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遴选 待遇优渥
1917年初,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达成选派将官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的协议。3月中旬,北京政府参谋本部经过面试选出了本次拟派的8名学员。当时的《申报》对这8人进行了详细介绍:“覃师范,湖北人,陆军少(中)将,勋五位,现任总统府军事咨议,月薪四百元;黄慕松,广东人,陆军少将,现任参谋本部局长,月薪四百元;陈仪,浙江人,陆军少将,现任总统府军事咨议,月薪四百元。王孝镇(缜),湖南人,陆军少将,现任副总统府高级副官,月薪二百元。朱绶光,湖北人,陆军少将,现任陆军部咨议,月薪原支八十元,现以赴日留学,加至一百五十元。李祖植,江苏人,陆军上校,参谋本部科长,月薪二百六十元。张华辅,湖北人,陆军上校,晋北镇守使署参谋长,月薪二百元。王树常,奉天人,陆军少校,参谋本部一等科员,月薪一百五十元。”
这次选出的8人此前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其中覃师范、李祖植为第四期,黄慕松、陈仪、王孝缜为第五期,张华辅、朱绶光为第六期,王树常为第八期。当时“八员之原官,上至中将,至小亦属少校,而日本陆军大学学员其官阶至大不逾中尉,同学之间及对于敎官以阶级之独高,颇难相处,由章公使与日本陆军省交涉,拟定一种办法。该学员等入校以后一律着中尉服装,以免阶级不同,致生障碍”。
3月17日晨,黄慕松、王树常等人分别拜见了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黎元洪特派陆军中将金永炎在长安饭店为他们饯行。数日后,黄慕松等一行启程赴日。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33岁,多数已经娶妻生子,所以此次留日允许携带家眷。而且此次赴日的待遇也十分优渥,北京政府除支付给他们原薪资外,每人每月各给旅费150银圆,临行前,还给每人置装费500银圆。
课业完备 紧张充实
陈仪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时的“伎俩证明书”
1917年4月初,黄慕松等人乘船抵达日本,一入学便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学习和训练之中。除李祖植入学不久因病退学外,其余7人都修完课程,顺利毕业。作为李祖植替补的周亚卫因晚来数月,加之此前没有留日经历,日语基础薄弱,所以未能与黄慕松等人一同毕业。
日本陆军大学的教学分学年进行,无论是什么兵种学习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学员们所修科目非常丰富,既有基础军事科目,又有训练科目,还有文化科目。从中可以看出,日本陆军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军事方面的通才,这对学生将来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很有助益。具体来说,第一学年所修科目有战术(基本战术)、战史(战例)、参谋要务(编制、通信、航空、铁道运输)、交通学(道路及桥梁)、兵器学、临时及永久筑城学、卫生学、经理学、马学、数学、西洋史、马术、现地战术、步兵队附勤务等。第二学年所修科目有战术(师团,运用)、兵棋、战史(德法战史)、海战术、参谋要务(兵站、德国军制)、兵要地学(海、陆)、交通学(船舶)、国际公法、宪法、统计学、世界大势史、马术、现地战术、兵站现地演习、海军见学、骑兵及重炮兵队附勤务等。第三学年所修科目有战术(军统率)、兵棋(统裁法)、战史(世界大战史、日俄战史)、要塞战术、参谋要务(军队教育、军政、英美军制、法军状况、演习计划、动员计划、国家总动员、航空、辎重)、世界大势史、马术、战史旅行、参谋演习旅行、部队附勤务(师团司令部、联队区司令部、工兵队、辎重兵队、电信队、铁道队、航空队、特别大演习)。
身在日本 心系国事
黄慕松等人留学日本时,正是国内风云激荡、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当时,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虽然他们远在日本,囿于军校,但大多参加过同盟会或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在辛亥前后都有过革命经历,所以对于新思潮不但不抗拒,且能积极迎接。
1919年3月16日,青年学者、社会学家陶孟和来日考察,结识了正在日本陆军大学学习的王孝缜,二人促膝长谈后,陶孟和在次日给密友胡适的一封信中高兴地说:“昨在东京遇王勇公(允恭)君(王孝缜字允恭)……现在陆军大学,亦革命伟人之一也,亦盛赞吾人之《新青年》,尝劝其同学购读,并谓中国惟(唯)此杂志为有精神……后恭(即履恭,陶孟和原名)告王君,近吾人又出有《每周评论》,王君极欲一读,可否嘱仲甫(陈独秀字仲甫)将前数期各寄五份来?又王君知大学学生的《新潮》之刊,惟(唯)未能购得,望嘱徐彦之将所存之《新潮》寄三五册来。通讯处如下:日本东京陆军大学校王孝缜君……在东京见留学此间陆海军大学者十余人,或曾在国内为官吏,或曾从事革命事业,想将来之前途颇有事业可作,设《新青年》之精神得以贯(灌)输,亦可喜也。”由此可见黄慕松、王孝缜等人与国内新思潮学者的互动。
毕业归国 多有施展
1919年11月下旬,黄慕松、覃师范、陈仪、王孝缜、张华辅、朱绶光、王树常顺利毕业。在日本陆军大学校长宇垣一成颁发给中国学员的“伎俩证明书”中,除了详细记录学员们每学年所修科目外,还有从学术、语言、体格、马术四个方面对学员所作评定。在“伎俩证明书”中可以看出中国学员成绩普遍良好。以陆军炮兵中尉陈仪为例,在他的评语中有“机智”“热心钻研”“学术成绩优秀”“战术上伎俩卓越”“日本语流畅、正确”“体格伟大”“强健”“骑坐坚固”等褒奖之词。陈仪不但学术成绩优异日语流利,而且骑术也相当不错。
回国前夕,黄慕松等人向宇垣一成提交了一份书面毕业感言,表达了他们对于日方对中国军事生培养及改善中日关系等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包括在训练、奖惩方面应对中日学生一视同仁,应详细讲授各国军制,军队内务等方面应避免形式化,消除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轻侮”观念等等。
日本陆军大学之所以招收中国学生,与此前日本开放中国学生留日一样,有着一定的利益考量。日本政府希望以此培养中国的亲日势力,作为日后在中国全面扩张的基础。为此,在历届中国学生毕业回国后,日本方面仍密切关注他们事业的发展。
1920年12月,即第一期中国赴日本陆军大学留学生毕业一年后,日本驻华公使馆武官东乙彦向日本政府密报了黄慕松、覃师范、陈仪、王孝缜、张华辅、朱绶光、王树常的现状。从报告可知,他们回国后仍在军政界任职。只有陈仪是个例外,他回国后定居上海,转向实业,与友人合资兴办裕华垦殖公司任经理。东乙彦在报告中写道:“目下中国军人中有希望成为实业家的甚多。”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有过留日经历的中国军人,在军事改革、国防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都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没有走上卖国求荣的道路,在战场上也没有对曾经的日本老师、校友留情。
原本转向实业的陈仪,在1924年回归军政界,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军政部常务次长、军政部政务次长等职,充分利用了他在日本陆军大学所学习的知识,并在福建主持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仪任台湾行政长官兼台湾警备司令部司令,代表中国政府接管被日本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的台湾,这些都是日本人始料未及的。
1920年12月,日本驻华武官报告的王树常、朱绶光等人毕业后现状(部分)。
来源: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