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客家“墟日”

2017-02-13 09:12 来源:南方网

  在客家人的口语中,一般把乡镇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称为“墟日”。墟日文化丰富多彩,它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乡镇的墟日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分为“一四七”墟、“二五八”墟、“三六九”墟。两个相邻的墟镇,它们的墟日总是相邻一天而不会重复,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较多的交易机会。旧时有些小商贩来往于附近墟镇做生意,几乎每天都赴墟。各墟场墟期都是三日一墟。赴墟人最多的时间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前夕农历12月25至29天天都是墟日。因为当地有些人几乎每墟都赴,在松口人们称他们为“六墟伯”。

  一般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墟晚的墟叫“老虎墟”,如梅县的松口、松源墟场。松口是古代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旧时有“松口不认州”之说,赴墟的有2万多人。松源是闽粤赣三省七县交会地,旧时交通不发达,远近步行赴墟的人有1万多人。墟日这天,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旧时松源墟的特色是饭店多,最多时大小饭店达百家,中午远地来赴墟的人都在饭店吃饭,因此饭店顾客爆满生意很好。

  墟日的前一天叫“墟上日”。有些从远地来做生意的商人会在这天先住在墟上的客店里,待第二天早上把货物摆到墟场上或能够占一个好的摊档,希望早点卖完自己的货物。墟日的第二天叫“墟下日”,这天是最没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墟镇里的商贩都在这个时候进城采购或补货,为下一个墟日的好生意做准备。

  墟日这天,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挑到墟场去进行交易;小商小贩更是闻风而动,把城里的商品运到乡下的墟场上叫卖。需要购物的农民带上钱往墟里赶,叫“赴墟”。在墟场上双方买卖讨价还价地完成了交易。“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内容分类,如粮食方面的有“米行”;家禽牲畜类的有“鸡行”、“猪行”;服装类的有“布行”等。各墟镇按其历史习惯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农民把自己的产品摆在规定的地方去卖。

  墟日最热闹的要数另一类的小商贩,如卖老鼠药、卖蛇药、算命、卖跌打药(有的“撮把戏”兼卖跌打药)。他们把其行业或产品的特点编成顺口溜高声叫卖。诸如:“老鼠药,老鼠药,家家用得着,一家买到了,邻居都安乐;上夜吱吱叫,下夜硬翘翘……”之类,几乎人人耳熟能详。“撮把戏”的戏班有3—5人,旧时比较有名气的戏班是“鬼马祥”、“李牛皮”、“大力士王剑锋”,表演的节目有单掌开砖、手拍酒瓶等,表演时把腰中的功夫带解了又系,系了又解,然后鼓劲运足气用手掌或头把砖块打断,把酒瓶拍碎……客家人通常也把这些人叫做“走江湖的人”。

  旧时,客家地区的男女婚嫁由父母作主,普遍采用“相亲”的形式来选择对象,墟日是相亲最佳的日子,在媒人的牵引下双方父母带上自己的孩子在墟上的小饭店会面,此风俗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赴墟的人各自回家离开墟场叫做“散墟”。“散墟”的时间不等,按各墟场的情况而定。人们把人流量小、交易量少、散墟早的墟叫“黄虫察墟”(“黄虫察”即蟑螂),一般到上午11时已经散墟。有的大墟场如松源下午2时还没散墟。

  客家地区的“墟日”传统有着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客家人文的组成部分。各地地方史志均有记载。

原载:《广东史志》2015年第1期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