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852-932),字具美,唐末临安(今杭州)人。自幼喜武,好拳脚。童年时,常与小伙伴在村里的一棵大树下玩打仗的游戏,指挥起来颇有章法;成年后,他以贩卖食盐为生,并擅长射箭、舞槊,稍通图纬诸书。后来,他应募为兵,从一名偏将做起,经过多次征战立功,逐渐升至镇海军节度使、镇东军节度使等。钱镠虽出身寒微,日后却被封为吴越国国王,以临安为西都、以越州(今绍兴)为东都。钱镠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保境安民,百姓安居乐业,其功绩一直为吴越人民所称道。越地民间多有他的故事流传,一些地名的出典也与钱镠息息相关。
昌安街
《昌安街》 徐连生 绘
唐末,战火纷乱,藩镇割据。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威胜军节度使董昌在越州举起反帜称帝,自封为罗平国王。消息传到朝廷,唐昭宗诏令驻于临安的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前往越州讨伐董昌。钱镠奉诏后却犹豫不决,因为当年是董昌将他招募为兵,成了一员偏将。此后,钱镠勇猛善战,参与了镇压黄巢起义,平定了越州观察使刘汉宏作乱,屡建功绩,升迁为杭州刺史,后又升为镇海军节度使。钱镠认为,这一切实乃董昌有恩于己,怎么能讨伐他呢?于是,钱镠就写了一封信劝谏董昌:“与其关起门来当皇帝,不如开门当一个节度使,能得终身富贵。”此时,董昌已自登帝位,岂肯善罢甘休?他不仅在越州城内的蕺山东麓自建生祠,还将位于卧龙山东南麓的越州州衙改建为宫殿,凡身边将官有劝他放弃帝号的,都一律诛杀,并灭九族。面对钱镠的劝谏信,董昌断然予以拒绝。
钱镠见信谏不成,就亲率3000骑兵到绍兴迎恩门外,派人通告董昌要求面谏。于是,董昌登上城楼与钱镠见面,钱镠下马而拜,指陈祸福:“若能悔改,可保富贵,若执意反叛,不仅罪当凌迟,且殃及九族与越城百姓。”董昌悔悟,出钱200万犒赏了钱镠的军队,并表示自愿向天子上表请罪,于是,钱镠率军返回临安。不久,董昌再次反叛,钱镠派裨将顾全武率兵讨伐。董昌有一个哥哥名叫子真,骁勇善战,万夫莫敌,顾全武虽几次攻城,都屡次败北,过了一年仍不能攻克。后因子真与其裨将刺羽产生了矛盾,刺羽就向董昌进谗言诬告子真有篡位谋反之心,董昌一怒之下杀了子真。此后,顾全武大败董昌之兵,将董昌围困于越州,眼看败局已定,董昌只能“除去帝号,布衣出越城北门,至被生擒”。在解往杭州途中,董昌投西小江而死。
后来,人们便将生擒董昌的北城门称为昌安门,意为讨伐董昌,越州得以平安。又将与昌安门相连的一条路,称为昌安街。
前观巷和后观巷
《前观巷后观巷》 金履恒 绘
董昌在任越州观察使初期,为政尚廉正,也曾为百姓免征盐税以减其负担,居民生活较为安逸。但在其升迁为威胜军节度使后,便野心渐大,荒淫暴敛,严施酷刑,独霸一方,凡稍有不从者,或小有过错者,则可诛杀全家,因此,越城百姓对董昌的暴行恨之入骨。此后,董昌因向朝廷求封越王未果,遂大为不满,心生反意,自立为帝,改元顺天。董昌称帝实属叛逆大罪,不仅株连九族,就连越中百姓也会殃及,董昌的家人日夜担惊受怕,后纷纷含泪离开了他。
平定董昌之乱后,钱镠将董昌修建于卧龙山麓的宫殿付之一炬,对其同族之人一律赦免厚养,并对百姓予以安抚。为此,越中百姓十分感激钱镠,纷纷以食物犒劳军队。当钱镠率部离开越州时,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前后两条路上目送这支忠君保民的威武之师,后人遂将这两条路分别称为前观巷、后观巷。
拜王桥和凰仪桥
