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故纸堆里品读“民国记忆”

2021-03-18 10:43 来源:凡闻

《中国革命记》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时事新报馆出版,共有30期。

几经波折,余乃刚在四川淘得《制言》第25期《太炎先生纪念专号》。

文公直编的《曼殊大师全集》、《中山榄镇菊花大会汇编》和《岭南采药录》(由左至右)。

民国十七年五月初版的萧友梅著《普通乐学》为布面精装本,目前该书没有新版本,只能高价购买旧书。

  能从浩瀚故纸堆中寻得具有收藏价值的珍本,考验着收藏者的知识储备。关于古书收藏,中国著名古籍收藏家韦力在《古书之美》中坦言:“我收藏古书最深的体验是,它不像其他行业,比钱就行,是真的需要比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余乃刚可谓收藏杂家,对古陶瓷、杂项收藏、书法、诗词、中医药、国学均有钻研,在他看来,古籍为他提供了知识的滋养,也是他多年的收藏兴趣。身为中山人,他对与孙中山或香山文化相关的民国旧书尤为关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开始四处搜寻,不知不觉已积累了上百本(套)珍藏,其中有些书籍,就连本地官方图书档案机构也难得一见。

  1

  《中国革命记》记录辛亥革命风云

  与余乃刚的采访约在其在中山古玩城内的古玩店“崇文堂”。采访前,记者建议其从中挑选几本珍贵收藏以飨读者,不想采访当天,记者所见的乃是一整个“红白蓝”大胶袋。“这仅是收藏的一部分,你看看有什么感兴趣的?”余乃刚一边说,一边掏出其中的宝贝,但见其中有一整套的康南海先生文集、国民党政府早期的政府公报及北洋军阀时期的革命文献《中国革命记》一整套等,令人目不暇接。

  记者看到,《中国革命记》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时事新报馆出版,共有30期,后加硬皮分五本精装合集。记者翻阅此套刊物,但见它图文并茂地详细呈现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和事件,当时定价为每册大洋一角五分。在1911年的第一册中,开篇以“大事记”简述了当年八月初五日至三十日的革命历程,接着是八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的“交战记”。然后开始阐述“论中国革命之由来”,“外人之评论”;接着以“传记”介绍孙文其人;“文牍”一章则刊登了“中华革命军总统檄告天下文”和“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檄告天下文”;最后的“杂录”则刊登了“二百六十年汉人不服满人表”。

  记者事后查阅雅昌拍卖信息发现,该套书籍是早期新闻媒体对中国革命史的介绍刊物,在2004年的中国嘉德2004春季拍卖会上有十五册亮相。目前在孔夫子旧书网上都非常罕见,有卖家只销售有其中三册已总价过两万。“我当时买这套《中国革命记》的价格能买几部摩托车了。”余乃刚介绍,这一整套品相完好的珍贵文献购自一个中山人之手。对方听闻他酷爱辛亥革命书籍,且出手大方,便主动登门拜访。可是,这位卖家出价太高,余乃刚难以接受。等到送客出门后,对方走至其古玩店旁的小巷处,才决意“贱卖”给余乃刚。

  2

  《太炎先生纪念专号》再现国学大师风采

  对余乃刚来说,每一本古旧书刊的得来都有一段小波折。比如他最为珍视的一本《制言》第25期《太炎先生纪念专号》。那是约五六年前,他陪中山市古镇镇政府为灯都博物馆征集灯具文物时在四川发现的。那一次,他在四川逗留了一个星期,在送仙桥古玩市场见到这本书时,他一见钟情,可是交易价格一直无法谈拢。离开四川后,他仍念念不忘,心存遗憾,最后还是委托仍在四川运输灯具文物的古镇镇工作人员再赴藏家处,将这本书买回来。

