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我所经历的“扫盲” 运动

2017-03-24 08:52 来源:南方网

  文:徐永才

  1956年春,番禺县第七区人民委员会推荐我去市桥镇报考空军驾驶(飞行员)。因体检未合格,又回到渔沙坦小学教书。在这失意期间,思想闷闷不乐、总解不开结。日常除了上课之外,在这寂静的山乡,只好在篮球场上玩玩球度日子。一天,全区教师集中联合学习,文教办的一位同志通知我,叫我收拾行李到番禺县教育局报到。

  到了番禺县县委门前,向站岗的门卫展示了介绍信,问明了教育局的办公地址。后来在教育局又碰到同班同学蔡裕干等人,都是来教育局报到的。去教育局开会,才知道我们是被抽调去搞“扫盲”工作的。

  在市桥教师之家住下之后,我们四人(徐永才、蔡裕干、曹万成、冯镜池)被分配去市桥镇委,由谢炯坤带队下去街道参观学习“扫盲” 工作。平日上班,都是与镇委一班人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的。我们都是初出茅庐的学生哥,机关的规矩也不大清楚。平时活动,有些拘谨。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与镇委的同志熟络了。临走时,他们都依依不舍我们离去。

  我与冯镜池分配到人和区“扫盲”工作队。时任区委书记秦成业(南岗人),区长吴白,副区长叶加宁。从此,我在区“扫盲”工作岗位上奔忙了一年多的时间。对“扫盲” 工作有深刻的体会。

  番禺县当时政制分有十二区和市桥镇。一区(沙湾)、二区(榄核)、三区(石楼)、四区(石鸉)、五区(新造)、六区(大石)、七区(萝岗、南岗镇、广汕沿线以西龙眼洞为止)、八区(嘉禾)、九区(江村)、十区(人和)、十一区(太和)、十二区(钟落潭)。 “扫盲” 工作队总部设市桥镇县教育局内。队长黄德茂,副队长吴安详,办事员谢凤鸣。

  “扫盲”工作究竟是搞什么的呢?简单地说就是搞民校,让不识字的农民进夜校读书学文化。解放初期,农村文化比较落后,不识字的农民,不论男女,比比皆是。党的农村工作,其中一条就是要扫除“文盲”,发展生产。“扫盲” 是当时中心运动,以雷厉风行之势直压城乡。并且党委把“扫盲” 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据我所知,扫除“文盲”不单在番禺县范围掀起进行,而是在全国的城乡都在轰轰烈烈贯彻发展。1957年暑假,我们番禺县所有“扫盲”工作队集中佛山专员公署集训学习“扫盲” 工作,开经验交流会。我记得番禺、南海、顺德、中山、花县为一组的。除了学习“扫盲” 工作的文件、简报外,交流思想、经验。这时正是夏收夏种季节,我们所有的工作队在学习之余,拉队支援南海县的一个乡抢收水稻。学习培训期差不多二十多天。会议期间,专署的有关领导有时到会讲话,鼓舞士气。

  “扫盲” 工作又如何进行的?首先是设立专门机构。县有“扫盲”办公室领导,负责部署“扫盲” 工作。区级设“扫盲”工作队专职抓这一项工作。乡级的设民校负责人(团支部书记)领导该乡的具体工作。“扫盲” 工作的程序是:摸底发动(摸清“文盲”人数,落实家访动员)。落实经费校舍(经费如民校的粉笔、纸张、课本等,由乡社支持解决),校舍一般设在小学或祠堂里,并由小学老师帮助民校教师备课等。“扫盲” 对象没有年龄、性别限制。民校学文化,以自愿为原则。

  民校教师是经过团支部研究、动员有文化的进步青年参加。他们在自愿的原则下,不计报酬多少,日日夜夜为“扫盲” 工作献出力量。其中涌现出姑教嫂、弟教兄、小子教老子等帮教事迹。因而,当时寂静的农村形成夜夜灯火、琅琅读书声的一派学文化的热闹景象。

  “扫盲”工作年终还要开评比表彰大会。一般都在区级召开。会议当然是由“扫盲”工作队主持。会议内容:表彰先进民校教师,表彰先进民校集体、先进学员。奖给他们奖状、物品(雨帽写上“扫除文盲”字样,毛巾、线衫写上“扫盲积极分子”)学习的文具等。

  记得有一次,番禺县“扫盲”表彰大会在市桥镇召开。参加的人员是各区、乡的民校负责人,先进民校教师代表,学员代表,人头涌涌,济济一堂(又叫“扫盲” 誓师大会)。在大会获奖的代表,每人襟上戴上了一枚刻有“扫除文盲” 星光闪闪的勋章。气氛极其热烈,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番禺报》翌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次会议的盛况。

  “扫盲”工作队以扫除“文盲” 为专职,但农忙时节,或有特殊的“中心运动”,“扫盲”队亦要落乡社去驻社驻队,与农民“三同”。我就参加过人和区兔岗乡的驻社工作,了解生产进度,抢插进度,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直接下田去收割、插秧、车水。有一次,我随兔岗中社的青年突击队,推着鸡公车、猪笼车驮着尿桶,浩浩荡荡从人和兔岗出发,步行几十公里,到广州越秀区掏大粪。积肥返回的路上,身体疲倦了,不动了,眼睛困了,就在嘉禾市场的路边歇脚。见天边有点光了,又提起精神,拉着满载一车车的粪水,继续赶路。当时黄德茂就写了篇青年突击队去广州掏大粪的文章,在《番禺报》发表。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车辚辚、马嘶嘶,行人推着鸡公车,远征广州掏粪去……”这一篇报道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这青年突击队的行动,掀起了积肥运动一股浪潮。

  1958年1月5日,番禺县的禺北(嘉禾、江村、人和、太和、钟落潭)禺东的萝岗区划入广州市郊区。我从人和区奉调回番禺县石鸉接替蒋承棠的“扫盲” 工作。(蒋调县文化馆)石鸉区此时已成立两个大乡:沙圩大乡、石鸉大乡,不久,农村中心工作颇多,一些民校已经惨淡经营。学员坚持上课的已是寥寥无几。

  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成立人民公社化的号角吹响了。农村工作进入紧迫阶段。全民投入,挑灯夜战,农民夜校终于停课了。

  到了1967年,扫盲工作到了尾声阶段。黄埔区又派人到夏园大队督办农民夜校,夏园大队干部莫凤元抓夜校工作。我、徐惠洪、徐锡安三人任夜校教师。夜校设夏园小学内,分两班。形式与以前“扫盲” 夜校有些相同,有些不同。共同点是业余夜校,不同的是档次提高了,不是“扫盲”,而是学更深的文化。经费由大队全包。我与徐惠洪曾到过三元里开会。夜校办了几个月又停了。

来源:《广州文史第七十九辑》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