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毛泽东批注:东方巨人的史学修为

2016-08-30 10:26 来源:南方网 杨继波

纪念毛泽东逝世40周年:毛泽东藏书的故事(7)


毛泽东在《二十四史·晋书》中的部分批注和圈画 中央档案馆馆藏

  毛泽东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因此,他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代到近代,其中自然也涉猎一些中国古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在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藏书中,他批注过的史学类图书有74种。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喜欢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著作。“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这是青年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典籍的态度,后来,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无暇“志于学问”,但对历史书籍仍有所偏好。

  毛泽东以政治家的胸怀读史书,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引发诸多思考。每次读史书,他都有新的收获;每次重读一本书,总能激发出新的想法,使他达到新的境界。毛泽东早期的批注都是直截了当的,后来的批注中,有注释、有校核,甚至连一些要说的话、要办的事,都被他写入批注之中。他讲话时,总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其批注中的深奥道理,以便让大家明白。所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不能缺少藏书批注这个部分。

史书品评: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毛泽东在多本史书中,用或多或少的笔墨,留下了他对于史书所载之看法。笔者在此撷取一二。

  毛泽东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毛泽东在《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的批语:“说服力强之效。”

  毛泽东读完《新唐书·李恪传》后写下批语:“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毛泽东读《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后的批语为:“此人(注:宋太宗赵光义)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在卷五《太宗本纪二》的批语为:“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杨业战死。”

  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军对安南(越南古称安南)发动首次攻击,至元三十年(1293),元世祖忽必烈再次出兵安南,结果仍无功而返。毛泽东在读《元史纪事本末》卷五《占城安南用兵》时,留下关于安南之战的批语称,安南人用兵“十七战皆捷,只是避其锐气耳”。

  《明史·宣宗本纪》载:“朕以官田赋重,十减其三。乃闻异时蠲租诏下,户部皆不行,甚者戒约有司,不得以诏书为辞。是废格诏令,使泽不下究也。自今令在必行,毋有所遏。”毛泽东读至此提笔写下:“今犹存此弊。”

《后汉书》:“送刘、周、邓、彭一阅”

  毛泽东对历史上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勇于斗争的事例十分重视、赞赏。黄琼、李固都是东汉人,以耿直方正、敢以国事为重、忠言谏君著称。1965年,毛泽东读到《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固传》时,认为值得一读,于是在该册书的封面上亲自批了“送陈毅同志阅”,“送刘、周、邓、彭一阅”。毛泽东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人物,是要人们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汲取于现实最有益的东西,为革命斗争服务。

《容斋随笔》:读过的最后一本书

  在毛泽东藏书中,有一本南宋洪迈撰写的《容斋随笔》,这是一部关于经史百家、文学艺术以及宋代掌故、人物评价等方面的笔记,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这是延安时期毛泽东从马列主义研究院图书室找到的,是“扫叶山房藏版”,清乾隆甲寅重刊的线装本,分上、下两函共14册。

  毛泽东一生非常珍爱这部书,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不少用品和书籍都遗弃和丢失了,可这部《容斋随笔》被他从延安带到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带到中南海。1949年,毛泽东住进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后,就将两函《容斋随笔》放在卧室的书柜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到外地开会或者视察,都会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带上这部书,一有空闲就认真研读,书中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读书的印记。

  毛泽东去世前身体多病,视力减退,就叫工作人员每天给他读一段《容斋随笔》的内容,据说毛泽东去世前一天,还要求工作人员为他读了一段,这本书成为他一生中读过的最后一本书。

来源:中国档案报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