  《制言》为章氏国学讲习会会刊,以保存国学,研究国学为基本特点。它于1935年9月创刊,由章太炎亲自担任主编。章太炎去世后,章氏国学讲习会继续编印,出至第47期,苏州沦陷,被迫停刊一年多时间,1939年1月在上海复刊,期数续前,但由半月刊改为月刊,共出版63期。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这位近代中国国学大师的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有意思的是,章太炎是浙江余杭人,虽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但其四川弟子不少。这本流散民间的刊物在四川被发现,四川与章太炎之间的深情厚谊也在这本《太炎先生纪念专号》中窥见一斑。在其收录的诸多文章中,有四川老同盟会员熊克武、杨庶堪、但懋辛、黄复生和邓家彦悼章氏的挽联、挽诗或题刊。辛亥革命前后追随孙中山先生、由孙先生任命为四川督军(1919年)的熊克武说他和章氏从1906年以来“卅载情深风雨”,称赞章氏于朴学淹贯百家”。辛亥革命时重庆独立的重要领导人、做过孙先生任命的四川省长(1918年)和广东省长(1924年)的巴县杨庶堪(沧白)尊章氏在政治上为民国开国元老,学术上是“绝代章夫子”。邓家彦的题刊、杨庶堪的挽诗、李植的《余杭章先生事略》和庞俊的《章先生学术述略》都刊在《太炎先生纪念专号》的显著篇幅上。

  章太炎的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受多方因素影响,其思想变化历程也相当繁复。这本1936年出版的《太炎先生纪念专号》作为章太炎当年逝世时的纪念特刊涵盖了其遗像、灵堂、住宅、书室、讲堂、遗墨、訄书、古文尚书拾遗、诗卷、遗著、古文尚书拾遗定本、自述学术次第、挽诗、别传、学术述略、轶事以及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和其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等,可谓全方位了解章太炎其人的“速读本”。

  3

  期待有心人翻印香山名人旧作

  “这些书我都不舍得卖,只是有时出借给朋友,只求有借有还。”谈及自己对古旧书籍的收藏爱好,余乃刚称,因为他也收藏古陶瓷、杂项等物品,需要借助古籍来求证古董的历史由来。“古玩界有句话,无论你收藏什么,到最后都要借助古籍文献等去佐证这段历史或者文化内涵的存在。”比如,作为古陶瓷的参考书,他便收藏有清末民国时期的《景德镇图录》、《民国汝窑研究》。因为博览群书,他往往可以凭借一张照片,便可指出该藏品的历史轨迹、现藏于何处,其辨别真伪的能力也大有长进。“有些东西你虽然没见过,但也能凭常识鉴定出来。这就像我们对汽车的辨识,一部夏利哪怕挂上奔驰的车标,你仍会认得出来。”

  余乃刚指出,这几年来,古籍的升值速度也比其他领域的古董要快。很多当初只是一百多元的旧书如今已经过千。古籍出版数量有限,且造假成本较高,所以一旦市场上出现有价值的题材便是趋之若鹜。“虽然也有赝品,但相比古陶瓷来说,造假机会较少,因为你若想造假,必须寻得原来的内容和印刷材料,即便目前存在辨识较难的投影作伪法,但此法费时,多用于单张的名画作伪上,而书籍往往页数众多,造假不易。”

  和其他古董一样,旧书也因经过历代人的翻阅而呈现“包浆”。为解释“包浆”,余乃刚特意拿出几本假冒的《三十六计》旧书叫记者感受。但觉该纸张给人粗糙的干涩感,很明显为生硬的“做旧”,没有被人使用过的痕迹。

  在其私人珍藏中,多本反映本土文化和香山名人著作令记者眼前一亮,比如各种岭南植物特性和药用价值的《岭南采药录》、由陈受益堂敬送的民间药方《验方汇集》以及民国十七年五月初版的萧友梅著《普通乐学》。在这里,记者还看到由文公直编的号称“最完备本”的《曼殊大师全集》和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柳亚子编的《苏曼殊全集》;而在一本民国二十三年的《中山榄镇菊花大会汇编》中,记者不仅可以看到嘉庆、同治、民国的甲戍菊会的对联、诗选等,还有小榄种菊法、甚至一张展示第三届菊会布置细节的小榄地图。

