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文津阁挂屏(局部)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馆藏
清帝一直都有勤奋好学的习惯。据嘉庆初年宫中《陈设档》记载:“淡泊敬诚殿的楠木书橱八座,内陈设《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五百七十六套、《皇舆全览图》两套,四知书屋陈书九种,《朱批谕旨》十八套,《高宗御选明臣奏议》四套,烟波致爽殿总计陈书二十六种,有《高宗御笔字心经》一册、《喇嘛字经》两套、《御制文初集》两套、《读尚书》一套……”另外,在松鹤斋、文津阁、清音阁大戏楼、烟雨楼、春好轩、戒得堂、梨花伴月、广元宫等处陈书数量都很多,书目有御制诗文、史学经典、经卷、清朝编著的典籍等。
康熙、乾隆两帝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都颇有建树,康熙帝主编的《数理精蕴》(共五十三卷,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等数学知识),就是在避暑山庄北部澄观斋里编纂完成的。同时,这座夏宫也成为康熙帝及测绘人员研讨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康熙帝驾幸避暑山庄,与学识渊博的大臣和新培养的测绘人员,共同研讨天文、地图测绘问题,最终完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帝也非常重视地图测绘工作,乾隆二十六年(1761),又完成《乾隆内府舆图》。这两幅经康熙、乾隆两帝主持绘制的地图,对我国天文测绘学发展有极大贡献。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九月初一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上空发生了百年难见的日全食,乾隆帝也被其深深吸引,众大臣陪同观赏。起初天上还高悬着金光四射的太阳,一会儿,光线一点点减弱,如有一个黑色的妖怪慢慢地吞食着太阳一般,让人感到惊恐,天色越来越暗,突然,黑夜笼罩着大地,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大臣们纷纷把早已准备好的灯笼拿来,乾隆帝看到此景,便问身边的明安图(清代杰出的蒙古族科学家,在天文学、地理测绘学和数学等科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爱卿,太阳何时复圆呀?”据《清实录》记载:“明安图与其他大臣立即进行悉心推算,很快算出复圆时刻,得到乾隆帝赞赏。”
乾隆帝酷爱读书、著书,更爱藏书。他效仿浙江宁波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建造了“南北七阁”。在北方修建了四座皇家藏书楼,即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较“北四阁”规模小的还有“南三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淙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
文津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同年八月十五日下午,乾隆帝在群臣的陪同下到文津阁验看后,他对这组建筑非常满意,传旨在这里大家一起用膳、赏月。乾隆帝兴之所至,便招呼大家连饮三大杯美酒,渐渐有了几分醉意,他脱口吟诵起李白的《把酒问月》诗,又浮想起唐朝皇帝武则天诏令百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的故事,便放下酒杯大声道:“和珅听旨,朕要在文津阁白天看到月亮,不得有误。”经过测绘人员及能工巧匠的通力合作,终于实现了“日月同辉”的天下奇景。
原来在园林的建筑过程中设计者巧妙地运用光学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科学原理,建筑者在假山洞中利用石块的自然形状,堆砌一个月牙形石孔,平列的光束从石孔中穿过,按照反射定律,一弯上弦“新月”,就在池水中时隐时现。乾隆帝坐在水池边的龙椅上,看到水中的弯月、空中的太阳,哈哈大笑,拍手叫“好”!
康熙、乾隆两帝在避暑山庄不仅避暑、处理朝政,而且苦心钻研自然科学知识。
康熙帝在《庭训格言》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朕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睹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今凡入算之法,累辑成书,条分缕析,后之学此者,视此甚易,谁知朕当日苦心研究之难也。”
来源:《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