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9日,北平(现北京)爱国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1935年11月创刊于上海)报道了北平的爱国教授和学生组成联合阵线、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并得到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1935年12月9日,北平城内请愿的学生游行队伍经过王府井大街的照片,刊登于1935年12月21日出版的《大众生活》周刊第一卷第六期封二。
1935年12月21日出版的《大众生活》周刊第一卷第六期封面人物是一位留着齐肩短发、眉目清秀、身材小巧的女学生。她身着棉袍,外套一件毛衣,脖子上围着一条围巾;她右手拿着一个大喇叭,左手捏着一张稿纸正在演讲;她就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四年级学生陆璀。在“国耻”“国难”声中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的陆璀,与很多知识青年一样,有着一腔热血、爱国救国之心。她参加了北平世界语学会清华分会,结识了很多进步青年,并成为清华学生救国委员会委员,她站到了学生救国运动的前列。
1935年12月9日凌晨,北平游行的学生队伍分几路,其中城外的一路是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两所学校的学生。陆璀和同学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沿着西郊公路,一边高唱抗日救国歌曲,一边高喊着:“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立即向日本宣战!”“日本侵略者滚出中国去!”“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当他们步行近两个半小时来到西直门外时,发现城门紧闭,学生们挥拳怒吼、高声抗议!一些学生还赶到阜成门、西便门、广安门等城门,发现城门也都关上了,他们只能又返回西直门外。这时,受阻于西直门外的学生、大车队、骆驼队以及当地群众已聚得人山人海。学生们决定,就地召开群众大会,陆璀站到方凳上,代表北平市学生联合会向人群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这个瞬间,恰巧被游行队伍里的记者拍摄了下来,并将照片寄给在上海的《大众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就这样,陆璀上了《大众生活》周刊的封面,连同北平一二·九运动的消息,迅速地传遍全国各地。
1935年12月9日,清华大学学生陆璀在西直门外进行演讲。
此时,北平城里的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的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上午10点半,新华门前汇集了十几所学校1000多人的请愿队伍。新华门紧闭着,学生们派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请愿,提出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停止内战、立即释放被捕学生等6项要求,何应钦避而不见。学生们请愿不成,各校代表决定改请愿为示威游行。北京大学的许德珩、中国大学的吴承仕等教授和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斯诺夫妇也参加了游行示威。国内外许多报社的记者随行采访。当游行队伍经过王府井南口时,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木棍、皮鞭的袭击,同学们与军警展开了搏斗,当场有数十人被捕。在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下,游行示威队伍被冲散了。
邹韬奋高度赞扬了北平一二·九运动,他撰文写道:“这是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呼吁凡是确以民族解放斗争为前提的人们,应该“共同擎起民族解放斗争的大旗以血诚拥护学生救亡运动,推动全国大众全盘的努力奋斗!”
北京市档案馆提供档案资料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12月4日 总第2845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