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遣返的日俘乘火车赴天津塘沽
到达天津塘沽后,日侨在等待遣返船只期间进行体育活动。
即将归国的日侨在登船前排队接受检查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在华的日俘日侨进行了大规模的遣返。1945年10月25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召开第一次遣送日俘日侨会议,作出将滞留在中国境内的日俘日侨全部遣返回国的决定,同时制订了《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侨民遣送归国计划》,滞留在华约660万名日俘日侨的遣返工作就此拉开序幕。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负责遣返华北地区,如京、津、冀、晋、察、绥等地近34万名日俘日侨。该项工作主要由国民党第十一战区日本徒手军官天津管理所、天津日侨管理处、天津日侨归国准备会和天津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等部门负责。
在津成立日俘日侨管理机构
华北各地日俘日侨被输送至天津,由于不能随来随走,滞留人数与日俱增。为解燃眉之急,1946年1月18日,天津市政府成立了日侨管理处,负责日俘日侨的调查、登记、管理、感化教育、遣返等工作。日侨管理处隶属于天津市政府,市长张廷谔、副市长杜建时分任正、副处长,下设三组:第一组为管理组;第二组为教育组;第三组为总务组。
在遣返日俘日侨的过程中,日本自治团体在国民政府的监督下也承担了一定的工作。
1945年11月3日,华北方面军天津联络部成立,后改称天津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部,负责日俘日侨归国前的输送及与中美双方的联络工作,帮助日俘日侨兑换货币、征收伙食费、管理寄存金、整理证券和移交的文件、指导侨民生活及填发各种证明文件等。
1945年12月29日,天津日侨归国准备会成立,该会为日侨自治机构,负责协助天津市政府办理日侨的准备事项,以及就日侨遣返中所遇问题与日侨管理处和第十一战区塘沽港口司令部的联络工作。
为处理日伪在津房产、企业、物资等产业,1945年12月3日,河北平津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成立,主要负责对北平、天津、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等华北地区敌伪产业的处理工作。
由于这些机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时有摩擦,抢资源、争权限,推诿、扯皮等更是屡见不鲜,但经过协商、调解都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为整个遣返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对日俘日侨的人道主义管理
美军接管天津后,将缴械日军集中于南货厂内,并在此建立了天津最早、最大、可容纳1万余人的日俘日侨集中地。随着来津日俘日侨数量的逐渐增多,该集中地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天津市政府授命市警察局在美军划定的日侨集中区域基础上,又在芙蓉小学、共立小学、北洋大学等地建立了集中地。
1945年12月,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规定,对于中国境内日俘,“于主食外,每人每月发给副食费3600元”;1946年1月,又规定不分主副食,均按地方生活程度发放,现金约每人每日主副食费389元3角7分5厘。另外,由于部分即将遣返的日侨也集中于南货厂内,对于这部分日侨,其伙食也由南货厂有关部门负责供应。其他从华北各地集中来津的日侨,由原所在地日侨归国准备会供应粮食或自带粮食。每名日侨每日所需主食费约392元,副食费123元。这样的待遇已超过了当时中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但由于战后中国各地都发生粮荒,面对陆续来津的大量日俘日侨,天津地区的粮食供应日趋紧张,美军开始停止为来津日俘日侨配发粮食。为此,日侨管理处分别与有关部门联系,采取征调、借用等方式多次为来津日俘日侨筹集粮食,尽量维持他们每日生活所需。日侨管理处将筹集的粮食交给天津日侨归国准备会,廉价配售给在津日侨。在来津等待遣返的日俘日侨中,有相当一部分衣食无着的日侨难民,对于这些人,日侨管理处一方面尽量为其安排船只提早遣返,另一方面指示天津日侨归国准备会为其免费配发粮食。为方便日俘日侨的生活,日侨管理处还将天津市第七区菜市场划入日侨集中地以内,以供日俘日侨买菜和购买日用品。
这些曾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日俘,有的担心自己会被判刑,甚至被处死,有的担心自己不能回国与家人团聚,内心充满了恐惧和苦闷。管理部门十分重视对日俘日侨的感化教育工作,宣传对他们的宽大政策,消除他们的顾虑。天津广播电台第二播音室每天还定时为在津日本人播放日语节目和日语歌曲。日侨管理处第二组派人到集中地宣讲政府对他们的遣返安排。为了保障日俘日侨的身体健康,在津的各集中地内均设有专门的医务室,并备有常用药品,患病者随时可以得到治疗,重病者则由日侨管理处送善后救济总署指定的医院。天津日俘管理所和日侨管理处对所有集中起来的日俘日侨施种牛痘及打防疫针,并设立理发室、浴室等,以供其使用,还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组织日侨开展体操、排球、足球等体育活动。
由于日伪遗留下的一些企业、洋行仍需一些日本技术人员维持正常运营,因此,中国政府暂时留用一批日籍技术人员在原单位继续服务,待中方掌握技术后,再将其遣返。
从塘沽港开出第一班遣返日俘日侨船只
经相关管理部门商定,原则上优先遣返日俘和外地向天津集中的日侨。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大量的日俘聚集天津,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是中国战后的艰难形势使得天津的粮食供应不能支撑如此众多日俘日侨对粮食的需求,而外地日侨所带粮食和款项均有限。
1945年10月21日,天津塘沽港开出了第一班遣返日俘日侨的船只。1946年4月20日,外地来津的日俘日侨基本遣返完毕后,在津日俘日侨也开始分批遣返。
日俘日侨在集中地接受身体、行李检查、身份核实及注射防疫针后,乘船到塘沽,再次接受美军、第十一战区塘沽港口司令部和警察局等的联合检查,他们主要是对爆炸物、武器、刀具、照相机、望远镜、艺术品等违禁品,以及超过自身所需的珠宝、首饰、烟草、书籍、衣被、食物、笔、表等物品进行检查。检查通过后,日俘日侨方能登上美军舰艇或日本商船被遣返日本。
日俘日侨按照级别允许携带数目不等的现金。行李重量初定为每人30公斤,后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以一人所能负起之重量为限,不准雇用他人搬运。
当遣返的消息传来时,想着自己能平安地回到祖国,与久别的亲人团聚,一些日俘日侨兴奋得彻夜难眠,更有一些人呜呜地哭起来。但具体的遣返时间又常常是在出发前一两个小时才能确定,接到消息后,他们显得很慌乱,有的来不及收拾东西,胡乱地裹上几件衣服就走了。每有一批日俘日侨离去,房内就会被弄得乱七八糟,炕上、地上满是衣服鞋袜,包裹箱箧、纸片烟蒂,这情景与他们战时闯入中国百姓家翻箱倒柜抢劫后的情形颇为相似。
遣返初期,塘沽港口负责遣返日俘日侨的船只有少数日本商船,进度非常缓慢。为此,国民政府商请美军调拨船只协助。1945年底,美军开始调拨登陆艇,遣返速度成倍增加。每天至少有1艘遣返船启航,多时一天竟有7艘。1946年12月底,华北地区日俘日侨遣返工作全部结束。据天津市警察局呈报,此间共遣返日俘日侨391142名,天津各机关留用日籍技术人员108名,眷属149名。
中国政府在短期内将日俘日侨顺利遣返日本,表现出中华民族与人为善、宽宏大量的美德。
天津市档案馆提供照片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