董昌之乱被平定后,唐昭宗改威胜军为镇东军,任命钱镠为镇海军、镇东军节度使,并赐铁券,恕九死。当钱镠从临安到达越州,正式接受镇东军节度使任命时,越州的官员在水偏门前的一座桥上拜迎钱镠,后人遂将此桥称为拜王桥。
从此,钱镠控制了两浙,形成割据势力。以临安为西都,以越州为东都。钱镠每次离开越州回临安时,前有仪仗开道,旁有护卫及官员随从,前拥后簇,车乘相衔,鼓乐喧天。后来,人们就将钱镠和仪仗队伍经过的这座桥名称为“王仪桥”。
旧时,在王仪桥西南首有一条巷弄,两侧为鳞次栉比的民居,墙面是用三合土夯打而成的土墙,巷弄因此被称为泥墙弄。日久,邑人因泥墙弄之故,而将这座王仪桥俗称为黄泥桥。清道光十九年(1839),当地人在重修桥梁时,将“王仪桥”写成了“凰仪桥”,因为在王仪桥北侧也有一座桥,名为“凤仪桥”,与王仪桥遥遥相对。此谓凤凰来仪,象征祥瑞之意。
月池坊
《月池坊》 白 海 绘
后梁龙德三年(923),钱镠被封为吴越国王。他在位期间,多次驻跸越州,勤理政事。但由于连年征战,风餐露宿,钱镠得了眼疾,使他深感不便,因此到处寻求名医良方。当时,有一位被郡人拜为神医的人对钱镠说,如果大王每天用圣洁之水洗目,则可治愈眼疾,并指点说需在大王行宫后开挖“日”“月”两个水池,池水映照日月光华,洗后可使眼清目明。钱镠依言,挖了日池和月池,并每天用池水洗目。
宋代时,府城内均采用厢坊制,后人遂将钱镠当年所挖月池之地取名为“月池坊”。从明代始,“月池坊”作为道路之名并保留至今。
观音弄
钱镠的眼疾经多方求医诊治,均不见好转。此后,他又听信“神医”之言,浚池洗目,仍然没有效果,这使钱镠感到十分烦恼和焦虑。一天晚上,钱镠在睡梦中梦见一位美貌丽人来到他的身边,将一颗药丸放于他的口中,并轻声说:“此眼疾当愈也。”钱镠听言忙将口中药丸咽下。早晨醒来,钱镠发现自己已是眼清目亮,视物清晰,其兴奋和喜悦之情难以言表。钱镠忽然想起昨晚梦中所见丽人之事,认定那必是一位神仙无疑。正在凝神沉思之际,有人将一尊用沉香木雕刻而成的观音像敬献给他,说这是在去往宁波方向的海上所得。钱镠看到这尊观音像后十分惊讶,肃然说:“这就是我昨晚梦见的美人也。”此后,钱镠崇信佛教,带头礼佛供佛,大兴佛寺,使吴越国佛学兴盛,后素有“江南佛国”之称。
到了宋朝开宝八年(975),少卿皮文灿根据钱镠这段故事在此地建了一座寺院,并把一座观音雕像放置在寺中,该寺因此得名“观音院”。观音院香火旺盛,宋高宗驻跸绍兴时,专为此寺院宣赐御书、金刚经板等。到清朝时,该院又改名为观音寺。这一带也因建有观音院(寺)而得路名,明朝时称为“观音坊”,清朝时称为“观音弄”,此名沿用至今。
钱王祠前
钱镠在驻跸越州期间,疏浚鉴湖,劝农植桑,奖励开垦,越州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明宗长兴三年(932),钱镠于81岁去世,谥号武肃。
钱镠去世两年后,他的第七个儿子文穆王钱元瓘给他建造了钱王祠,以奉祀钱镠。钱王祠建筑宏伟宽敞,至宋末渐废圮,仅剩祠屋四间。到了元代,钱王祠已变成了一片菜地。明代,乡绅要求重建钱王祠的呼声甚高,嘉靖十六年(1537),绍兴知府汤绍恩顺应民意,在原址上重建了钱王祠,并祀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秦国忠懿王钱弘俶,凡逢春、秋二季拜祭。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绍兴知府李亨特又大修钱王祠,并重建内殿五间。在李亨特重修钱王祠期间,移家住在台州的钱武肃王的子孙钱廉江、钱宝慧,手捧当年唐昭宗赐钱镠的铁券来祠祭拜。钱武肃王子孙要求将铁券供奉于钱王祠中,知府李亨特同意钱氏子孙的请求,并将铁券勒石立于祠中。
在钱王祠南首有一条路,因当地人称南为“前”,称北为“后”,故将祠南首的这条路称为“钱王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