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30日,王平(右二)与妻子、儿女在湖北省阳新县东源乡合影。
在湖北省阳新县档案馆保存有一组珍贵的照片档案,它记录着武汉军区原政治委员王平上将在阔别家乡47年后,于1977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首次携妻子、儿女回到阳新县东源人民公社,探望家乡父老的情景。全组照片共计86张,均为黑白5寸。从这些老照片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王平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
大湖地走出的平民将军
地处鄂东南的阳新县有一条小溪,因它的源头在东边,溪水流向西边而得名——东源。王平就出生于这条小溪西端的村庄——大湖地。
王平出生于1907年10月12日,他襁褓丧母,在姐姐的伴护照料下熬过了艰难的童年时光,7岁读私塾,11岁辍学当店员,虽然后来考取了县城的高等学校,但因交不起学费而再次失学。
1926年10月,在北伐战争的推动下,阳新县组织起了农民协会。王平积极参与其中,并被推选为横溪沅乡农民协会组织委员和大湖地村农协的负责人。19岁的他为唤醒民众和农友,高举“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反对封建,破除迷信”的旗帜,全身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中去。
1927年7月的一天,国民革命军叛军夏斗寅残部的一个连突然包围了大湖地村,一个班的士兵奉命前来捉拿王平。由于不认识王平,他们在村口随便逮了一个人,就让他带路去王平家,此人沉着机智,带着这伙人绕到村后山坡一处无人居住的空院子,说这里就是王平的家。当这伙人散开去包围空院子时,带路的人趁机逃脱。谁能想到,带路之人就是王平。
1929年2月,红军第五军第五纵队来到阳新。3月,由三溪口镇的中共党员樊镇玉、尹善卿介绍,王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他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到骆家山上一所学校以教书为掩护,担任乡党支部副书记,接待过往的中共地下党员。1930年5月,王平带着区苏维埃政府的介绍信,参加了红军第五军第五纵队,正式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名战士。从此,他便离开家乡,开始了军旅生涯。
王平一生历经了中央苏区的5次反“围剿”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工作十分繁忙,桑梓之地的阳新县东源乡,却时常让他魂牵梦萦。
1977年11月30日,王平(右一)在王英水库旁的山上瞭望家乡。
故乡山水故乡人
1977年11月底,王平回乡的愿望终于实现,这也是他走出大湖地参加红军后第一次带着家人回到故乡。
在回乡的路上,王平的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感到那么熟悉和亲切。回乡当晚,王平及家人被安排在县招待所,虽然条件有些简陋,但他却如同回到了家里一样感到无比舒适和安逸,他望着天上的月亮,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上午,风和日丽,王平乘车缓缓驶进横溪沅乡。他透过车窗,注视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湾湾,模糊的记忆在他的脑海里慢慢清晰起来。王平看到一条小路,突然招呼司机停车。他下车后边走边说:“当年我参加红军,离家时走的就是这条小道。解放几十年了面貌未改,真对不起群众啊!”
得知王平回来的乡亲们自发来到东源人民公社大门前欢迎,一时间,爆竹声声、欢笑阵阵。王平一身戎装、精神矍铄,当他握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看到面带饥色的老乡时,激动地说:“久违了乡亲们,你们好哇,大家受苦了!”浓重的乡音中带着一丝颤抖,语调中夹着几分凝重。
1977年11月30日,王平与家乡百姓亲切交谈。
这些年,王平对家乡的情况已有所耳闻。1975年,他刚担任武汉军区第一政委的那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那一夜,他失眠了,他想到了家乡,想到了因为修建王英水库(20世纪70年代湖北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由王英、蔡贤两个水库构成,总库容5.817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9.6万亩,防洪保护范围300平方公里)而搬迁移民的父老乡亲。也许是与家乡父老心有灵犀,第二天阳新县求援的书信便送到了他的办公桌上。很快,一批军用衣物便运往王英库区,当一件件崭新的军大衣披在库区老百姓的身上时,老百姓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党的温暖。
家乡父老知大义
在王平的记忆中,家乡的山水是那样灵秀,村庄古树遍布,溪水沿着山边流淌。他凭着记忆朝大湖地走去,想再看看自己出生、成长的老屋,然而,他看到的大湖地却是被库水环绕,记忆中的那个村庄已经不见了。他乘着木船向大湖地村的后背山驶去,下船后,他沿着山坡登上山顶,鸟瞰波光粼粼的水库,他情不自禁地说:“此山下这片水域就是我们大湖地,西南部是下阁头,东北部是上阁头,当年我家就紧挨山边。真是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呀!”
那个由青山环抱的大湖地,那个村口有一汪水塘,塘边耸立着一樟一槐两棵大树的村庄没有了,那个两侧布满土瓦房、青石板交错的小路,那个小桥流水的古朴村庄再也看不到了。如今,这里变成了王英水库。王平若有所失地看着库水,眼前一片朦胧。
王平极目远眺,方圆几十里的水乡泽国,水天一色,未被整体淹没的丘陵在碧波中如小岛一样星罗棋布。他的记忆一下回到了从前,这里曾是一方红透了的热土,为了劳苦大众求翻身得解放,当地的热血青年踊跃加入红军队伍,这些人大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王平一起参加红军的邻里兄弟中也只剩下他一人。他知道,革命战争年代,阳新县有20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热血铸就了“烈士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修建水库,阳新人民再一次为了国家舍弃自己的小家,移出库区。家乡的人民太伟大了。自从这次回乡以后,凡有人问起他家乡的情况,他总会感慨地说:“革命战争年代,阳新人民献出了人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又献出了田头和老祖宗的坟头。”
时刻把人民放心上
回乡逗留期间,王平的日程安排得很紧凑,他马不停蹄地进工厂、下农村,足迹遍及大半个阳新县。
秋冬之交的深夜,气温骤降。阳新县“革委会”大礼堂内灯火通明,地、县两级的汇报会还在进行着,王平面无倦意,聚精会神地听着当地的情况汇报。他仔细询问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经济、人均口粮、库区群众生活等情况。当他听到全县总人口中尚有三四成缺衣少食,山区、库区群众一年到头吃不到几顿像样的米饭时,这位统领千军万马、指挥若定的将军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激愤地说:“都到这个份上了,饭没得吃,衣没得穿,‘啼饥号寒,嗷嗷待哺’呀!你们搞建设一定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民意,要停止搞一切形式主义,优先抓生产,必须让群众吃饱肚子。”他掷地有声地接着说:“过去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全是诡辩,一派胡言,祸国殃民啊!‘民以食为天’,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是社会主义吗?国家建设怎么搞?你们要理直气壮地多种粮,想方设法把生产搞上去,还可以搞些副业,繁荣经济,保障供给。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贫穷缺粮和血吸虫病是压在阳新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你们一定要有决心推翻这两座大山……”王平这番铿锵有力的讲话,催醒了鄂东南这片曾被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大地。
1986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在阳新县举行了盛大的“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落成典礼。时年79岁高龄的王平毅然拨冗返乡莅临盛会。他第二次回故里缅怀先烈、祭奠英灵,心里充满兴奋和激动之情。他一再告诫阳新县的负责同志,阳新人民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要牢记革命历史、继承烈士遗志,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解决好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王平这份朴素的故乡情怀深深地感动了阳新人民,也感动了他身边的每个人。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湖北省阳新县档案馆藏
来源: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