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名将以身殉国家 愿拼热血卫吾华”

2017-07-12 10:43 来源:南方网 屈建军

1942年夏季,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为彻底消灭在太行、太岳的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出动3万余人的兵力,进行了空前残酷的“铁壁合围”和拉网式的“大扫荡”。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作战中,壮烈殉国。左权将军是中共方面在抗日前线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

2014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左权名列其中。

时值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华严北里的怡康园拜访了左权将军的独生女、77岁的左太北,聆听她讲述左权壮烈牺牲的细节和11封家书背后的家国情怀。

日前,记者如约来到左太北的住处,一进屋便看见一位身体消瘦、戴着眼镜、满头华发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记者快步上前躬身向老人问候,两手相握后,老人请记者坐在她身边的床上。记者拿出几份《中国档案报》给老人翻看着,不经意间看到了登有左权将军的文章,老人指着报纸上的合影,像孩子一样兴奋地说:“你看呀,这就是我爸爸。爸爸是湖南人,虽然个子不高,但很精神。当年,妈妈(刘志兰)是进步学生(北师大女附中的学生),跟浦安修阿姨(彭德怀的妻子)是同学,她们一起从北平投奔延安,又到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朱老总还是爸爸妈妈的‘红娘’呢!”说着,左太北老人话锋一转:“你知道我爸爸是怎么牺牲的吗?”记者答道:“左权将军是在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时,倒在了日寇的炮火中,对吗?”老人点点头。于是,故事就从左权将军牺牲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开始讲起了……

人物档案

左权,1905年3月生,湖南醴陵人。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参与指挥所部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1936年5月,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参加了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战全面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1942年5月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硝烟散尽,爸爸的身影却从山口里消失了”

1940年8月,左权在妻子刘志兰赴延安学习前夕,

与怀中的女儿左太北拍摄了全家福。

翻开《左权家书》,左太北老人指着一封信,对记者说:“爸爸对日寇的恨、保家卫国的决心,在写给我奶奶的信中表露无遗。”

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山西省洪洞县写给母亲的家书里,这样写道:“亡国奴确实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等等,实在痛心。……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降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头上。……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推行“囚笼政策”。1942年5月25日凌晨,数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山西省辽县(现左权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敌机开始疯狂地扫射、投弹。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决定分路突围,左权坚决要求率部担任掩护和断后。

总部警卫连要护送左权先走,被他一口回绝:“北方局和党校那么多同志需要我,我留在后面指挥,和大家一起突围!”

敌机在头顶上盘旋、搜索、扫射,对面山头上就是日寇的据点,敌人的炮火封锁了我军前进的山路。左权发现总部几名女译电员正在向核桃树下跑去,他直起身来大声喊:“小鬼,不要怕飞机,冲过山口。”

左权带领大家突围到十字岭附近时,他站在十字岭高坡上,用嘶哑的声音向已极度疲劳的突围队伍高喊:“同志们,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大家不要慌,快往前冲啊!”当时,左权冲在最前头,再走几百米,就可以跳出敌人的火力圈,这时敌人炮火十分猛烈,一颗炮弹落在他身旁不远处爆炸,飞溅的泥土劈头盖脸扬了他一身。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指挥员,他怎能不知道紧接着会有第二颗炮弹射来,躲避一下还是来得及的。然而,他却岿然不动地站在高坡上一直大喊着指挥突围,还一个接着一个地把机要科的女同志拽上山坡,正在这时一颗炮弹就在他的身边爆炸了,弹片从左权的前额眉心打进去,额头一滴血都没流,露出了白花花的东西,分不清是骨头茬子还是脑浆。战友们赶忙架起左权的双臂继续突围,才走了十几米,他的身体一下子软了下来……

“‘同志们,冲出山口就是胜利!’的声音还在山谷里回荡着……硝烟散尽,爸爸的身影却从山口里消失了!爸爸以身殉国时,年仅37岁……”说着,左太北老人声音突然哽咽了,泪水夺眶而出!

