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曾是新中国历史上涉及千家万户、波及全社会的一场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全国先后有近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奔赴边疆、山区、乡村,经历了人生的磨练和命运的洗礼,其中,数量庞大的女知青群体,更为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时我们正年轻 苦乐年华不言愁
少小离家,独在异乡,女知青们经历过苦闷彷徨、泪眼婆娑,但青春的主旋律是快乐的。工作间隙,她们在田野间放歌、在地头上舞蹈,劳作时的竞赛,收获后的喜悦,还有朦胧中产生的爱意,都浓缩在女知青们充满艰辛又快乐的激情岁月。
肥城插队知青马桂云回忆说:“当时团支部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们这些‘演员’白天干了一天体力活儿,晚上还得编排节目。一开始只能搞些像诗朗诵啦、三句半啦、快板书啦等‘小儿科’的节目。后来本事大了些,节目的质量也有了提高。我们曾宣传过雷锋、王杰、焦裕禄,宣传过陈永贵和大寨,后来还能紧跟形势,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村上的好人好事。为了提高演技,我主动拜人为师,跟人学唱乡土味十足的山东梆子,学会了山东梆子的快板、慢板、二八板等演唱方法,并用山东梆子编排演出了《人欢马叫》《好媳妇》《三世仇》等,节目不但在本小队、大队演出,还到公社、到县里演出过。春节期间,当地老百姓就靠我们去演节目烘托喜庆气氛了,所以我连续好几年的春节都捞不着回济南与亲人团聚,都是领着济南的男女知青和队里的青年去给村里、大队、公社演节目。我们这些济南来的知青成了当地的一景,知青点也成了村上的亮点。因此,知青和社员们的关系更融洽了,更亲密了。”
女知青们不会忘记,在那些寒风凛冽的冬夜和蚊虫成群的夏夜,在那些简陋的茅草屋里,大家围一盏如豆的油灯学习讨论,从现实到未来,从文学艺术到马列主义,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豪情万丈。农村肥沃的土地,承载了女知青们的青春梦想,山中轮回的岁月,记载了她们初涉人生的热情与真诚。每当她们看到这些老照片时,总会有人情不自禁地说:“那时我们正年轻,干什么都觉得有用不完的劲儿!”
岁月带走的是那些青春不再的脸庞,留下的却是“知青姐妹”们坚强不屈、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
山东省档案馆提供照片档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3月5日 总第2730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