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花甲”老糖厂 甜蜜再开榨

2017-02-14 15:08 来源:广州日报 秦仲阳

  上周,一辆海运车辆装载着100吨黑糖徐徐驶出惠州市博罗县观音阁糖厂大门口,这间有62年历史的惠州最老糖厂,揭开了又一个榨季的序幕。生产能力最强时,糖厂的日榨蔗量达到惊人的1000吨。这家亚洲最大的黑糖糖厂历经岁月洗礼,幸运存活,而糖厂的工人也因闻惯了糖味对糖厂有深厚的感情,坚守至今。

糖厂以前使用的铁锅。

糖厂榨机。

糖厂进料口。

糖厂的烟囱。

  日榨达600吨甘蔗为亚洲最大黑糖厂

  每一个初到观音阁糖厂的人,漫步其间总感觉时间在这里已经停滞,这里的建筑、机器,甚至树木都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比如那独特的红砖墙,沾满灰尘却颜色依旧,那几个弃置地上的大铁锅,向天空述说着当年土法炼糖的辉煌史。据观音阁镇领导介绍,当年惠州共有7家糖厂,目前只有这里硕果仅存,仍具有日榨达600吨甘蔗的生产能力,接近国内机制黑糖生产厂的最大规模,更是亚洲最大的黑糖糖厂。

  与南方甘蔗生产季节一样,观音阁糖厂一般每年只运营2~3个月,而每年榨季一开始,它开机后就必须日夜不停地24小时运转,直到没有甘蔗原料为止。目前糖厂中工作时间最久的老员工、长期担任制糖车间主任的童学明告诉记者,今年榨季本来定在11月27日,但由于那几天下雨,甘蔗地里太泥泞不方便运输,所以比往年拖晚了几天才开机。目前,已经有1000多吨糖被国内客商订购,估计即使今年日本客户订货,销售仍很乐观。

  曾一年向日本出口五六千吨黑糖

  童学明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作为制糖车间负责人带队到倒闭的惠阳平潭糖厂,将那里还能用的设备按吨计价便宜地拆买回来。平潭糖厂是1933年建成的,当年就是引进美国的设备,日榨蔗量已经达到惊人的1000吨。这次“捡漏”使观音阁糖厂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不过,由于最初缺少漂白的机器,观音阁糖厂一直未加工制造白砂糖。那时候,土糖产量最多的是汕头地区,其次是惠阳地区,两者合计超过全省土糖产量的80%。

  观音阁黑糖第一次出口日本是在1981年,日本人当时只是看了寄过去的样品,就表示很满意,拍板订了一个集装箱19吨黑糖。随后,日方老板找到了观音阁糖厂参观,并第二次下单买了几百吨,后来更多日本客商来了,都觉得这个糖好,最高潮的时候,一年有近五六千吨黑糖出口日本。1983年到1985年的高峰期,按照当时万吨甘蔗利润的核算指标,观音阁曾在全省糖厂中排名第一。观音阁黑糖出口日本后称“中国黑糖”,随后观音阁黑糖的名声慢慢大了起来,黑糖现在已经成了观音阁的独有品牌。

  闻惯了糖味工人不愿离开

  在糖厂生产部办公室墙上,有一张《历年总产值表》和《历年榨季压榨量、产糖量、出口糖量比较表》,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1954年到2010年的各个变量的线条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以及2003年有几次高峰,1991年的压榨量7万吨为最高点,不过这也是糖厂亏损最厉害的一次。童学明说,这主要是榨糖量多,但也是卖糖卖得最低价的一次,国内卖不动,国外订的也不多,最后全部900元一吨处理掉了,亏得很。从那一次开始,农民种甘蔗的积极性明显降低,甘蔗产量骤降,很多糖厂就是那时渐次倒闭掉了。

  观音阁糖厂还算幸运存活下来,原因就是有出口。当然企业在这过程中也受到了社会大势的影响,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转制,工厂职工们都觉得工厂如果被卖掉很可惜,最终决定全员持股,成了自己企业的主人。凭借出口市场的健康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拓,观音阁糖厂生产保持十多年的稳健发展阶段。2009年,观音阁糖厂转为私企。

  童学明说,现在厂里的职工基本上都是原来的老员工,他们闻惯了糖味,对糖厂有深厚的感情,虽然改变了身份工资也不高,但大家仍留守着这个厂。

  从沉淀到进库生产

  约需6~8个小时

  厂门内广场的堆蔗区,不断有车辆从外面运蔗进来,另一边则是履带式的送蔗作业,将甘蔗“吃”进去。童学明带记者参观生产车间,从43.6米的大烟囱下旁边不起眼的门口进去,辗转上下,沿着蔗糖生产工序倒序而行,直到甘蔗履带口,再从巨大的锅炉房出来。甘蔗被履带运到压榨槽内,被斩切、破碎,再连续经几台压榨机榨出蔗汁,经沉淀、过滤、加热、除泡、蒸发、煮糖、冷却、包装、进库,整个生产过程约需6~8小时。

  童学明的叔叔当年在观音阁糖厂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他高中毕业到糖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他说,由于观音阁糖厂一开始就是由附近几个小型的土糖寮合并而成的,一直是生产黑糖粉或片糖,也称土糖。刚开始时只有一台机,日榨量只有100多吨。后来增加到三台机,日榨能力达到300吨。上世纪70年代将三台机淘汰换成一台日榨甘蔗350吨的机器。由于甘蔗丰产,原材料用不完,每天生产能力超负荷增加到500吨榨量。不过仅从规模上看,在当时仍属小型糖厂,当时的国营企业惠州糖厂已是日榨甘蔗千吨级的大厂。

  文、图/记者秦仲阳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