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泽东逝世40周年 毛泽东藏书的故事(1)
毛泽东藏书:从中南海到双坡路(上)
编者按:
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毛泽东藏书是中央档案馆“毛泽东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毛泽东生前阅读过、批注过的图书。这些藏书主要来源于毛泽东随身携带的图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京各个居住地的图书,包括中南海丰泽园、颐年堂、游泳池等毛泽东故居存放的图书。这部分图书共有96473册,其中毛泽东批注、圈阅过的图书共4160册,此外,还有一些碑帖和赠画等等。
今年是毛泽东逝世40周年,本报从本期起,特邀请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为一版《悦读》栏目撰文,从毛泽东藏书是怎样运到中央档案馆、毛泽东藏书中已批注图书的分类和毛泽东藏书的开放利用三个方面,为读者讲述“毛泽东藏书的故事”,重温伟人读书点滴往事。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
中南海
中南海内的旧日风云
因为20世纪80年代毛泽东藏书存放在位于中南海的毛泽东故居中,所以我们的故事就从中南海讲起。
中南海由中海和南海组成,始建于辽、金,历经元、明、清的扩建。自清代起,中南海成为皇家禁苑,是皇帝避暑听政的场所。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礼制从颐和园移居紫禁城时,大多数时间在中南海内居住,这里成为清朝实质上的政治中心。
近代以来,中南海内风浪迭起。八国联军侵华时,总司令瓦德西就居住在中南海仪鸾殿,该殿后来被八国联军焚毁。慈禧太后逃难回京后,又耗费了500万两白银,在废墟上重建仪鸾殿,并更名为“佛照楼”。1908年末,慈禧太后在佛照楼辞世。1913年,清末权臣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把总统府建在了中南海。袁世凯不久病死,中南海为军阀所把持,相继成为黎元洪、曹锟的总统府和张作霖的大元帅府。1928年,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张作霖被迫撤出了中南海。
1929年4月,中南海向百姓开放。从普通人不得入内,开始成为百姓可以去垂钓、划船、游泳、溜冰的游憩场所和消遣的公园。1939年8月5日,中南海公园临时委员会致北京特别市警察局一封特函:3天前,游人张恒智存放在中南海公共游泳池的自行车丢失,中南海的看车人报了警。这封特函至今还保存在北京市档案馆,它记录了中南海曾作为公园的历史。
后来,为了增加收入,中南海公园除各机关借用的一部分房屋外,其余大多数租给百姓居住。据1938年《中南海公园事务报告书》所述,当时中南海有44家中国住户、2家日籍住户和1家英国住户。这份报告书记录了昔日皇家禁苑,成为寻常百姓之家的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12月14日,以大汉奸王克敏为首的华北地区伪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在中南海。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宗仁的“北平行辕”也设在中南海。北平解放前夕,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将司令部搬进中南海。不久,傅作义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签署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齐燕铭按照周恩来指示先接收了中南海,为党中央迁入北平做准备。昔日绝胜烟柳的帝王御苑,此时不复旧貌,古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破破烂烂。人民解放军接管北平后,中南海的紧急疏浚工程就开始了,动用部队整整挖了3个月,才清理干净淤泥。后来,北平再度更名为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整饬一新的中南海,则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办公地。旧貌换新颜的时代,中南海公园闭门谢客。
胡耀邦:揭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
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南海的开放,不能不提到胡耀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胡耀邦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南海勤政殿办公。据当时在中办工作的苏维民回忆,胡耀邦想到“文革”中许多老同志被“整”或“靠边站”,从那时起再也没有来过中南海,他们可能有许多话要向书记处的同志倾诉,就决定每逢星期日勤政殿敞开大门,欢迎老同志们来做客、谈心。后来为庆祝五一劳动节,又正式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名义发出请柬,邀请在京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观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以后逐步扩大范围,决定中南海每逢节假日对外开放。
其实政府官邸的开放在国外早有先例。
20世纪80年代中南海参观券
