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纪
1952年,当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一座被发现于广州市西村石头岗一工地里的一座木椁古墓时,发掘出了一件保存完好的椭圆长方形漆盒。它便是现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的镇馆之宝:烙印“蕃禺”漆奁。
“蕃禺”即“番禺”,文献记载中最早见于西汉《淮南子》一书。[1]番禺一名之起源历来众说纷纭。[2]不过秦时为南海郡之郡治则确凿无疑。[3]郡乃古时行政区域之名称,秦以前比县小,秦后则比县大。秦平岭南之前,史称其为百越之地。[4]此地文明未开,文字不通。据《淮南子?原道训》载:“九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5]可见岭南先民多以水事为生,游走于江滨,极度之原始。[6]
《吕氏春秋》曾提及南至交趾有丹粟漆树。[7]而中原人于公元前八世纪已开始种植漆树。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却没有任何漆艺遗存。概因岭南古民之原始而未能利用之。秦平百越后,曾谴民五十万越岭与百越杂居以加强对百越之控制。秦皇此等同化政策大大促进岭南之开发。迄今岭南最早之漆器发现乃广州东郊螺岗秦墓出土之盘、奁、耳杯残迹。同墓还出土一刻有“十四年属邦工□蕺丞□□□”之铜戈,墓主很可能为秦统一岭南的将士。说明岭南之漆艺极可能由秦时才传入。
岭南于先秦之时仍未有城镇之任何发展,番禺古都乃肇始于秦。迄今发现最早记有番禺二字的实物遗存是烙印“蕃禺”漆奁。漆奁上番禺二字亦是今岭南发现之最早文字遗存。于器皿上烙印铭文标识则是中原工律之传统。秦国从战国晚期到秦皇赢政之时陆续订制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例律。自统一中国后,秦律得以广泛传播。但秦亡后秦律早已佚失,现所见秦律,为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掘所得。其中《工律》有详细记载工署器物之各项规定,包括它们的规格、标识及维护等等。[8]
汉地曾出土一些漆器其标识详记各项分工明细。[9]晋令有曰:“欲作漆器者,各注主史名,乃得作家,当用淳漆着布,以朱题年月姓名。”漆器上题写或烙印主人之姓名,及制造时间之铭文。[10]漆奁上烙“蕃禺”说明,此奁可能是制于番禺,或是由番禺郡治所定制。
“奁”为古盒的一种。较匣大,而比箱细,为女子梳妆用镜盒。烙印“蕃禺”漆奁器长28厘米,宽11.8厘米,椭圆长形,木胎黑漆。盖面朱绘云纹,方格花纹围边,奁盖周边的大小菱形二方连续装饰带与陶器、青铜器同类花纹相似。但是此类花纹的布局却与已出土的前代陶、铜器物的纹饰不同。不但菱形花格从主纹退到边饰,云纹描画亦较前代疏朗灵动,颇具神秘韵味,甚有楚汉、巴蜀色彩。与秦汉时岭南所出大部分漆器的基本用色一致,皆是表髹黑漆,朱涂壁内,再以红、白、绿、墨绿、褐、黄、金等色漆描画其上,亦与岭外所出漆器相仿。[11]这种相似性表明岭南漆器制造乃是习岭外技术所得。[12]
岭南为五岭所隔,唯有与位于南岭的楚地有直接通道。而楚地由于气候变暖,结合其地形地貌,加上人力栽培,树漆产量丰富。楚国祚历时八百许年,于战国之时达至极盛,其势力最南端已穿越衡阳到达桂境内。[13]
由衡阳出湘江入桂地是岭南西北与湖广联系的天然孔道。但其时楚国正与地处北方的韩、赵、魏、秦国互争雄长,无暇顾及南方事务。直到秦灭楚统一岭南后,岭内外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穿越五岭通岭南的道路定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出兵平百越。[14]通岭南新道共五条,其中以灵渠沟通湘江、漓江的越城岭道最为重要。[15]此道可从长安出发,入桂岭道、骑田岭道,经永州、衡阳,过灵渠至桂林,过昭州、富州、梧州、封州、康州、端州,沿西江东行,至番禺。沿途因没有较大险阻,从而成为入粤主干道。岭南人舟楫技术之进步、秦皇朝版图之扩充、楚及中原文化之散播加上道路之畅通,致使五岭内外物料、技艺之交流成为可能。
由出土于桂林郡布山县罗泊湾的漆器同样可见岭南漆艺受岭外技艺、风格影响之重。此地出土的岭南漆器为数最多。其漆器亦多有烙印,如漆耳杯中则有“布山草”印,“草”即“造”,因而布山有制漆地则确凿无疑。古时布山县地约当今广西贵县辖境,大体相当于今广西都阳山以东、越城岭以南。此地原为古楚地南端所属,后被赵佗所征,为桂林郡之中心。亦是由岭外通西江入番禺都之纽带。据《南方草木状》记载推测,粤地之树漆生产并不丰富,概有岭南之所用树漆乃借交通之方便由外域输入之可能。