1942年6月,延安《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华北版)公布了左权将军牺牲的消息,并刊登了悼念诗文。21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左权同志精神不死!》一文。

“延安各界为我爸爸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朱德总司令写下了后来流传很广的悼念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爸爸在家中排行老四,是最小的儿子。自从19岁离家求学后,整整18年,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而远在湖南的奶奶,望眼欲穿地盼着她的儿子早日归来。从抗日战争胜利盼到解放战争胜利,没人敢告诉奶奶我爸爸已经捐躯的事情。直到1949年夏,挥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奉朱德总司令之命,到我爸爸的家乡看望我奶奶时,她才得知自己儿子殉国的消息。奶奶用手背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请人代为撰文悼念自己的儿子:‘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两个月后,奶奶也与世长辞了!”

“纵使时隔70多年,字里行间依然散发着滚烫的爱”

1942年5月22日,左权牺牲前3天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

“当日本鬼子的炮弹夺去爸爸的生命时,我还差两天就过两周岁生日了。爸爸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十分模糊,对他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爸爸写给妈妈的信件、遗留下来的文章以及彭德怀伯伯的讲述。”

1982年5月31日,左太北收到了刘志兰写给她的一封长信,并寄来三份珍贵礼物:“一是爸爸给妈妈写的11封家书,时间跨度从1940年11月12日至1942年5月22日;二是1939年12月16日爸爸妈妈写给朱老总生日的献词稿——《献给我们的朱总司令》;三是我舅舅(当年在我爸爸身边做机要工作的刘志麟)于1942年7月15日写给妈妈的一封家书,信中详述了爸爸殉国的实情。”

“我人到中年才知道爸爸对自己的爱,手捧家书,多少次泪流满面,多少回梦见爸爸的身影。听妈妈讲,我于1940年5月27日出生在位于太行绝顶的小村子的一座奶奶庙(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总部医院所在地)。那时,爸爸特别忙,顾不上看我,浦安修阿姨就带着彭德怀伯伯来看我们母女俩。当时,妈妈躺在土炕上,身体十分虚弱。浦阿姨见到在襁褓里不停动弹的小家伙,稀罕得不得了,抱起来亲个不停。妈妈说,‘老彭,给这丫头起个名字吧’。彭伯伯看着窗外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沉吟片刻说,‘这丫头命硬啊!她又出生在太行山北边,就叫太北,好不好?’妈妈听后,欣然点点头。站在一旁抱着我的浦阿姨轻轻地摇着、温柔地叫着,‘太北、太北’,多么响亮的名字啊!等把小鬼子赶跑了,咱们的小‘北北’长大了,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后来,爸爸骑着马把我们母女俩接回八路军总部驻地。3个月后百团大战拉开了序幕,迫在眉睫的战事,使得我们一家三口不得不暂时分离。临行前,妈妈从老乡家里买来一根扁担、两个筐。走的那天,妈妈挑着扁担,一个筐里装着行李,一个筐里躺着我。爸爸把我们母女俩送到村口,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地挥手送别,一直目送着妈妈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羊肠小道的尽头。在这分别后的21个月里,爸爸给妈妈写了11封信(可惜还有一封信遗失了)。每一封信里,爸爸都饱含深情地提到他心爱的女儿。夏天,他给我捎来单衣;冬天,他记挂着小家伙别冻坏了手脚;每次我生病,焦急的爸爸反复在信里念叨‘急性痢疾是极危险的’,‘有了病必须找医生’;‘不要忘记教育小太北学会喊爸爸’,‘她的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日寇战斗着’。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让我理解了父爱如山的真正内涵!”

左太北老人捧着家里唯一的全家福对记者说:“在这张照片中,爸爸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抱着未满百日的我,身边坐着年轻漂亮的妈妈。他34岁才娶妻,得女已是人到中年。

“听妈妈说,我爸爸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沉默寡言,但在信中却毫无掩饰地流露出对女儿的疼爱,他最爱用的昵称是‘小鬼’‘小东西’‘小家伙’‘小宝贝’‘小天使’……舐犊之情跃然纸上。纵使时隔70多年,字里行间依然散发着滚烫的爱。

“就在爸爸牺牲的前3天,他在给我妈妈的最后一封信中,还惦记着我,并想象着与妻女团聚时的情景:‘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

“打心底里,我真想喊一声‘爸爸’”

1940年,左权抱着女儿左太北合影。

“和爸爸分别的时候,我在襁褓中,还不会喊‘爸爸’,但没想到,一句未喊出的‘爸爸’,竟然成了我终身的遗憾。我从小就知道爸爸是革命烈士,但并不明白‘烈士’这个词的具体含义。我只是奇怪,大家都热热闹闹的时候,那个叫‘爸爸’的人怎么就不在身边呢?

