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被印上明信片的当铺——西关大押

2016-12-05 15:36 来源:南方网

  清末民初广州珠江北岸,老城区东西全长不过4公里左右,民居商铺鳞次栉比,多为低矮平房,城市制高点除了越秀山镇海楼、石室(圣心大教堂)、六榕塔和光孝塔外,其余的地标式建筑竟是六座大当铺,它们自西而东顺次排列,分别是西关大押(西关)、宝德大押(宝庆中约)、迪吉大押(梯云路)、昌兴大押(龙津西)、宝生大押(西门口)和东平大押(大东门)。这六座大当铺均高出全城天空的轮廓线,最高的要数西关大押,第二的是东平大押,第三的是宝生大押。

  西关大押不仅楼高(30米、9层、占地一亩多)雄踞当时广州当铺首位,规模也处于当时广州当铺的第一位。其雄姿曾于1912年之后被拍摄制作成配有英文的明信片(见右图),作为广州城市风光名片之一向海外发行。

  从这张沉睡了近百年的明信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关大押远远高于附近民居,气势极之恢弘,城北天边白云山侧影遥遥在望。西关大押的外型,就像一个四四方方的“火水桶”,直上直下,只在屋顶装饰以岭南锅耳式造型。它的墙体用青砖建造,极为厚实,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它的窗子很小,窗框以花岗石砌成,中竖小铁枝,如碰到盗匪进攻,则可据窗居高临下射击。

  旧时广州当铺门口因讲究名正言顺和发财纳福,大多数都悬挂传统的“蝠鼠金钱”作招牌,取其福与利的寓意。广州典当业鼎盛期在清末民初,全城总数超过400家,真是“当铺多过米铺”,主要群集于商业旺地西关一带,当时流传一句行话“要找老当铺,先到西关来”。帮衬者多数为布衣百姓,他们或因贫困潦倒走投无路,或因生意经营中急需一笔钱救急,便把家中值钱之物送上押台。

  在当时,进出银行是体面兴旺的表示,涉足当铺则被视为败家行为,所以,大凡当铺入门正中处,必置一座高大屏风,俗称“遮羞板”,藉以遮挡行人视线。为防祝融光顾,有条件的大当铺都配备水枪,以天井中的井水为水源,而大多数当铺则在顶层置数十乃至上百个大水缸蓄水作灭火之用。

  对于典当之物,当铺通常是押本九折、取赎十足还需加利,最终九出十三归;典当大件家私重物还要加收一定保管费,此谓明取。若典押之物是金器,企柜(当班专职员工)必先取出黑色“试金石”,在金器之上擦一两下,留下划痕,然后透过放大镜仔细察看其成色;稍有怀疑,还需以硝酸抹于“试金石”上的划痕,使杂质熔蚀,所剩便是纯金了,以此判定金器成色以确定押价。对于手镯、金砖、金条等大件金器,还要用专门锥钻钻一细孔,直透内层,以放大镜透视里面,以防其中裹夹铅、锡作假。经过“试金石”的擦拭或钻孔等检验程序,典当之物已有一定的损耗,虽不算多,但对于当铺来说,集腋成裘,其利也相当可观,此谓暗取。

  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广州新式银行陆续开业,典当生意不断受到挤压,加之政局动荡,当铺经营艰难,最终由盛转衰,一批批“执笠”。

  (省档案馆编研部 摘编)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被印上明信片的当铺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