龙川县令赵佗统一岭南划地为王,史称南越。南越王虽割据一方,但与大汉唇齿相依,往来频繁。布山县及番禺县正位于越城岭道之首尾,它们所受岭外之影响最为直接。而番禺县又是南越国宫所在,四方汇流,南方都会。因而并非盛产漆料之地,亦成为漆器制造加工之重镇矣。[16]
注释:
[1]《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事或为之,适足以败之;或备之,适足以致之。何以知其然也?秦皇挟录图,
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
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
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
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
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
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
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当此之时,男子不得修农亩,妇人不得
剡麻考缕,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会于衢,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于是陈胜
起于大泽,奋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于戏。刘、项兴义兵随,而定若折槁振落,
遂失天下。祸在备胡而利越也。欲知筑修城以备亡,不知筑修城之所以亡也。发
谪戍以备越,而不知难之从中发也。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人过之则控□,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故秦之设备也,鸟鹊之
智也。
[2]一说“番山之隅”,一说古蛮夷之地谓之蕃,禺即区域,一说源于人名(据《山海经》传说黄帝之曾孙叫番禺),一说源于南海神,还有一说“番禺者盘古也”。除了前面两说颇有道理可作参考外,后三者说服力不强。
[3]古时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岭南则是在秦时才正式并入中原的行政版图的。《史记》(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人、贾人为兵略取陆梁地,为桂林、南海、象郡,以适遣戍。西北逐匈奴。
[4]《通典古南越风俗》载:五岭之南,人杂夷僚。秦朝进攻岭南之时,《资治通鉴》还记述:发诸尝逋亡人、赘人、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徒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所谓五岭是指华南地区大庚、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座山岭。岭南即是这南方五岭以南的地方。居住在岭南人的族属历史上与古越族有关,大概是属于江南地区百越的一支。《吕士春秋恃君览》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文献通考舆地考南越》载:“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
[5]《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以明舟楫之发明于新石器时代。《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即渔猎时代,滨水而居之人以知晓制作浮水工具。
[6]《越绝书》载:越人“水行而山处”。《博物志五方人民》记:“东南之人食水产,……龟、蚌、蛤、螺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
