第一次发帖。请对我温柔一点。我有个难题:我想建立自己的主机。我该怎么办?”

  不久,经常光顾阿尔斯网的网友们纷纷给他提供各种帮助建议。为自己的网络服务器建立主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难事,但至少需要有一台奔腾200型电脑,要有足够的内存和适量带宽。“真实的呼哈”喜欢这些回答。他回复说:“啊,阿尔斯真是一个电脑知识的大宝库。”凌晨两点钟,尽管他已非常疲惫,但他仍然在线。他写道:“哈欠。该睡觉了,你知道,明天还得早起,研究更多电脑的事。”

  尽管“真实的呼哈”只是一个“阿尔斯”菜鸟,但他的回复却非常流畅而自信。他写道:“如果我的语气让人感觉我好斗、自大,是个18岁的新手,对长者没有一点尊敬,那么你差不多了解我了。”显然,他对自己的老师有比较负面的看法。他说:“你知道,社区大学没什么好老师。”

  “真实的呼哈”有望成为一个多产的“阿尔斯”发帖人。在接下来的8年间,他写了约800个评论。他同时还频繁在其他论坛上发言,尤其是一个名叫做“#arsificial”的论坛。他是谁?他似乎在干各种不同的工作,在不同地方对自己的描述也不同:一会儿是“无业”,一会儿是“打败仗的士兵”,一会儿是“系统编辑员”,一会儿又是“一位有美国国务院安全许可的人”。

  这是不是有点沃尔特?米提 的感觉呢?他的家在美国东海岸的马里兰州,在华盛顿特区附近。而25岁左右时,他已经是一个神秘的国际人物了。他不时出现在欧洲的不同地方:一会儿是日内瓦,一会儿是伦敦,一会儿又是爱尔兰——除了它的“社会主义问题”以外,爱尔兰显然是个不错的地方;一会儿到了意大利,一会儿又到了波斯尼亚。他还到过印度。

  “真实的呼哈”对自己的真实身份守口如瓶,但他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尽管并未取得过什么学位,但他却有着惊人的电脑知识。他似乎把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网络上,随后自学成才。从政治立场上看,他很像是个忠诚的共和党人。他坚信个人自由,譬如,他会替那些种植大麻的澳大利亚人说好话。

  但有时,他会变得非常让人讨厌。比如,他曾骂另一位阿尔斯网会员,说后者是个“鸡巴”。在社会保障问题上,他坚持认为应依靠个人努力去解决,对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他则称他们是“他妈的智障”。聊天室很像个酒吧,人人都可以搬个凳子坐一坐。但即使是按聊天室“所有人均享有自由”的标准,“真实的呼哈”也算得上是个非常固执己见的家伙。

  网友们对“真实的呼哈”的网下真名一无所知,但对他的长相他们确实有粗略的认识。2006年4月,离23岁生日没几个月的时候,“真实的呼哈”贴出了几张自己的照片,那是一位业余造型师的手笔。它们展示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有点心神不宁地盯着相机,皮肤苍白,双眼略有点肿,看起来有些像吸血鬼。在其中一张照片上,他戴着一只奇特的皮质手镯。

  一位网友发帖说“真酷耶”。当有人说“真实的呼哈”看起来像个同性恋,他质问道:“你不喜欢我的手镯吗?”他坚持自己不是同性恋,并随口说:“我的女友是个摄影师。”

  “真实的呼哈”的聊天话题五花八门,包括游戏、女孩、性、日本、股市,还有在美国陆军服役的灾难岁月、对多种族英国的印象、拥有枪支的乐趣等。(2006年,他曾写道:“我有一只瓦尔特P22手枪,那是我唯一的枪支,但我对它真是钟爱至极。”)这些聊天记录以其独有的方式,构成类似成长小说之类的东西,讲述着一些年轻时的经历,而作者正是伴随互 联网成长起来的第一代。

……

尾声:流亡

  俄罗斯

莫斯科附近某地

2014年—?