  在余乃刚看来,古旧书籍不应被束之高阁。对那些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香山人文古旧书籍,他有个心愿,期待有心人愿意将其整理编辑,重新出版,以飨更多当代读者。

  记者手记

  闲话古书

  安妮宝贝在《古书之美》中提及翻阅古书旧典给人的一种奇妙感觉:通过与书的联接,微小的个人得以与那些深邃辽远的信息真实交接,将身心融解于无尽的历史长河之中。当记者翻阅着眼前的泛黄纸张时,这种感觉也尤为强烈。但见历史尘埃中不时闪动着前人的智慧之光。纸张会朽,字迹会淡,书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却可永恒长存,通过一代代读者得以传承。

  也有朋友是不喜阅读古籍的,说这种旧书散发出一股腐朽之味,且不知经几人手,卫生状况可疑,作者观点也难逃时代之局限。我想,朋友对古籍之嫌弃,恐怕还是多出于对其物理状态残旧的抱怨;一旦古籍被视为值得收藏的罕见之物时,多少人如呵护婴孩般将它修补、视若珍宝。至于局限性,个人认为,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并不适用在精神领域。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掣肘,出版物的价值还在于创作者的眼光和追求。参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时,其中的中世纪手抄本制作工艺之精雕细琢令人惊叹,是科技发达之当代难以企及。今人即便能在技术上超越前人,却不一定可以倾注毕生的心血与满腔的信仰。至于书的编辑水平,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读者都深有体会,有时候,旧版本还更胜一筹。

  可惜,对文言文知识相对匮乏的当代普通读者而言,古籍的语言形式往往令其望而生畏,很多人已经不知句读,自觉佶屈聱牙。可喜的是,古诗词热正成为古典文化普及的一个推手。但愿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激情与恒心可与学英语媲美。

  古籍所论的话题虽然不如畅销书热门,但总有人兴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众里寻他千百度。当一种信息被铭刻为文化的沉淀、历史的留痕,它总会在某一刻体现出值得研究的意义。一些书哪怕内容冷僻,受众面窄,仍是有着为之鼓掌喝彩的读者。

  学者、出版家傅璇琮就十分喜爱阅读冷僻书,称它“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不像赶时髦,趋热门,热闹一阵子,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剩下。冷能避俗。”不过“人各有心,不能皆合。”

  我是在“小书馆”的编辑者言中获悉这段评价的,当时深以为然。“小书馆”是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收录了诸多绝版多年的小书。它们曾为读书人之喜爱,今人读来依然书香满口。当年偶遇一本《中国庭园记》,为八十多年前出版的《中国庭园概观》,感觉文字古雅,诗意满盈,观点亦可贵。

  所以,还是得感谢图书出版的繁荣昌盛和电子书的蓬勃发展。感谢那些独具慧眼、用心做书的出版人,近年来,我们看到,许多冷僻的旧书得以“重生”。各种电子扫描版和网络雷锋们的存在,也让不少难得一见的古籍在弹指搜索间为我们所掌握。孔夫子旧书网等古籍交易平台的兴旺发达已足以证明古籍的当代价值。但古籍的存在意义还是在于知识的传播。在投资者眼中,古籍是一定数量的钞票,在读者眼中,它们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第8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神奇飞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处爱书者的桃花源,在那里,会飞的书犹如精灵,与人相知相依。其中有一幕,为抢救一本生命垂危的古书,修补残页只是表面功夫,男主角还需逐字逐句地将其阅读。当人的体温随指尖传递至纸间,书中文字最终化为我们的智慧,与书温存的这一刻,一个个读者褪去面貌的黯淡,重现生命的光彩。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