[7]《吕氏春秋》云:“南至交趾,孙朴续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
[8]《云梦秦律工律》 载:“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必等。……为计,不同程者毋同其出。……
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赢、斗用、升,毋过岁壶。有工者勿为正。试即正。……邦中之及公事官舍,其公,而有死亡者,亦令其徒、舍人任其,如从兴戍然。……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书之。其百姓甲兵,必书其久,受之以久。入而而毋久及非其官之久也,皆没入公,以齎律责之。……公器官□久,久之。不可久者,以久之。其或公器,归之,久必乃受之。敝而粪者,靡其久。官辄告器者曰:器敝久恐靡者,遝其未靡,谒更其久。其久靡不可智者、令齎赏。器者,其事已及免,官辄收其,弗亟收者有罪。?其者死亡、有罪毋责也,吏代赏。毋擅公器,者擅公器者有罪,毁伤公器及□者令赏。”
[9]如“始元二年,蜀西工长广成,丞何放,护工率史胜,守史母第、啬索喜、佐胜、髹工当、画工文,造”。又如“建武廿一年,文汉郡工官乘舆髹木夹贮杯。客二升二合。素工伯、髹工鱼、上工厂、□工合、造工隆,造。扩工率史史凡、长巨、丞口、橡恂、史令郎,主。”
[10]宋施青臣《继古聚编札记月令》云:“命工师效工,陈祭器,物勒工名,以考其成,器必著名,止为祭器。”
[11]《韩非子》有“漆墨其上”之说。这种漆墨,是用漆树树脂制作的黑色漆,用以涂饰器物。夏禹时期已开始在漆中加入红色或黑色颜料涂饰器物。另外尚有朱红、金银、灰绿、黄、蓝、白等各种漆色,并使用桐油作为漆的稀释剂。
[12]《史记货殖列传》载:“番禺亦一都会也,珠玑、犀象、玳瑁、果布之凑。”《汉书地理志》也载,“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
[13]1978年至1980年由湖南省博物馆在湘乡、湘潭、衡阳、长沙、益阳等地发掘出古墓葬近600座,其中战国墓80座,出土有楚和百越文化遗物,表明战国时楚的势力已及南岭资兴地域。
[14]《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记载了秦始皇对岭南用兵的情况,“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镡城,秦县,位于今湖南靖州境内,镡城之岭即东南与始安(今广西桂林)相隔的越城岭,这一支军队在秦五岭最西面的始安县越城岭构筑要塞。九疑,亦作“嶷”,即九嶷山,位于汉桂阳县(今广东连县)北境,西连萌渚岭,这第二支秦军驻守五岭的桂阳县九疑山塞道。番禺,秦县,治所在今广州市仓边街附近,这第三支秦军越过五岭,直插番禺。南野,秦县,位于今江西南康县章水南岸,南临大庾岭,这第四支秦军驻守在大庾岭界口。余干,秦县(今江西余干县),余干之水即今鄱阳湖东南的信江,这第五支秦军于信江边集结,准备由闽越迂回。秦朝当时整治的新道自西向东有四条:始安的越城岭、临贺的萌渚岭、桂阳的都庞和骑田岭。汉代这“五岭”通道便被固定下来。
[15]此道由汉水、长江入湘江,溯湘江至全州;湘桂走廊的北面是五岭之越城岭,全州至兴安段地势较低,只有兴安严关乡一段十几里长的旱路。所以,秦朝付出三年的代价使监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北水南合,北舟逾岭”,经兴安县灵渠入漓江,顺流南下,入西江,中原人从此可以荡舟岭南。《岭外代答》卷一载:“桂林城北二里,有一坵髙数尺,植碑其上曰桂岭。及访,其实乃贺州实有桂岭县,正为入岭之驿。全、桂之间皆是平陆,初无所谓岭者,正秦汉用师南越所由之道。桂岭当在临贺,而全、桂之间实五岭之一途也。”又卷十:“湘水之南,灵渠之口,大融江、小融江之间,有遗堞存焉,名曰秦城,实始皇发谪戍五岭之地。”
[16]《南方草木状》,晋人嵇含著,记述两广一带的南方植物。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介绍的草木分为四类、80种。卷上草类29种,卷中木类28种,卷下果类17种,竹类6种。这些草木都是当时出产在交州南海、番禺、高凉、交趾、合浦、桂林、日南、九真、林邑、扶南和大秦等地。书中并无任何有关漆树记载。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烙印“蕃禺”漆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