  “即使在西伯利亚,也会有幸福。”

               ——安东?契诃夫

《流亡日记》

  9个星期以来,大多数时间,人们都见不着爱德华?斯诺登。有一张奇怪的照片,上面是一位年轻人,推着购物车横穿在莫斯科的街头。(真是冒牌货吗?那人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他!)另一张不胫而走的照片更让人信服。照片中的斯诺登坐在一条观光船上,在莫斯科河上游玩。照片显示的时间是夏天。他戴着一顶帽子,留着络腮胡子。远处是一座桥和救世主大教堂的金色圆顶,那是一座曾被斯大林炸毁又在叶利钦时代得以重修的建筑。照片的边上是克里姆林宫的高墙。

  这些故意透露给俄罗斯媒体的消息,旨在给人留下一个印象:斯诺登在过着“正常”的生活。但考虑到他的处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些线索刚好指向了相反的方向。那家刊载斯诺登照片的新闻社Lifenews.ru,以其跟俄罗斯安全部门的密切关系而闻名。与此同时,斯诺登的律师阿纳托利?库齐利纳说,他的委托人正在慢慢安顿下来,正在学习俄语,已经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找到了新工作。但是,俄罗斯类似Facebook的社交媒体Vkontakte,以及其他一些媒体,却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斯诺登明确的重新现身时间,是在10月份。四位美国人来到莫斯科,跟他见了面。他们全都是揭发者,都曾在美国国家安全和情报机构就过职。他们分别是前国家安全局高管、其检举案曾受斯诺登关注的托马斯?德雷克,前中央情报局情报分析员雷伊?麦克高文,前美国司法部雇员杰西琳?拉达克,以及前联邦调查局的雇员科琳?罗利。

  这是一趟不同寻常的旅行。从华盛顿特区动身前,四人聘请了一名律师,担心万一回国时会碰到麻烦。他们还把电子设备全部留在了家里。正如拉达克所说,美国有可能会通过手机或手提电脑,定位他们的行踪,而后找到斯诺登的藏身地。当局可能会在他们返回时,搜查并没收他们的设备。

  在莫斯科,四人乘坐一辆窗户玻璃被弄黑的面包车,来到了一个秘密所在。斯诺登就在那里。维基解密就此发布了一段视频。背景里的油画、吊灯以及彩粉装饰,表明那是在一家高档酒店,而这样的酒店在莫斯科数不胜数。但也有可能是一家政府招待所。美国人看到,斯诺登身体健康,精神放松,情绪幽默。而且,正如麦克高文后来所说,斯诺登对自己的曝光决定感觉心安理得。他严肃地说,他不可能是俄罗斯的间谍,因为俄罗斯对待自己的特工会更好,不可能让他们困在机场中转区,长达一个多月。

  一行人给斯诺登颁发了“山姆?亚当斯情报事业诚信奖” 。他们还给他带来了消息说,相对于美国官方的刻薄批评,美国国内有很多人,包括一些情报界人士,都热情支持他的正义行动。按拉达克的原话说,斯诺登是个聪明而谦逊的人,他倒是不怎么担心自己,而是对格林沃尔德、珀特阿斯以及年轻的维基解密活动家莎拉?哈里森的处境表示担忧,这些人从香港开始就跟他联系在了一起。

  斯诺登一直在跟踪事态的发展。晚饭期间,他解释了他干这番事的原因。他告诉客人说,在美国,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矛盾“日益突出,跟我们期待的自由民主社会自相矛盾”。他把自己说真话的命运跟克拉珀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他的命运是流亡和遭到中伤,而克拉珀却根本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随后,斯诺登又回到主题——他所揭露的国家安全局大规模监控计划,“不会让我们感觉安全”。用他的话来说:“他们伤害了我们的经济。他们伤害了我们的国家。他们限制了我们说话、思考、生活和创新的能力,限制了我们自由结谊和联系的能力……合法的项目、合法的监听以及合法的执法,那是有目标的,是以合理的、个人化的嫌疑和授权行为为基础的。那种拖网式的大规模监控,将所有的人都放在了眼皮底下,即使毫无必要时也无孔不入地监视他们的一切。这两种类型的监控有着天壤之别。”

  同时,斯诺登的父亲朗尼也飞到了莫斯科。父子俩团聚在了一起。

  ……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编辑:超级无比滴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