“1942年4月28日,妈妈给爸爸拍电报,问如果日军轰炸延安怎么办呢?5月2日,爸爸马上给妈妈回信写道:‘接到你的俭电(韵目代日,俭指28日电报)虽只几句话,我确高兴极了。第一知道你及太北的一般情形;第二知道你已入学,你的愿望达到了,我也安了心。……对于太北我是很喜欢她的,你当同感,但我亦决不因为喜欢她而耽搁你的学习,增加你的困难与麻烦。……如逆流万一不幸而来到,你尽可不必顾及我,大胆的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如能寄养给适当的同志则为最好(如寄需钱你可借用,以后偿还可也)。我不愿意在变动环境中因为太北再给你受更多的累,受更多的痛苦。’22日,爸爸借江明同志(1913年生,当时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人员;后任北方局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回延安之便,又给妈妈捎了一封信,再次强调,‘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所幸的是,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幸免于难,但爸爸却不在了!”

左权的牺牲对妻子刘志兰是个很大的打击。年仅25岁的她,怀着巨大的悲痛独自抚养女儿,坚强地学习和工作。“爸爸与妈妈在一起度过了极为短暂的幸福时光,这也成了妈妈心中永远的思念和永远的痛!后来,在编辑《左权家书》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爸爸深深地爱着我们母女俩。如果没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我们将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啊!”左太北老人满怀惋惜地感叹道。

左太北是在延安洛杉矶保育院长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被送进北京八一小学读书。

195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那天,左太北和八一小学的同学们作为少先队员的代表,来到中南海向毛泽东主席敬献鲜花。毛泽东高兴地与他们一起拍了合影。当毛泽东得知左太北就是左权将军的女儿后,立即收敛了笑容,眉宇之间显露哀伤。他问左太北:“妈妈现在怎样了?周末回哪里过?”左太北脸一红,害羞地低下了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随后,毛泽东拉着左太北的小手拍了一张合影。

1958年国庆节那天,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带着左太北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烟火,在那里,左太北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你就是左权将军的女儿北北吗?长得挺像你爸爸,一定要向你爸爸学习!”

左太北在北师大女附中读书时,因刘志兰调往外地工作,她一直住在彭德怀元帅家里。“彭伯伯和浦阿姨待我就像亲闺女一样好!政府每月发给我的20元抚养费,他们一直替我存着,我上大学之后,彭伯伯亲手把钱交给了我。”

坐在轮椅上的左太北老人,望着柜顶上放着的未满百天的她和父亲的合影,微笑着、若有所思地对记者说:“人老了,总是爱回忆往事,我看着爸爸的照片心里就觉得敞亮、舒服,也许这就是一种心灵慰藉吧!我也曾经幻想过,如果爸爸还健在的话,等他老到走不动路的那一天,在明媚的春光里,我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爸爸去院子里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闻闻扑鼻而来的花草芳香,仰望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的白鸽,听着从空旷天际传来的一阵阵嘹亮悠扬的鸽哨声……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唉,这种普通人的天伦之乐,对我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每每眼前浮现这一幕时,打心底里,我真想喊一声‘爸爸’!”

“曾抱过我的房东,相隔半个多世纪,又一次抱住了我”

左太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屈建军 摄

“前些年,我开始沿着爸爸生前曾走过的路,去追寻他的足迹、搜集他的故事。第一站就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村里人听说左权将军的女儿来了,不经意间,小院里已经聚集了很多老人。忽然,老人们齐声高唱起《左权将军之歌》。曾抱过我的房东,相隔半个多世纪,又一次抱住了我。我们相拥而泣!此刻,我心想,这个怀抱里的老人,如果是我爸爸该有多好啊!”

左太北退休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寻访爸爸左权曾战斗过的地方,搜集、整理和研究有关左权方面的档案资料。

采访接近尾声时,左太北老人翻动着一封封家书,深情地对记者说:“从爸爸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的这11封家书中,我体会到了当年父辈为救亡图存慷慨赴国难、热血沃中华的悲壮与豪迈,体会到了他们无私奉献、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更体会到了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为爸爸是一名抗日英烈深感骄傲、自豪!希望革命先烈们的铮铮铁骨与民族气节能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文中所示左权家书及老照片由左太北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7月7日 总第3089期 第一版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