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西式会堂“译”出中国气派

2016-04-26 09:50 来源:广州日报

  通过对西方建筑要素作中国风格变形,中山纪念堂演绎中西合璧佳作。

  走读广州老建筑

  编者按:

  从黄埔军校到中山纪念堂,从农讲所到中共三大会址,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拥有众多璀璨夺目的近现代历史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广州近现代历史建筑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进这些建筑,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魅力。

  1925年筹资150万建中山纪念堂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遭遇日本侵略战机的两次轰炸、见证华南侵华日军签字投降……84岁的古老广州中山纪念堂,有着太多的故事和传奇,承载着一段段重要的广州记忆。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各地民众纷纷追悼。1925年3月31日,广州报纸发表社论倡议修筑中山纪念会堂,提出在广州建造一座纪念孙中山的代表性建筑。1925年4月13日,胡汉民发表《致海外同志书》,明确提出筹建中山纪念堂计划,号召人民“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踊跃募捐。

  最后,广州各界募捐款约30万元,建纪念堂及碑建筑费连地价共需150万元,不足部分由财政部自1927年1月起每月拨款5万元至工程竣工。

  1926年6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建筑孙总理纪念堂委员会”,向海内外公开悬奖征求纪念堂纪念碑图案。到1926年8月26日,筹备委员会收到中外应征设计图26份,青年设计师吕彦直的设计图获首奖。组委会评价,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山上筑碑、山下建堂,互为连贯,交相辉映。

  由于总统府旧址与越秀山上的孙中山纪念碑不在同一中轴线上,1928年4月,筹备委员会采纳设计师吕彦直的建议,决定将堂址西移二十余丈,使纪念堂与纪念碑在同一中轴线上,同时拓展大片绿地园林以壮其气势。

  1928年3月22日,中山纪念堂工程动工兴建。值得一提的是,吕彦直决定采用松木桩基础建设纪念堂。这一做法,曾引起质疑,但争论并没有改变设计者和筹委会的原定计划。1929年1月15日,中山纪念堂举行奠基仪式。1930年4月5日,中山纪念碑落成。1931年4月3日,中山纪念堂竣工。

  “在总体布局上,纪念堂依托周边地势,采取前堂后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方式,和谐自然。单体设计中式为体,西式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结构建筑技术,精选国内外最优质的建筑材料,使用最先进的建筑工艺,突破了大空间建筑受中国传统木结构的限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手法,将一系列建筑构件精妙地组合在一起。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郑力鹏教授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8柱支撑钢桁架容纳5000人

  吕彦直采用一种“翻译”的手法,在大型会堂建筑这一中国史无前例的建筑类型设计上,通过对西方建筑原型造型要素作相应中国风格的变形以实现中国化和现代化的双重目标。

  在建筑布局与构思上,中山纪念堂占地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大堂内高47米,外高52米,体积5万立方米。设计功能主要作为举行纪念周和大型集会的场所,堂内能容纳5000人。如此宏伟的纪念堂开创了国内大空间厅堂建筑的首范,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和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除了体现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设计思想外,纪念堂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山势地形,在序列上突破中国传统“前碑后堂”的形制,使整体建筑既显得气势雄伟又错落有致。用材上,选用了包括柚木门窗、美国钢材料、中国香港花岗石、辽宁青色大理石、法国金箔马赛克、德国玻璃、意大利云石等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和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工艺。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设计师用近代西方建筑技术的钢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融汇成纪念堂的主体结构。隐蔽在墙壁间的8根柱子支撑着巨大的钢桁架,承托起八角琉璃瓦顶,大堂跨度71米,中间无一柱遮挡视线,营造了能容纳5000人的特大空间与体量。

  纪念堂的排水设计也十分独特,开创了大屋顶的有组织排水的先例。雨水通过屋面天沟转折流入隐藏于柱内的排水管中,再汇入大堂四周平台下密布的地下排水系统。外观上,人们看不到任何排水设备,但雨水却消失于无形。

  尤其不能忽略的是,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和市政府合署大楼三座建筑构成的南北走向建筑物,形成了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

  1945年见证田中久一签字投降

  作为中国战区十五个受降区之第二受降区受降办理地,1945年,中山纪念堂见证了日军投降代表田中久一接受投降的历史性时刻。记者在广东省档案馆找到的史料书籍《广东受降记述》记载: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仪式,于中山纪念堂举行。是日礼堂内外,布置一新。9时30分,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上将偕同参谋长甘励初中将、广州市市长陈策、美军联络官博文少将等乘车莅临。至9时55分,日军投降代表23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及参谋长、海南岛日军指挥官代表乘车抵达。此时,受降司令官端坐礼台正中,日方代表登台后向受降官鞠躬致礼、立正候命,司令官张发奎询问田中久一等身份后,命令坐下,随即下达国字第一号命令,通过翻译宣读,日代表均垂头聆听,精神颓丧,宣读毕,日代表田中久一签署投降。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今日的中山纪念堂外景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1928年春,中山纪念堂打木桩地基现场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1945年9月16日,中山纪念堂,田中久一在投降书上签字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