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过年祭祖

2017-02-06 09:05 来源:南方网 刘一达

民国时期,过年时男孩儿叩拜他的长辈。

  编者按

  老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多,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胡同是老北京城的“城市肌理”,胡同的历史也是北京的重要文脉之一。

  近年来,随着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发展,许多老胡同拆了,原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也陆续搬到郊外,一些历史悠久的胡同成为历史记忆,那些沉淀着深厚文化的胡同往事,也随之成为记忆的印痕。

  为使胡同记忆得以延续,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我们特开辟《记忆·胡同往事》专栏,邀请著名京味儿作家、北京文联理事、老舍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一达为专栏作家,每月刊发一篇文章,并配发由收藏家刘鹏提供的老照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老北京胡同里发生的那些事儿。

  在老北京人的习俗中,对“三节两寿”非常重视,所谓“三节”,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春节。“三节”里,老北京人把春节更当回事儿,因为春节是农历的新年,过节就是过年。怎么过这“三节”呢?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但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祭祀。比如端午节要祭祀屈原,中秋节要祭祀月神,过年要祭灶王爷等等。但是在这些祭祀中,唯一不可缺少的是祭祀祖先。“三节”祭祖的民俗,从夏、商、周三代一直传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毫无疑问,祭祖是过年的重要内容。现在有句顺口溜儿:“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意思是说,在外谋生打工或定居他乡的人,不管贫富贵贱,过年得回老家。回家干吗?除了看望父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那就是祭祖。

民国时期,过年时到寺庙进香的人们。

儿时记忆

  我小时候是跟姥爷、姥姥一起生活的,他们的老家在河北安国,虽然定居北京多年,但老家仍有不少亲戚。我印象中,每到过年的时候,老家的亲戚总要来北京,每次来都要带一些大枣、白薯干之类的土特产,姥爷则给他们一些钱。小时候不懂事,我以为姥爷给亲戚钱是“扶贫”,后来才知道这钱是请亲戚替他们买纸用的。姥爷、姥姥岁数大了,过年回不了老家祭祖,所以请亲戚过年的时候,在祖宗的坟前替他们烧纸。

  当然,我姥爷在北京过年的时候,总是要祭祖的。一般腊月二十九日,他便在自己住的正房摆上供桌,把祖先的牌位摆好,再设“五供”(香炉一只,花觚和烛台各一对),然后再摆一些祭品。大年三十日晚上,我们这些晚辈在给姥爷、姥姥拜年之前,先要到他摆的供桌前,给祖宗磕头,否则,姥爷的压岁钱是不会出手的。依稀记得牌位上写的是姥爷的爷爷和奶奶,以及他父母的名字。我对这些故去的人非常陌生,何况我还是外姓人,但姥爷依然恪守过年祭祖的家规,必须让我这个小孩儿过来给他们磕头。在姥爷看来,没有他的老祖宗就没有他,当然没有他,也不会有我妈,没有我妈,哪来的我呢?所以,他认为过年祭祖,是让晚辈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

  除了祭拜,我姥爷在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还要给他的父母摆上碗筷,虽然他的父母早已经过世,但他觉得摆上碗筷,犹如他们还在跟大家一起就餐。这些情景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年,但依然历历在目。

1940年春节期间,京城寺庙内人们进香的场景。

祭祖仪式

  过年祭祖的历史悠久,作为仪式,它是伴随着过年的习俗而产生的,虽然全国各地过年的习俗大同小异,但在祭祖这个环节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祭祖的时间,有的地方是从腊月二十九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初五日;有的从大年三十日开始,到正月初一日。其实,这种祭祀指的是延续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供桌摆放的时间。而真正的祭拜只有一个时辰。当然这个祭拜的时间各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北京是正月初一日的子时;台湾是正月初一日的三更;河南是正月初一日的五更;湖北是正月初一日的天亮。

  与此同时,祭祀的方式是基本相同的,就是在除夕之前,家家户户要设立供桌,切忌供桌不能摆在明面儿,要设在背光或相对隐蔽一点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祖先是在天之灵,按民间的说法,他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阴间),所以不能在阳面上露脸儿。

  供桌摆好之后,家长(健在的长者)把家谱拿出来,将祖先的像和木制的牌位,按辈分高低摆上。一般是追溯到五代,但有的家庭上限是到曾祖父那辈儿,因为太远了,后辈人已经不知其名了。

  摆好牌位后,安放香炉和供品,老北京通常的供品是三干三鲜或五干五鲜,三种或五种干果和新鲜的水果。水果通常不摆梨、山楂等,供品切忌用双数。

  吃年夜饭的时候,要在供桌上给祖先摆放碗筷,并且象征性地在碗里夹些鱼、肉、菜。正月初一日吃饺子的时候,要给祖先供桌上的碗里象征性地放几个饺子。

  供桌供品备齐后,老北京的家庭在正月初一日的子时,由家长主祭,一家老小相随。主祭者先念祭文。祭文没有固定格式,由各个家庭根据情况撰写,没文化的人家可以念叨几句。总之,要把家庭在过去一年的情况,以及新一年的愿望,向祖先“汇报”,祈愿和祈福。念完祭文后,主祭者要焚三炷香,叩三个头,祈求实现心中的美好愿望。他做完后,家里的其他成员按辈分和长幼,接着焚香叩头祈福。在老北京,一般家庭的祭祖仪式做到这里就算结束了,但也有的仪式还要烧纸,俗称给祖先“送钱粮”。

  过年,在辞旧迎新的时候,一定别忘慎终追远,不能把祭祖的传统给丢喽。

过年时在祭坛燃香上供

慎终追远

  祭祖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民俗文化。

  从远古的夏、商、周开始,祭祀就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对象不仅有神灵,还有自己的祖先。《周礼·考工记》中规定城池的设计要“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左祖”就是皇上祭祖的地方,拿明、清两代的帝都北京城来说吧,“左祖”是天安门左边的太庙,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是天安门右边的社稷坛,即现在的中山公园。当年,不但皇帝有专门祭祖的庙堂,王爷府有专门祭祖的家庙,凡是有名望的大家族都有祭祖的祠堂。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叫“慎终追远”?就是今天活着的人不能忘了自己的先辈,忘了自己的祖宗。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父母的生命又是他们的父母给的。假如没有他们,今天就不可能有我们。所以,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年祭祖就是在慎终追远。

编辑:陈冰青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