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步入军旅前的粟裕

2017-11-01 08:24 来源:南方网 吴志菲

  许多人知道,粟裕文武兼备,有胆有识,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迹。然而,这位战神步入军旅前的生活经历却鲜为人知。

  早年的粟裕

  亦师亦友的长工阿陀

  “粟家又添了个男娃子啦!”1907年秋的一天,一声嘹亮的啼哭声划破了湖南会同县伏龙乡粟姓人家上空的宁静。一个新生儿的降生,在这个只有五六十户小山寨无疑是件大事,村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孩子的父亲粟嘉会,为人恭谨宽厚。这一天,粟嘉会脸上露出了掩藏不住的喜悦。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粟裕也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只不过,给他讲故事的人,不是父母,也不是兄弟姐妹,而是他家的长工阿陀。阿陀没有读过书,讲话口吃,却有一肚子故事,特别是那些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侠义故事。他讲起来绘声绘色,粟裕也听得热血沸腾。粟裕对故事里除暴安良的侠士打心眼里崇拜,心里便萌生了一个愿望: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为民除害的剑侠!

  当剑侠得有好功夫,粟裕就和阿陀一起练功习武。为了能“飞檐走壁”,他们用布袋装满沙子,捆在腿上,蹦呀跳呀,练习“轻功”。为了练力气,他们把竹竿节隔打通,灌上沙子,做成棍棒,在晒谷场上挥舞跳跃,练得筋骨酸痛也不肯停手。后来,回忆起童年的岁月,已是威名赫赫的粟裕将军总是特别怀念阿陀。他说:“每个人都有童年的好朋友,我童年时的好朋友就是阿陀。几十年来,阿陀的美好形象和名字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地怀念他,因为他对我的影响很深刻,可以说是我童年的启蒙老师。”

  1913年,粟嘉会不满儿子粟裕整日跟长工混在一起舞枪弄棒,提前将他送到私塾念书识字。粟裕开始时读《三字经》《百家姓》一类启蒙课本,后来读《论语》《孟子》《诗经》。

  不久,粟裕的二叔粟周贞回乡在邻村塘口广德书院遗址办起了第八国民学校,实行新学制,开设修身、国文、算术、体操、音乐等课程。在这里,粟裕第一次接触到了新学教育。

  未尽父孝的终生遗憾

  1918年,粟家搬到会同县城,粟裕先是进入了县里的“模范小学”,后又转入会同县第一高等小学。渐渐地,粟裕憧憬更加广阔的世界。

  粟嘉会为了把儿子留在身边,在粟裕十四五岁的时候,做主给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个富农的女儿,比粟裕大两三岁,还是裹小脚的姑娘。这对于已经初步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粟裕来说,当然很难接受。

  会同县每年都要招考几名学生,送到常德县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二师”)去参加考试。1923年的冬天,粟裕报名参加了考试。发榜那天,榜单上赫然写着粟裕的名字。他兴冲冲地拿着录取通知书一路跑回家给妈妈看,说:“我要到常德去念书!”妈妈看了看通知书,沉思了一会儿。她舍不得年少的儿子离开自己,但又不好一口回绝,于是委婉地说:“现在外面不太平,等太平了再出去念书也不迟啊!”

  粟裕认为母亲既然不反对,就是默认了自己出去念书。他索性没跟父亲打招呼,就在1924年1月8日,天刚刚泛鱼肚白,这个17岁的少年就打点好行装,背起一个大大的行囊出发了。

  粟裕离家后,还专门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表示要解除婚约,“革命不成功,自己不回家,不能耽误良家女子,劝其趁早嫁人”。

  粟裕终于到了常德,可是考期已过。粟裕找关系进了常德第二师范附小,插班在高小三年级读书。

  高小毕业了,但是粟裕还进不了“二师”,因为该校下半年不招生。他考进了常德平民中学,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学习上。1925年,粟裕终于正式考进了“二师”。他好学多才,在同学中颇具威望,并加入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旗帜的“学生会”。