美国白宫的开放日因历任总统而不同,通行做法是按照总统入驻白宫的日期,将每个月的这一天定为开放日。“9·11事件”以前,公众游客可以在开放日免费进入白宫,在准许范围内参观,现在只能隔栏观望了。奥巴马时期,每年秋季有两天为白宫开放日,2015年是10月17日和18日,市民可排队参观白宫南草坪,并近距离观赏白宫景观。
克里姆林宫曾是俄国沙皇的皇宫,苏联时期为全国党政机关驻地,现在是俄罗斯总统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地点,也是政府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主要场所,除周四外,其余时间白天向公众开放,游客可购票游览其中的教堂等。
今天,我们已无从判断胡耀邦是否是在出访时受外国官邸开放的启发和影响而决定推动中南海的开放。但是中南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它的开放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一方面消除了中南海在人民群众中的神秘感,拉近了党中央和群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者的自信和开明。
从1980年5月开始,实行在京各单位有组织地发票参观中南海,时间为周六、周日,参观者从东门进入,穿过红色的高墙步入中南海,可参观的景点包括丰泽园、瀛台等,人数最多时一天上万人。
1989年,中南海不再对外开放。
藏书入馆提上日程
中南海开放后,也就是在1980年5月22日,中央档案馆的齐德平到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故居看了毛泽东藏书。齐德平回到中央档案馆后,把其了解到的情况向时任馆长王明哲做了汇报,提议将毛泽东藏书收集到中央档案馆。毛泽东藏书入藏中央档案馆工作逐步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此前,中央办公厅的领导一直在考虑毛泽东藏书的适合保管单位,曾多次探讨是否将毛泽东藏书与毛泽东文稿档案放在一起保存,形成毛泽东个人档案全宗,统一由中央档案馆保管。
毛泽东逝世后,中办警卫局的同志们将毛泽东生前读过的图书集中存放于丰泽园,占用了11个房间,每间房中的图书装具有所不同,有书架、书柜,装具的颜色也不同。据相关人士介绍,有一些是毛泽东从延安运进北京的,有一些是进京后配置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做的120个大书柜,上下双开门,柜高2.2米左右,颜色为米黄色,分放在6间房中,集中存放了从中办图书馆、中南海游泳池等地集中来的图书,起初,由毛泽东图书管理小组负责保管。1976年,中央决定这部分图书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负责保管。1987年,中央又将这部分图书划分给中央文献研究室进行具体管理。在毛泽东藏书几易保管单位后,1988年,中央办公厅经过审慎考虑,最后决定将毛泽东藏书移交中央档案馆保存。毛泽东藏书的管理工作迈出了从中南海到双坡路2号(中央档案馆所在地)的第一步。
1983年1月25日,中央档案馆向中央办公厅提交了一份报告,称“毛主席生前收藏有五万册图书,现保存在中南海毛主席故居,其中有一千多册有毛主席的批注,有在延安时批的,有进北京前批的,最晚的到一九七五年八、九月份”。报告中提到陈秉忱(毛泽东图书管理员)说,“毛主席批注过的哲学、史学书籍有的纸张已经老化,急需保护,他希望这些书早日进馆(中央档案馆)好好地保管起来”,“至少应将毛主席批注过的图书全部交由中央档案馆保管”。报告同时提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已故中央领导同志亲笔批注过的图书,也以由中央档案馆集中保管为好。”
1983年2月1日,时任中办副主任康一民专门就此事征求中办主任胡启立和副主任杨德中的意见。康一民说:“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图书,现在是分散存放各处,没有指定一个部门或指定专人管理,长此下去必受损失。我意拟同意移交中央档案馆管起来,妥否,请酌定。”
胡启立批示“同意一民意见”。杨德中圈阅。
中央档案馆的报告和康一民的批示中所指的收集范围,不仅仅包括毛泽东藏书,还涵盖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收藏的图书,范围更加广泛。
后来,中南海瀛台藏书入藏中央档案馆,与此批示不无关系。
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内景
1987年11月,王明哲就丰泽园毛泽东故居藏书移交的意见又给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负责人王青林及中办领导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除了再次明确胡启立批示并展示国外的通例外,还首次提出“关于有批注的部分更具有毛泽东文稿同等重要的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应该集中统一管理,不宜分为两个单位保管”。这个统一集中管理的观点,对后来毛泽东藏书入藏中央档案馆起到重要作用。
在中央领导的关心和中央档案馆的不懈努力下,1988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95周年时,经中央办公厅领导批准,中央文献研究室将丰泽园毛泽东故居的藏书管理工作移交中央档案馆。1989年1月,中央档案馆派工作人员进入中南海,开始整理毛泽东藏书。
至此,从酝酿到决定历经5年之久,毛泽东藏书入存中央档案馆一事终于尘埃落定。这是中央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为以后科学保管毛泽东藏书、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