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侨批故事】清代梅州侨批的特征

2021-03-18 11:27 来源:南方网

在近代历史上,梅州乡民因生活所迫或追寻梦想,一批批地告别父母、妻儿下南洋,来到异国他乡。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想方设法融入当地社会,寻找一条生财之道,一旦生计有所着落,手头有点获利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款物托带回远在唐山故里的双亲及妻儿,尽孝尽责。于是,成千上万的侨批、回批搭起了亲人间感情的桥梁,把天涯拉成咫尺。

目前,梅州地区收藏研究最早的侨批是清代后期的,封信已相当规范,与民国批局发送的侨批封差异不大,只是没有批信局盖的印章,清一色是私人商号章、私章、水客员带章、 护封章、如意章,或者什么印章都没有,由亲属从南洋直接带回唐山交给其家属、侨眷。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邱森彬付托给其父亲邱鸿的无书写款额的侨批

清宣统元年(1909年)陈介眉付托给陈学聪的有书写款额的侨批

清代侨批是否在信封面上写明寄款的数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主要有:无书写款额侨批封;有书写款额侨批封;但在信中一定会写明托谁带回多少银款或物品,甚至还将银款物品的分配、原因都附在信中,一一交代清楚。以梅县西洋乡华侨邱森彬1905年从印度尼西亚吧城托带回唐山,由其父母收阅的侨批为例,里面写到:“义隆兄回唐付去银贰大元,谅查收,兹前向赖姻翁借过银洋9元,现兹逢春云兄回唐,带去5元洋银、家标兄带去2元洋银、家通叔带去2元洋银,一并查收后归还欠款。”

梅县西洋乡华侨邱森彬1905年从印度尼西亚吧城托带回唐山的侨批

清代梅州侨批还有一个典型的时代特征,即折叠式批信,以一封写于1899年5月18日的回批为例。该寄批者先在一张纸的右面写信,把写好的家书折叠后留出左边的空白处写上收批人的地址、姓名及托信人的地址、姓名、年月日等,信、封合一。此信毛笔书写,工整美观,保存完好,盖有如意、护封、富良美邱义隆带、准定七月十二日回唐山四枚印章。

1899年5月18日折叠式封信合一的回批

早期客籍华侨无论生存条件怎么艰苦都任劳任怨、克勤克俭,把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带回故乡,尽赡养父母、妻儿义务,或者积储下来谋求继续发展。清代由于客籍侨胞较多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当时出现了水客、侨批业务。水客也是华侨,他们奔走于世界各地为华侨华人带款携物,甚至携带新人出洋,历来受到华侨华人的信赖。水客把众多华侨华人的资金、物品、侨批等带回祖国,由此形成海外华侨与乡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据查,梅州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完善之前,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侨款和信息,会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或侨批馆递送。

侨批的产生、发展、终结,历经150多年,包含商业、金融、货币、汇兑、邮政、交通、移民等诸多历史信息,丰富多彩。数以万计的侨批,不仅仅是一张张汇款凭证,也是侨乡历史真实的见证,它渗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了他们对故里的一片深情。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