  20世纪50年代初,粟裕与母亲(中)、大姐(右)等家人在南京合影。

  1926年6月,粟裕回到会同家乡过暑假。这时有人告密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其实当时他还没有入党),于是,反动当局要来拘捕他。粟裕听到这个消息,当晚就离开了家乡回到学校,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粟裕离开家的第二天,反动当局便派人来抓他。见粟裕不在家,反动派便把他的父亲粟嘉会抓了起来,要他把粟裕找回来。粟嘉会只好与家人商定,以外出找粟裕为借口也离开了家。在外面流浪一段时间后,粟嘉会回到了离家不远的一个叫抱石冲的小地方,那里有他家的一块菜地。他就在那块菜地旁边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伪装成乞丐居住在那里。由于长年累月过着焦虑又无温饱的生活,粟嘉会的身体垮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直到已经吃不下东西,自感日子不长,粟嘉会按照农村死也要死在家里的习俗,于1927年初的一天深夜,又伪装成乞丐,拄着一根拐杖,由村里的一个人护送着回到县城里的粟家窨子。过了几天,粟嘉会就去世了,终年仅43岁。未能伺候父亲终老,这是粟裕最大的遗憾!

  投笔从戎的前前后后

  粟裕回到“二师”的时候,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正经由湖南境内胜利进军。1926年8月,贺龙在常德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积极支持常德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常德党、团工作空前活跃起来,工农革命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蓬勃发展。不久,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夏,国民革命军第35军独立第33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袭击湖南省总工会、农民协会和其他革命团体,解除工农革命武装,捕杀共产党人。常德的形势也突然紧张起来,反动当局秘密诱杀了“二师”校长胡佐武,并下令通缉“二师”所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一天深夜,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当时,武汉的汪精卫政府还没有公开反共。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正在宾阳门外招募新兵,这是中国共产党控制的一支武装力量,师长就是叶挺。粟裕报了名,十分顺利地参加了24师教导队。不到半个月,教导队的学员就达到了1000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群众。

  粟裕投笔从戎,童年时代握“土枪”打“恶霸”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如今他的梦想终于实现,土枪变成了真枪。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以枪杆子捍卫革命,保卫人民,打倒军阀。

  中共党组织非常重视教导队这批新的革命力量,派了不少优秀的政治、军事干部来领导这支队伍。党的有关负责人周恩来、恽代英、瞿秋白经常亲临教导队作报告。

  24师教导队的驻地在宾阳门的一所大学内,学员们的训练生活相当严格艰苦。当时,一般军队通行的训练是“三操两讲”,而他们的训练却是“四操三讲”。每天早晨一次跑步,上午、下午各一次军事操练,黄昏一次体操,这是“四操”;上午、下午各上一次政治课或军事课,晚上一个小时的点名训话,这是“三讲”。这“四操”“三讲”的要求都很严格。拿晨练来说,每天起床号一响,就要立即跳下床铺,穿衣、洗漱、整理内务,接着是10公里跑步,而且还要抢占一座几百米高的山头,先到的站在排头,后到的在排尾,作为一种无声的奖惩。夏天的武汉素有“火炉”之称,在这样严酷的训练下,学员们的军服一天几次被汗水浸透,又被阳光烤干。为了磨炼学员的意志,有时甚至故意让大家穿上夹衣,脱掉军帽,在烈日下操练。就连吃饭时间都很紧张,学员们一个个都是狼吞虎咽。教导队长官有时故意在饭中掺上头发和沙子,要挑拣就吃不饱。晚上点名训练,始终立正,不准稍息。宿舍的油漆地板必须每天擦得干干净净。检查人员常用白绸子在地板上擦,如有一点污垢,就命令重新擦洗。

  粟裕开始很不习惯这样严酷的训练,加上体质不是很好,早晨跑步和抢占山头,往往落在后面。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加倍苦练,几个月后,排头的位置便非他莫属了。他的身体也锻炼得壮实起来,古铜色的面孔,笔直的腰板,结实的肌肉,成了一名标准的军人。不久,粟裕因表现出色获得了上级的重视,被任命为班长。这一年,粟裕20岁。从此,他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1955年9月27日,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9月29日总第3125期第三版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