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银信不仅仅是华侨家书,更是人类的集体记忆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每封泛黄侨批的背后,都是一颗赤子之心。从古驿道走出去,漂洋过海,一代代华人用侨批传递着家国之爱。
2017年1月19日,马兴瑞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做好古驿道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当前,根据省政府的有关部署,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在牵头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挖掘驿道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岭南地域文化特色,让隐藏在南粤大地上的古驿道“活”起来。为了更好地挖掘古驿道历史文化底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档案馆组织,中国南粤古驿道网(网址:www.infonht.cn)发起“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活动相关情况也将在微信公众号予以介绍。
挖掘驿道文化,面向社会征集侨批银信
侨批银信,是经由南粤古驿道出发,漂洋过海,由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是潮汕地区和福建省等闽南方言地区的称法,江门台山,把这种侨汇和书信的结合体通俗地称为“书信银两”,简称“银信”。
历经百年的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内侨眷的两地家书,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记录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改革开放近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变迁,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弥足珍贵的人类记忆遗产。2013年6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据统计,目前全国侨批存量最多在广东和福建,共16万件之多,集中分布在广东的潮汕、江门“五邑”、梅州和福建的厦门、泉州、福州等侨乡。其中,广东侨批银信数量最大,现存约有15万件,潮汕侨批数量约12多万件,五邑地区约2万多件。为了挖掘和传承侨批银信文化,铭记侨批银信的珍贵历史记忆,汕头已经建有侨批文物馆和西堤侨批公园,江门台山正在建设银信博物馆。
为了进一步发扬侨批银信精神,特开展“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活动旨在传承侨批精神,展现国人深厚的家国情怀,继承和拓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据介绍,中国南粤古驿道网已收集到约2000份侨批银信,按地区、姓氏进行分类整理,扫描入库,下一步将与照片、多媒体资料等整合成完整数据库,公布发布,上传到“中国南粤古驿道网”,让更多人了解侨批银信文化。据中国南粤古驿道网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侨批银信数字化,是让更多人认识侨批的有效办法,下一步翻译为英文,这将是“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走向全民化、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活动向社会各界征集侨批银信资料,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侨批银信制作成作品“银信墙”,放在江门海口埠展示。
讲述侨批银信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据了解,“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将在汕头西堤公园/江门台山海口埠举行发布仪式,仪式上将会把已经寻找到后人的侨批银信归还其后人,并邀请侨批银信后人讲述侨批银信背后的故事。此外,该活动鼓励各界人士踊跃捐献收藏的侨批银信,所有捐献的侨批银信将会铭刻在江门海口埠的银信墙上。
据中国南粤古驿道网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携手相关媒体单位制作“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栏目,邀请专家学者、侨批银信后人等相关人员进行对话访谈,展现从古驿道走出去,漂洋过海的艰辛历史,呈现海外华侨心系家国的精神。此外,还将在活动过程中挖掘亮点和感人故事,定期举办媒体采访活动。
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还将深入乡村,在重点乡镇进行巡回展览或宣传。值得关注的是,活动还将开展相关侨批银信征文活动,或收集与侨批有关的文章在“中国南粤古驿道网”、“中国南粤古驿道”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宣传,发扬感恩、寻根、亲情、诚信、爱国等侨批精神。
开展“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是结合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挖掘古驿道和周边古村落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也全面展现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情操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该活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拓展,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
活动参与方式:
1.登录中国南粤古驿道网(http://infonht.cn)或“中国南粤古驿道”微信公众号了解相关内容。
2.如果您有侨批银信的资料或相关信息,烦请发送至service@guyidao.gov.cn , 感谢您对活动的支持。
(省档案局馆室督导处)
汕头振成兴——林锐焕
汕头天外天——许清文
侨批内容展示
汕头西堤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